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最大的冤死鬼—劉禪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魏蜀吳三國中,最早滅亡的是蜀國,演義把原因完全歸咎於後主劉禪,說劉禪是庸劣之主,重用佞臣,沉溺酒色,不理朝政,軟弱無能,所以才有了"扶不起的阿斗"之說,阿斗也就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窩囊廢的代名詞,成了三中演義中最無能的人。

三國演義中最大的冤死鬼—劉禪

其實,說劉禪是三國演義中最窩囊的人還真是棺材裡捉賊—冤枉死人了。我們來看劉禪的生平簡歷就清楚了:劉禪尚在襁褓之中時,便跟隨劉備顛沛流離,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三國演義》中公認的有三絕,義絕—關羽、奸絕—曹操、智絕—諸葛亮,其實大家還少算了一絕,那便是劉備的溜絕。看演義,劉備的前半生,大部分時間不是在逃亡就是在逃亡的路上。對於這個人,其他能耐不敢說,至少有一點,絕對是其他人都做不到的,那便是跑路,遇到危險,開溜的速度之快,即使是馬中赤兔,也要稍遜風騷。不過,這樣也對,至少小命保住了,這才有了後面三國鼎力的局面。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嘛。關鍵在於,劉備同志逃起來,那可是一切都可以不管不顧的。夫妻算什麼,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猶過之而無不及的是,劉備曾親口說過"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妻子尚且罷了,兒子呢,那可是他十指連心的到親骨肉,結果怎麼樣,劉備說了:"我寧願冷酷到底,讓你死心塌地忘記,我寧願絕情到底,讓你徹底的放棄,既然已決定離去,為何還留下殘情,讓你以為我是迫不得已。正是劉備同志一向奉行的這種若為生命故,一切皆可拋的行為準則,所以長坂坡之戰,劉禪慘遭遺棄也就順理成章了。這大概遺傳了劉邦他們先祖六親不認的基因吧。劉禪長坂坡之戰可以說是騎驢吃燒雞,若非趙雲力戰相救,那把骨頭都不知道扔在哪兒了,可謂是兮乎間輕生喪命,打春秋兩世為人。九死一生,好容易回到劉備身邊,又被劉備差點摔死。長坂坡七進七出,沒被趙雲同志顛成腦震盪,這一摔,劉禪即使沒被摔成一級殘疾大概也被嚇得三魂丟了七魄。常言說得好,叫冤有頭、債有主,由此大概埋下劉禪膽小的病根。剛過了幾年安穩日子,過得七歲,又差點成了孫權的人質,雖被趙雲和張飛截江相救,但大船之上,你爭我搶,刀影血光,身心再遭重創。十六歲,劉備白帝託孤,劉禪終於稱帝,但大權旁落到諸葛亮等人手中,及至諸葛辭世,劉禪也已經27歲了,莫畏浮雲遮望眼,守得雲開見月明,幻想著終於可以撥開濃霧見黎明瞭,豈料依舊不能借光唬百獸,權力依舊掌握在蔣琬等人手中,正應了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三十九歲時,蔣琬等人棄世,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劉禪終於苦盡甘來,處於了權力之巔。此時的劉禪,從善如流,遵從諸葛遺願,重用費禕處理外事,少有的過了一段寧靜祥和、修生養息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長,時過七年,費禕遇刺身亡。為克服中原,重興漢室,劉禪又適時重用諸葛亮首席大弟子姜維為大將軍,無奈此時的西蜀,缺兵少將,日薄西山,更加姜維窮兵黷武,屢戰屢敗,終致國力衰弱,蜀國敗亡。

三國演義中最大的冤死鬼—劉禪

從劉禪的成長經歷可以看出:劉禪終其一生只有兩個皇后,一個貴人,一個昭儀,與其父劉備同數,談何沉溺;身居高位,並未貪圖安逸、不思進取,而是重用諸葛亮和姜維開疆拓土,其中諸葛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如何能稱之庸劣;諸葛勝蠻夷出祁山之際,劉禪審時度勢,力勸諸葛按甲休兵,勿勞神思。魏延叛亂,劉禪處理有度,不能謂之無能;為避免屠戮,保全兩川百姓性命,在看清形勢和實力的情況下,力排眾議,毅然決然投降,沒有選擇螳臂擋車,而是順應歷史發展,這是順天命而非軟弱;至於重用佞臣,常言道"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誰不喜歡阿諛逢迎之輩,但正如劉禪所言:"黃皓乃趨走小臣,縱使專權,亦無能為"。至於大家詬病的劉禪的樂不思蜀,其實,劉禪在蜀國尚有一戰之力時,便已度德量力,決定投降,此時寄人籬下,孤家寡人一個,牛鼻繩既落他人手中 —已是身不由己,若是一念之間,便受到郤正言詞蠱惑,那才是真正的老太太上雞窩—笨蛋,死了也是豬八戒的老奶奶—笨死的。

三國演義中最大的冤死鬼—劉禪

由此可見,劉禪遠非大家印象中的那麼無能和窩囊,最多算是比較中庸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