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看《囧妈》:夫妻关系不和?你和你妈的关系肯定不好

在众志成城、共抗新冠的庚子新年,今年的年味儿截然不同。从快节奏转向了慢生活,家人有了更多的聊天互动时间。

【囧妈】遇到新冠,让父母也能坐下来一起观影。有不少人对电影【囧妈】的评价不高,我想可能是像我年少轻狂时,还看不懂电影罢。

电影中有两条关系线——徐伊万与妈妈的亲子关系、徐伊万与妻子的亲密关系。



物化对方,代际遗传

开始的剧情就爆发了一组矛盾,袁泉饰演的张璐面对徐伊万给他修的台灯时,说:

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要做什么,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总是锲而不舍地想改造我?你难道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用心理学看《囧妈》:夫妻关系不和?你和你妈的关系肯定不好

徐伊万听完目瞪口呆。

他因为要去美国干扰张璐的项目,去了机场发现护照在妈妈那里。结果阴差阳错地和妈妈登上开往莫斯科的火车,或许是张璐激发了他的创伤模式,他和母亲爆发了相似度极高的对话:

在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脸上的肉横着长还是竖着长?应该吃几块红烧肉?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难道你没发现吗?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

用心理学看《囧妈》:夫妻关系不和?你和你妈的关系肯定不好

正如娜塔莎和徐伊万所说,他的妈妈很想控制住他,像面对一个物件一样!

在原生家庭中,徐伊万被物化了。

在亲密关系中,他继续物化了他的亲密爱人。

我们可以看到徐伊万的压抑,没有空间感,时刻被监视、被怀疑、被否定,不被信任、不被认可、不被倾听,价值感缺失。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他在妈妈的压抑下,对妈妈做着叛逆的回应。

虽然没有过多地描述他与张璐的日常生活琐事,却也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

阿德勒认为:当我们一直在服从的关系里成长起来,我们对控制的愿望就会特别强烈。

“我说话你听得见吗?”

这句话可能是徐伊万憋在心里很久却从来没有说出来过的,火车上短短一段时间,他说了2次。

武志红说,当一个人在短时间内重复说同样的话,一定要重视。

或许他的叛逆期晚了些,又或许长了些,在这样的年纪还和妈妈争夺发言权。

用心理学看《囧妈》:夫妻关系不和?你和你妈的关系肯定不好

他是真的问妈妈有没有用耳朵听他说话吗?NO,他是希望妈妈能够理解他的内心感受。但是妈妈没有,以至于他说的很多都是反话,妈妈都当真了,得到的回应是指责和埋怨。

徐伊万被锁在车厢外一晚,很狼狈地回到包厢,和妈妈发飙了,提到了爸爸。

“爸爸就是太压抑了,才会喝酒。他不是喝酒喝死的,而是被你气死的!”

那一刻,徐伊万哭了!他哭是怀念和心疼爸爸吗?或许有,但是我想,更多的可能是自己的情绪,是他的内在小孩希望被看见的呐喊,是他想走出内心牢笼束缚的呼唤。

终于,他说出了他想说的话,他期待被妈妈倾听,但是这几句话像刀子一样插向了母亲,受伤的母亲回击一巴掌给他,独自离开了。

【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的孩子与父母发展的四个症状:争夺话语权、说话、复仇、放弃。也可以说是四个阶段,逐步深入。

可以看到徐伊万和妈妈在争夺话语权,也在复仇。

徐伊万不被倾听,不被接纳,他也没有在亲子关系中习得倾听与接纳他人的能力,也就有了电影开头的对话。

争夺与控制泛化到其它关系中,不止是他和妻子张璐的关系,还有他和锅贴的关系…

用心理学看《囧妈》:夫妻关系不和?你和你妈的关系肯定不好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在总结自己的心理成长之路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当我试图倾听自己以及正在发生的内在经验时,我越是试图将这种倾听的态度扩展到他人,我越是对生活的复杂性充满崇敬之情。


于是我变得越来越不急于得出结论,设定目标,改变他人,操纵并推动他们朝着我所希望的方向改变。


我更满足于仅仅是成为我自己并使他人也成为他自己。

倾听是种稀缺的能力,放下预判,放下批判,放下试图改变对方的心,保持好奇和空杯,让自己成为自己,让他人成为他人。


界限不清

妈妈这个角色很多时候是吃力不讨好的?这是太多妈妈的心声。

为什么?为儿女操劳一辈子,管吃管喝管娃,怎么就不能落个好?“父母之爱子,为其计深远”有错吗?

用心理学看《囧妈》:夫妻关系不和?你和你妈的关系肯定不好

当然没错,只是边界不清

妈妈对徐伊万的身材状况、食物摄入、婚姻关系、交友情况都在介入,甚至排水情况都要管。

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妈妈这样的行为是不是把手伸地太长了?总有一双眼睛在盯在你身上,你是什么感觉?

像被软禁一样,稍有不慎就会被指责呵斥。

小时候被各种限制自由,长大了依然不自由。这样真的是为孩子好吗?不是打着爱的旗号在控制吗?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强调把每个人都当成完整的人,他们会有自我实现的能力。

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哺育”应该是哺乳+教育,一方面是身体的喂养,另一方面是精神的滋养。可是在中国文化中,更多地关注前者。

面对这样的妈妈,大部分人会选择切断关系以回避,而不是继续沟通解决,心里会带着失望甚至绝望,认定妈妈永远不会改变。于是“关系共生,情感断裂”,我需要你但是和你没有情感交流。

在亲密关系中,徐伊万怀疑张璐和律师在一起,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情绪积累爆发,还把想法强加给对方,让她喜欢那个“看起来做作的台灯”。

人在一些方面的失控感会从其它方面来获得控制感来平衡。人在家庭关系中的自卑,会用在其它关系中的自信来平衡。

他把对完美妈妈的期待都投向了张璐,但是没有得到期待的回应,他的全能自恋被破坏了,精神上崩溃了。

于是通过捣乱来吸引张璐的注意,来挽留破裂的婚姻。是不是有点幼稚又非常可爱?

用心理学看《囧妈》:夫妻关系不和?你和你妈的关系肯定不好

正如徐伊万所讲,在感情中讲道理就是最大的不讲道理。在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中或许没有那么多高深的道理可言,赢了道理输了感情,本末倒置。

写在最后

健康亲子关系应该是“关系隔离,情感链接”,我们已经各自独立的意志,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我们保持情感交流。

爸爸是力量和能量、安全感,遇到困难是否能夸过,看你能否和爸爸链接好。

妈妈的能量和关系就看你是否和外界处理好亲密关系,你的人际关系能否处理好,看你和妈妈的关系如何。

当然,我们遇到问题与原生家庭有关,并不是甩锅给原生家庭,父母也有自己的来时路。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要做地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像《都挺好》中苏明玉一样,努力寻找并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从外部吸取正能量让自己强大起来,学会倾听,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学会有效沟通,来切断“代际遗传”,划清界限,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完美”的原生家庭。


作者简介:阡陌上花开,人本主义心理学践行者,个人成长建构师,少儿成长教练,从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中走出来并致力于让更多人幸福的85后宝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