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謖不死,三國後期會發展成怎樣?

一樣感性


不管咋說,就諸葛亮的治國、軍事能力來說,不僅僅在蜀漢,就是在整個三國,甚至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之所以諸葛亮沒有更大的成就,沒有能夠一統中原,實乃人力無法勝天。儘管諸葛亮能力非同一般,但最多是能夠改變、影響歷史的走向和進程,但不可能改變歷史的大勢。

由此看來,即便馬謖不死,他也不可能超出諸葛亮的作為,也不會對三國後期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

馬謖僅僅比諸葛亮(181年-234年)小九歲,這個年齡作為諸葛亮的助手,還是非常合適的。但如果讓他在諸葛亮病逝後,完全繼承諸葛亮的衣缽,擔當起治理蜀漢的大任,恐怕還差的不少,起碼是與諸葛亮本人來說是如此。

這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個人經歷及成就來看,馬謖比諸葛亮遜色不少。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從張松的建議,派遣法正邀請劉備入川。馬謖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入蜀。

214年,劉備攻佔成都,劉璋投降,劉備自領益州牧。劉備先後任命馬謖為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223年,劉備病逝,至此,能夠看到的馬謖經歷,就是如此。此時的馬謖,已經三十四歲。這個經歷與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二十六七歲出山,就是劉備的軍師中郎將相比,無疑差的很遠。經歷也說明了其功績,一定程度上也是能力的具體體現。

第二,在能力上與諸葛亮無法相提並論。

劉備素以識人著稱,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在世時,沒有重用馬謖,在他死的時候,還不忘叮囑諸葛亮不可重用。

218-219年的漢中之戰,蜀漢到了“男兵女運”的程度,接著關羽就失去了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蜀漢已經到了崩潰的地步。諸葛亮經過五年的苦心經營,終於把瀕死的蜀漢挽救回來,足以證明諸葛亮非凡的治國才能。

諸葛亮是千年一出的宰相之才,不是馬謖可以相比的。

第三,馬謖深得諸葛亮器重,並不說明什麼。

儘管一開始諸葛亮不認可劉備對馬謖的評價,對他非常欣賞,經常與他交流,往往從白天討論到黑夜,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聽取馬謖的意見,另一方面也看作是諸葛亮對馬謖的重點培養,寄予厚望。

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馬謖送行數十里。

諸葛亮說:“雖然我們謀劃此事已經多年,現在再請你提出一個好的計劃。”

馬謖說:“南中地形險要、路途遙遠,叛亂不服由來已久。今天擊潰,明天反叛。叛匪清楚國家空虛,平叛之後,必定繼續叛亂。如果把他們全部殺光,既不是仁厚者所為,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做到的事。用兵的原則,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希望您能使其真心歸附。“

諸葛亮採納了這一建議,斬殺雍闓,赦免孟獲,使南中人心歸服。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再也不敢反叛。

這足以看出馬謖的智謀,但並不足以說明馬謖超出諸葛亮多少。就如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等人屢有奇謀,但並不說明,他們就比曹操高明多少。

諸葛亮能夠採納馬謖的建議,恰恰證明諸葛亮的高明之處。

第四,街亭之失,足以證明馬謖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軍事家。

不管諸葛亮安排馬謖守街亭,是不是戰略失誤,但馬謖失街亭的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據《諸葛亮傳》記載,馬謖是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失街亭之後被斬首。

從軍事上說,既然沒有把握按照自己的套路取勝,就不可以隨便違背主帥的戰略部署,否則,這仗還如何打;

從政治上講,馬謖缺乏政治智慧,率性而為,不懂得政治潛規則,對於可能的後果,認識不足。這可以看做是政治幼稚病,不懂韜光養晦。

由此看來,馬謖出出主意還可以,但的確難當大任。

諸葛亮斬馬謖,不僅僅是對戰役的失敗需要有人承擔責任,更可能通過街亭之戰,信服了劉備的臨終評價。諸葛亮也確信了馬謖不可能承擔起他之後的大事,留著他也沒有很大的作為。

