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四)心學思想

心學不是心臟學,不是心理學,無法用英語中的heart或mind來表達。

我們指出了這個心的存在,但是每每被我們丟失,再把它求回來,孟子說這叫學問之道。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這個心的亡失,實際上是很容易發生,也比較自然。比方說,我們出生到這個世界上來,最初是孩提時代,那叫童心,本來在我們身上,後來會丟失的,丟失之後你慢慢成長,慢慢泯滅,知道這個世界上要趨利避害,學會了趨利避害就進入了人生的所謂功利境界,這就是心之亡失。心之丟失,然後人生也就不自在起來,中國老百姓的那句話說的真好,“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我們現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的方式是讓他們早早的不自在,越早越好。在幼兒園起就要設置學算術了,還要學點英語,到小學的奧數,這個幼兒園最好是雙語幼兒園,漢語英語一起來,然後早早的把我們的孩子推上了人生競爭的舞臺。就讓他們知道利害得失,知道自己的前程如何取決於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經濟手段。讓他們更好的丟失那個心,然後再把它們求回來,很難。他們到自己要求的時候是三十幾歲之後,80後回來了,80後正在反思自己的三觀問題。

我是80後的父母,凡是80後都是50後生出來的,所以50後對80後有一個不可推卸的債務,叫精神上的債務。我深深的感受到這一點。現在我和我兒子之間可以進行哲學上的交流了,因為他們需要這一點。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我最近在求回來,人要安心立命。我們下一代最缺失的不是知識、技巧、不是運用邏輯和符號的能力,而是缺乏人生的基本信念,最缺少這個。

“此獦獠根器大利”。根器就是慧根。不懂敬畏生命的人,成長中沒有讀過偉大的悲劇、靈魂沒有得到過洗禮、心靈沒有受到過震撼。我們追求卓越,我們失去了靈魂的卓越。我們的基礎教育出了嚴重的問題。怎麼好不讀一點心學呢,《傳習錄》最起碼,然後《六祖壇經》。

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四)心學思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不大好懂。我們平心不都有心嗎?還要生幹嘛?平時我們都有心,但此心是假的,支配著我們的,讓我們形成了種種的慾望、期待、焦慮、恐懼、絕望等等的這個心,業力造成的,因此叫業識。這個業識由五個方面構成叫五蘊。色受想行識。構成了我們平時那個心,業力所成,所以叫業識。我們就在此心之中,我們就在業識之中了。

如何把它破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本心就來了,本心就是我們的心,也就是宇宙,是大其心。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人生哲學就是守護和滋養我們的心。它不是針對頭腦的。西方哲學針對頭腦,中國哲學養心,要把我們的心養的和天一樣大。那叫“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你相信這句話嗎?

什麼叫佛性?不是空、寂,這是對佛性的誤解。佛性不是空寂,我們修佛做什麼?把我們的生命情感統統丟掉,空寂其心,錯了。你要坐禪是嗎?怎麼坐?心裡什麼東西都沒有?那叫空心靜坐。好,石頭一定坐的比你好,你比得上石頭嗎?石頭才叫空心靜坐呢。千萬不要誤解了佛性,什麼叫佛性。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它,我們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男男女女註定了要愛一次的,這件事情不是他們自己個人做出的決定。假如是個人主觀上決定的,那麼這世界會很奇怪,一部分人決定去愛,另一部分人決定不愛,沒有這種事。每一個來到這個世間的男人和女人註定要愛一次,不是他們自己選擇的。這一點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上,已經有東西等著我們了,其中有一個就叫做愛情。具體的一次戀愛,跟世界上任何具體的事物一樣,生生滅滅。因為具體的愛就是某一個男人跟某一個女人那份情感聯繫。它跟一個蘋果是一樣的,蘋果會成熟的,然後熟透了,然後開始腐爛,然後爛到最後什麼影子都沒了。這一點上愛情和蘋果是一樣的,這是具體的兩個人之間的那份愛。但是具體的這一份愛消失了,不等於愛本身沒了。愛是佛性的一個方面,它不朽。假如某人戀愛過五次,五次都失戀了,於是他將來會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他說這個世界上愛情本不存在。他這麼想,對還是錯,他一定錯了。具體的愛情的消失不是愛本身的消失,他說這樣的話來,表明了他已結失去了愛的能力。我們就拿這個例子來說明什麼叫佛性。佛性是人生不朽之價值的總和。不關什麼時代的,其中一個方面叫愛情。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我讀到這首詩,我的第一個反應,扎西拉姆多多用這首詩把愛情收歸了佛門。

