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學看《囧媽》:夫妻關係不和?你和你媽的關係肯定不好

在眾志成城、共抗新冠的庚子新年,今年的年味兒截然不同。從快節奏轉向了慢生活,家人有了更多的聊天互動時間。

【囧媽】遇到新冠,讓父母也能坐下來一起觀影。有不少人對電影【囧媽】的評價不高,我想可能是像我年少輕狂時,還看不懂電影罷。

電影中有兩條關係線——徐伊萬與媽媽的親子關係、徐伊萬與妻子的親密關係。



物化對方,代際遺傳

開始的劇情就爆發了一組矛盾,袁泉飾演的張璐面對徐伊萬給他修的檯燈時,說:

你心裡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要做什麼,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總是鍥而不捨地想改造我?你難道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用心理學看《囧媽》:夫妻關係不和?你和你媽的關係肯定不好

徐伊萬聽完目瞪口呆。

他因為要去美國干擾張璐的項目,去了機場發現護照在媽媽那裡。結果陰差陽錯地和媽媽登上開往莫斯科的火車,或許是張璐激發了他的創傷模式,他和母親爆發了相似度極高的對話:

在你的心裡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臉上的肉橫著長還是豎著長?應該吃幾塊紅燒肉?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難道你沒發現嗎?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並不是那個你想象中的兒子。

用心理學看《囧媽》:夫妻關係不和?你和你媽的關係肯定不好

正如娜塔莎和徐伊萬所說,他的媽媽很想控制住他,像面對一個物件一樣!

在原生家庭中,徐伊萬被物化了。

在親密關係中,他繼續物化了他的親密愛人。

我們可以看到徐伊萬的壓抑,沒有空間感,時刻被監視、被懷疑、被否定,不被信任、不被認可、不被傾聽,價值感缺失。

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他在媽媽的壓抑下,對媽媽做著叛逆的回應。

雖然沒有過多地描述他與張璐的日常生活瑣事,卻也可以猜個八九不離十。

阿德勒認為:當我們一直在服從的關係裡成長起來,我們對控制的願望就會特別強烈。

“我說話你聽得見嗎?”

這句話可能是徐伊萬憋在心裡很久卻從來沒有說出來過的,火車上短短一段時間,他說了2次。

武志紅說,當一個人在短時間內重複說同樣的話,一定要重視。

或許他的叛逆期晚了些,又或許長了些,在這樣的年紀還和媽媽爭奪發言權。

用心理學看《囧媽》:夫妻關係不和?你和你媽的關係肯定不好

他是真的問媽媽有沒有用耳朵聽他說話嗎?NO,他是希望媽媽能夠理解他的內心感受。但是媽媽沒有,以至於他說的很多都是反話,媽媽都當真了,得到的回應是指責和埋怨。

徐伊萬被鎖在車廂外一晚,很狼狽地回到包廂,和媽媽發飆了,提到了爸爸。

“爸爸就是太壓抑了,才會喝酒。他不是喝酒喝死的,而是被你氣死的!”

那一刻,徐伊萬哭了!他哭是懷念和心疼爸爸嗎?或許有,但是我想,更多的可能是自己的情緒,是他的內在小孩希望被看見的吶喊,是他想走出內心牢籠束縛的呼喚。

終於,他說出了他想說的話,他期待被媽媽傾聽,但是這幾句話像刀子一樣插向了母親,受傷的母親回擊一巴掌給他,獨自離開了。

【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的孩子與父母發展的四個症狀:爭奪話語權、說話、復仇、放棄。也可以說是四個階段,逐步深入。

可以看到徐伊萬和媽媽在爭奪話語權,也在復仇。

徐伊萬不被傾聽,不被接納,他也沒有在親子關係中習得傾聽與接納他人的能力,也就有了電影開頭的對話。

爭奪與控制泛化到其它關係中,不止是他和妻子張璐的關係,還有他和鍋貼的關係…

用心理學看《囧媽》:夫妻關係不和?你和你媽的關係肯定不好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羅傑斯在總結自己的心理成長之路時,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

當我試圖傾聽自己以及正在發生的內在經驗時,我越是試圖將這種傾聽的態度擴展到他人,我越是對生活的複雜性充滿崇敬之情。


於是我變得越來越不急於得出結論,設定目標,改變他人,操縱並推動他們朝著我所希望的方向改變。


我更滿足於僅僅是成為我自己並使他人也成為他自己。

傾聽是種稀缺的能力,放下預判,放下批判,放下試圖改變對方的心,保持好奇和空杯,讓自己成為自己,讓他人成為他人。


界限不清

媽媽這個角色很多時候是吃力不討好的?這是太多媽媽的心聲。

為什麼?為兒女操勞一輩子,管吃管喝管娃,怎麼就不能落個好?“父母之愛子,為其計深遠”有錯嗎?

用心理學看《囧媽》:夫妻關係不和?你和你媽的關係肯定不好

當然沒錯,只是邊界不清

媽媽對徐伊萬的身材狀況、食物攝入、婚姻關係、交友情況都在介入,甚至排水情況都要管。

對於一個成年人而言,媽媽這樣的行為是不是把手伸地太長了?總有一雙眼睛在盯在你身上,你是什麼感覺?

像被軟禁一樣,稍有不慎就會被指責呵斥。

小時候被各種限制自由,長大了依然不自由。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不是打著愛的旗號在控制嗎?

羅傑斯的人本主義強調把每個人都當成完整的人,他們會有自我實現的能力。

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哺育”應該是哺乳+教育,一方面是身體的餵養,另一方面是精神的滋養。可是在中國文化中,更多地關注前者。

面對這樣的媽媽,大部分人會選擇切斷關係以迴避,而不是繼續溝通解決,心裡會帶著失望甚至絕望,認定媽媽永遠不會改變。於是“關係共生,情感斷裂”,我需要你但是和你沒有情感交流。

在親密關係中,徐伊萬懷疑張璐和律師在一起,缺乏有效溝通導致情緒積累爆發,還把想法強加給對方,讓她喜歡那個“看起來做作的檯燈”。

人在一些方面的失控感會從其它方面來獲得控制感來平衡。人在家庭關係中的自卑,會用在其它關係中的自信來平衡。

他把對完美媽媽的期待都投向了張璐,但是沒有得到期待的回應,他的全能自戀被破壞了,精神上崩潰了。

於是通過搗亂來吸引張璐的注意,來挽留破裂的婚姻。是不是有點幼稚又非常可愛?

用心理學看《囧媽》:夫妻關係不和?你和你媽的關係肯定不好

正如徐伊萬所講,在感情中講道理就是最大的不講道理。在親子關係、親密關係中或許沒有那麼多高深的道理可言,贏了道理輸了感情,本末倒置。

寫在最後

健康親子關係應該是“關係隔離,情感鏈接”,我們已經各自獨立的意志,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但是我們保持情感交流。

爸爸是力量和能量、安全感,遇到困難是否能誇過,看你能否和爸爸鏈接好。

媽媽的能量和關係就看你是否和外界處理好親密關係,你的人際關係能否處理好,看你和媽媽的關係如何。

當然,我們遇到問題與原生家庭有關,並不是甩鍋給原生家庭,父母也有自己的來時路。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要做地是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像《都挺好》中蘇明玉一樣,努力尋找並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從外部吸取正能量讓自己強大起來,學會傾聽,學會正確表達情緒,學會有效溝通,來切斷“代際遺傳”,劃清界限,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完美”的原生家庭。


作者簡介:阡陌上花開,人本主義心理學踐行者,個人成長建構師,少兒成長教練,從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中走出來並致力於讓更多人幸福的85後寶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