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對中國古代歷史的影響是什麼?

千年史話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八王之亂”是西晉統治階級內部的一次權力爭奪,最終導致西晉國滅,拉開了五胡亂、南北朝分裂對峙的序幕。這是中國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持續時間之長、波及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遠,在中國古代史上無出其右者。

先回顧一波:

話說三國歸晉以後,天下盡歸司馬氏,公元 290 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死,繼位的晉惠帝司馬衷是個“青史留名”的白痴,這樣的白痴當然治理不好國家,也沒用什麼信服力,所以一些有野心的權臣與王室便開始了權力的爭鬥。晉武帝司馬炎,深知自己的兒子是個白痴,憑他守不住司馬氏的江山,所以在臨死前下詔由司馬衷外祖父, 外戚集團的太傅楊駿與宗室王汝南王司馬亮共同輔佐皇帝,司馬炎原先的設想是一個外戚,一個皇族,這兩個人肯定互不對付,只要他們一直在鬥,那個傻兒子的江山就會平衡穩固。這是設想確實看起來還可以,可是司馬炎一死,具體誰掌權,就由不得他了。


司馬炎死後,太傅楊駿篡改了遺詔,把司馬亮趕到了許昌,從此楊氏外戚大權獨攬,主政朝廷。楊駿獨攬朝政,除了傻皇帝稀裡糊塗不介意以外,他的皇后還有其他司馬家的宗親又怎麼能忍,於是皇后賈氏開始聯合宗親對付楊駿。元康元年(公元 291 年),賈后密詔都督荊州諸軍事、楚王司馬瑋入京利用禁軍的力量殺死了輔政大臣楊駿,讓汝南王司馬亮入京輔政。結果司馬亮來了後跟賈后及其親黨多有不和,賈后又利用司馬瑋殺死了司馬亮,接著,又趁勢以專殺之罪處死了司馬瑋。皇帝登基短短數月,他的皇后就先後殺了一位大臣和兩位宗親,把司馬家的權力奪了過去,掌權九年以後,為了進一步鞏固地位,賈后又逼殺了早已經廢為庶人的太子司馬遹。

這一殺,彷彿讓人看到了400多年後大唐女皇武則天的影子,然而賈后終究沒有成為武則天,司馬家是出了名的鷹視狼顧,一家都是反骨,太子一死,藉口就來了。

同年四月,一向依附賈后的司馬倫利用朝野對賈后廢殺太子的不滿, 起兵殺死了賈后,廢掉惠帝而自立。他這一自立,把其他外地為王的宗親全部立到京城來了,接下來司馬家將有一堆反骨出場,可能引起閱讀混亂:

公元301年,司馬倫廢惠帝不久, 先是齊王司馬囧、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起兵討伐司馬倫。後來齊王司馬囧入洛陽,鎮壓了戰亂,入主中央。結果司馬囧得志之後,驕奢擅權,長沙王司馬乂又殺掉司馬囧,然後司馬穎、司馬顒又起兵攻打司馬乂, 最後殺死司馬乂的卻是東海王司馬越,然後司馬越“奉帝北征”討伐伐司馬穎,最後打輸了逃回了東海國,“八王之亂”就此結束。

下面說一下影響:

  • “八王之亂”光說一下都覺得亂,更何況這在當時還是一場場血淋淋戰爭,也不知禍及了多少人。光是討伐司馬倫那一戰就“自兵興六十餘日,戰鬥死者近十萬人。”(晉記五.惠帝永寧元)這場動亂的傷亡程度更是不必多說了。
  • 除了死的人多,民不聊生以外,由皇室爭權而發生的“八王之亂”還進一步引發了全國的動亂。在司馬穎與司馬越的對抗中,由於各種實力參與角逐,戰爭進一 步擴大化和複雜化,不再是單純的諸王之爭,對壘雙方,一方為成都王司馬穎,匈奴劉淵劉聰、羯人石勒等,另一方為東海王越,鮮卑拓跋部、段部等,敵對雙方陣線分明,冤冤相報,屠殺無己時。

  • 在全國動亂的十年中, 西晉王朝迅速崩潰,文化體系也產生了動搖, 儒學不再獨尊,玄學之風盛行, 士族醉生夢死,奢靡成風;統治集團內部王紀綱常敗壞,世家大族各為門戶私計,方鎮諸王各懷異心,培植個人勢力;內部的動亂與漢族力量的削弱使外部諸胡族虎視中原,流民暴動頻繁發生,最終導致五胡亂華,而漢族無力抵禦,失去了漢族的威懾,異族各自建立政權,中國進入南北朝的分裂時期。