什麼叫我們的心?本心就是宇宙。什麼叫宇宙?人類生活不朽的價值。它不生不來,不增不減。我們來到這世間上做一次人,就是展開我們的人生,就是要進入這不朽的價值。佛學讓我們活的更好,不是讓我們拒絕生活。於是陸象山說了這樣的話,“宇宙內事,就己分內事”。王陽明心學的先驅人物就是陸象山。你以為你跟那個異性的個人相戀是僅僅屬於你們個人的事嗎?,不,它是宇宙內事。然後你失戀了,己份內事,就是宇宙內事,它也是屬於宇宙內事,不是你個人的偶然的不幸。

我們能不能還中國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王陽明說)一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就是我還要說什麼呢,不必說了,不管周圍怎樣的黑暗,我們的心是光明的。王陽明的心學在中國,果實結到rb。rb國民之精神由陽明學說始。王陽明的墓是rb人修的。他們每年都要來。

如果沒有慧能,即無後來的王陽明,陸象山。(為什麼說當時慧能得法後,命若懸絲,因為在)衣缽的傳承同時也是田產的繼承,所以佛門就不清淨了。

“切不可輕視初學者,輕視他人有無邊無量的罪。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志”。(慧能說)。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就是從慧能的這句話裡套出來的。

神秀的毛病出在哪裡?他說我們有一個本來乾淨的心,然後,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可能要沾染上灰塵。什麼叫修行呢?就是不斷的擦灰,就是我不斷的把我們的心跟外部世界隔絕開來。要保持這種隔絕。因為外部世界充滿了煩惱。在這層意思裡面,他把心跟煩惱對立起來了。這個對立錯了。我們上午已經講過,煩惱就來自於我們的心,智慧也來自我們的心。智慧跟煩惱是對立的,但它們同出一源,根源還是那個心,你怎麼好把這二者對立起來,二元對立呢,這是其中一個錯。

還有一個錯。他把修行看作是對煩惱的拒絕,這意味著把眾生的煩惱拒之於門外,求個人的自了,是小乘佛教,只求自己的解脫問題。這不是釋迦牟尼的智慧。大智慧就是大悲憫。你沒有悲憫你就沒有智慧。我們怎麼好把眾生的煩惱拒之門外呢?我們要擁抱眾生的煩惱,把眾生的煩惱也看成自己的煩惱,看眾生的罪過也看成是自己的罪過。這才是大乘佛教。所以毛病有二個方面。

智慧就是悲憫,(有悲憫)這樣的人慧根不淺,悲憫和智慧是同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心大了,你打破了形骸之間隔,你的心就大了,心裡小怎麼會悲憫呢。

“應無所住”,也別把自己本來乾淨的心當境相住在那裡了,這叫著了淨相。

這也是住相,就是住淨相。世界上如果本無煩惱,要智慧幹嘛,智慧是從煩惱中來的。

把空再空掉,叫空空,就是回到世間,再次入世修行。回到生活中來。

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四)心學思想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生來。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見到的佛性之後,萬事萬物的真實意義才向你呈現。

(慧能說)自性就是佛心,人人都具備。

(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求樂莫大焉。”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本心起來,就成了佛。即心即佛。

禪宗就是佛教中的心學,自本心也就是佛性,佛心人人都具備,但是平時看不到,因為心沒起來你看不到,不是用眼睛看。佛教中講觀想,這個觀不是眼睛看。是本心起來。這個本心大如天,叫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把小我放下了,叫去除了人我別。人我別不是本來面目。

人類文明中的種種的病症有一個總的根源,就是輕視別人。所以叫無邊無量的罪,上綱上線上對了。

佛家把文明的病症的根源點的非常清楚。

什麼是功德,“見性是功,平等是德”。禪宗守什麼戒?

戒輕視他人。真正的根本的戒是平等,就是永不輕視任何人。禪宗第一次提出了眾生平等,根據是人皆有佛性,眾生是佛。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了得眾生。佛的意思是覺悟者,每個人都有佛性,這個佛性跟宇宙一樣大。只是沒見到,沒見到的情況下叫凡夫,前念迷是凡夫,後念悟即是佛。所以永不可輕視任何人。

眾生平等,眾生之間差別很大,都不足讓一個人比別人低,因為他佛性在。每個人都要堂堂正正,自做主張。慧能說,不是我能夠度你的,每一個人都是自性自度,我只是啟發你。我們這些小根之人,需要上根之人,大善知識來開導我們。但是開導不等於他能讓我們度了,我們還是自度。是在他的啟發下我們自性自度,這樣禪宗的思想就為宋明心學做了準備。中國人心中之賊要去破了,我們中國人如何樹立起自己獨立的人格,成為道德自覺的主體,徹底的打破主奴關係的奴化。王陽明後來這麼講,“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無論是販夫走足,還是引車賣漿者流,都要作收拾精神,自作主張的大英雄”。人的社會地位有高低,不妨礙我們成為大英雄。這是宋明心學的共同目標,“破心中之賊”

,禪宗為它做了準備,因為禪宗告訴我們人人皆有佛性。

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四)心學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