如果馬謖在諸葛亮之後,能夠拯救蜀漢的命運,諸葛亮為了蜀漢的未來,絕不會以軍紀斬殺他。

諸葛亮死後,蜀漢之所以又維持了近三十年,得益於曹魏集團內部問題沒有解決,無暇顧及蜀漢。否則,不會維持那麼久。

因此,即便馬謖不死,也不會有很大的作為,更不可能改變蜀漢的命運,這是毋庸置疑的。


豹眼看歷史


首先從馬謖的才能和性格來看,並不能左右三國的走勢,蜀國最終還是被滅。雖然馬謖的一些不錯的建議,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被諸葛亮採納後七擒孟獲,讓孟獲心服口服。離間計讓魏國唯一能和諸葛亮抗衡的司馬懿回家休息了一段日子。但街亭一戰讓世人知曉了馬謖之能。當下謀士,也許能出點不錯的計謀,但行動力為零,只是個紙上談兵的讀書人。

其次就是蜀的位置,易守難功對於防守來說是絕佳,但同樣進攻也大大受限,特別是以前打仗最關鍵是補給,一個城池可能都要打幾個月,沒有強大的補給,那麼只能自動撤兵回家。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道路需求補給相當困難。註定無法稱霸中原。

最後就是蜀國成分複雜,內部派系複雜,因此內耗和分歧也不少,導致後期人才更替未接上。從五虎將一個個走了後,基本沒有能征戰的大將。

綜上所述:先不說馬謖自己的缺陷,蜀國的大環境也不能支撐蜀統一三國。因此馬謖死無不死,最終蜀國的命運還是被滅。大家覺得是這樣嗎?歡迎下方留言。


歷史追尋者


馬謖即使不死,蜀國也不會在三國中崛起,一統天下。

一是馬謖性格使然,三國演義中馬謖能有街亭一敗,與其恃才傲物、紙上談兵有很大關係,因此即使不是在街亭,他也會再出現其他重大問題過失。

二是地理環境所致,蜀國隨地處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但出蜀通道受制於人,古代軍馬未動糧草先行,諸葛亮六出祁山大多敗於後勤受限。

三是蜀國人才短缺,缺乏危機意識,蜀國後期前期例如五虎上將等軍事將領已先後離世,人才荒已成現實,因地理天險阻隔,君臣上下普遍缺乏危機感,偏安一隅的幻想。






察古議今


即使馬謖不死,蜀國後期發展也會是被滅的結果

馬謖是諸葛亮比較看重的人才,但馬謖更多的是出謀化策,從來沒有帶過兵,並且由於諸葛亮看重,自認為自己能力沒問題,但實際上只會紙上談兵,最終導致街亭之敗

蜀國地理位置決定了只能是偏安一隅,並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後勤,從蜀地往出運糧就是難事。所以後勤決定了戰果不會太大

蜀國人才缺乏,最後只能是廖化當先鋒,人才的缺乏也會導致蜀國戰勝不了魏國


發現生活點滴


村夫自比管仲,樂毅。可是管仲當政,將內亂不斷的齊國治理得整整有條,路不失遺,齊國聯合九個小國,連克強狄,終成盟約長(即霸主)!而樂毅統領弱燕軍隊,破強齊七十多城!

再看看村夫:治國理政將天府之國,民殷國富,府庫充盈,人口有四五百萬的益州治理得益州疲憊,民有菜色,擅殺大臣,人口下降到不到百萬!行軍作戰,一伐不知用兵法度,生死存亡之地敢不預防。慘敗!二伐不懂攻城撥寨,再慘敗!三伐陳式能奪武都陰平,但村夫不識張郃戴凌之勇,與之硬抗,損兵折將,再敗!四伐(應該是扺御魏伐蜀,先殺三伐功臣陳式,無功而返!五伐,在連勝的情況下,苛責運糧官句安,造成運糧官句安叛逃魏國,無糧退兵。六伐,渭水慘敗後退守五丈原,無力迴天!

再看看馬謖:平益州黃元,高定,雍闓,朱褒反叛而入丞相府參軍,顯露極高軍事才能。平南中孟獲,獻攻心為上計,徹底臣服蠻族。一伐前獻離間計貶司馬懿,曹休。街亭之戰硬抗張郃大軍一晝夜敗(要知道魏延高翔和馬謖同樣二萬兵,一個更次就垮了)。馬謖向諸葛亮講述兵法,經常通霄達旦,中國有句古話: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馬謖將軍事知識全部教給了諸葛村夫,當然到了他命盡之時了!


逍遙1906


說到馬謖就不得不提起劉備,劉備先不說別的有點,他唯一一個潛能就是識人能力很強,,後面就不用我多說了吧[酷拽][酷拽][酷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