總結一下就是,八王之亂以一種動亂的形式,以民不聊生的代價加快了中國朝代更迭的進程與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國子監小祭酒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西晉末年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年~306年)間由西晉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最慘烈、最嚴重的統治集團內部動亂,共持續16年。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重病之時下了詔書,存放在中書省,詔書中依託叔父汝南王司馬亮及皇后楊芷之父楊駿共同輔助太子司馬衷(晉惠帝)繼位。但其實繼位的晉惠帝愚鈍,根本無力掌控國家。這場巨大的動亂啟自外戚楊駿與皇后賈南風的權力鬥爭,賈皇后擅權專斷,引發皇族不滿。首先起兵反對的是在親信孫秀唆使和支持下的趙王司馬倫,孫秀等人廢惠帝,卻又引發齊王、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聯合反趙王,趙王兵敗而被囚禁,不久被賜死。齊王聲譽盛大,於是以大司馬身份掌政,但他隨即大興土木,並沉迷酒色逸樂,不視朝政,大封親信,甚至加罪不經大司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殺害諫臣,種種事蹟都令眾人失望,同時大家也就歸心於先前謙退的成都王。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乘機發兵奪權。

  最終東海王司馬越在一系列動亂後掌握朝權,主導晉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為止。但其掌政期間排除異己,殺害中書監繆播、散騎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對外也無力控制日益壯大的匈奴漢國政權,西晉政權走到了末路。

  可以想見,八王之亂斷送了西晉王朝的統一局面。諸王忙於武裝鬥爭期間,北方主要少數民族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個部族趁西晉政權內部空虛,紛紛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據政權,並最終導致了西晉滅亡。南方地區亦有變民,例如杜曾、王如及張昌的起事。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進而引發戰爭,禍及全社會,造成大量破壞,也加劇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動亂後西晉皇室遺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稱東晉。

  北方的中原地區則由漢族以及非漢族的各遊牧民族部族政權割據,前後建立十六個國家,其中以鮮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權影響力最廣。因為鮮卑屬於上古華夏族同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東胡族後裔,所以這五個少數民族被南方王朝統稱作“五胡”,中國古代史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分裂的局面從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續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後,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給他愛五


這是西晉王室內部的權力鬥爭,使得國家元氣大傷,面對匈奴劉淵、氐族李雄等少數民族起義、進攻時,一敗塗地,讓中原陷入百年異族統治時期。造成"八王之亂”的重要原因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昏庸,竟然選了一個白痴兒子即位。


跪射俑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西晉末年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年~306年)間由西晉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最慘烈、最嚴重的統治集團內部動亂,共持續16年。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重病之時下了詔書,存放在中書省,詔書中依託叔父汝南王司馬亮及皇后楊芷之父楊駿共同輔助太子司馬衷(晉惠帝)繼位。但其實繼位的晉惠帝愚鈍,根本無力掌控國家。這場巨大的動亂啟自外戚楊駿與皇后賈南風的權力鬥爭,賈皇后擅權專斷,引發皇族不滿。首先起兵反對的是在親信孫秀唆使和支持下的趙王司馬倫,孫秀等人廢惠帝,卻又引發齊王、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聯合反趙王,趙王兵敗而被囚禁,不久被賜死。齊王聲譽盛大,於是以大司馬身份掌政,但他隨即大興土木,並沉迷酒色逸樂,不視朝政,大封親信,甚至加罪不經大司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殺害諫臣,種種事蹟都令眾人失望,同時大家也就歸心於先前謙退的成都王。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乘機發兵奪權。

  最終東海王司馬越在一系列動亂後掌握朝權,主導晉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為止。但其掌政期間排除異己,殺害中書監繆播、散騎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對外也無力控制日益壯大的匈奴漢國政權,西晉政權走到了末路。

  可以想見,八王之亂斷送了西晉王朝的統一局面。諸王忙於武裝鬥爭期間,北方主要少數民族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個部族趁西晉政權內部空虛,紛紛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據政權,並最終導致了西晉滅亡。南方地區亦有變民,例如杜曾、王如及張昌的起事。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進而引發戰爭,禍及全社會,造成大量破壞,也加劇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動亂後西晉皇室遺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稱東晉。

  北方的中原地區則由漢族以及非漢族的各遊牧民族部族政權割據,前後建立十六個國家,其中以鮮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權影響力最廣。因為鮮卑屬於上古華夏族同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東胡族後裔,所以這五個少數民族被南方王朝統稱作“五胡”,中國古代史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分裂的局面從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續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後,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八王之亂的評價,對於應該分以下幾個方面:①這是一場持續時間長(291-316)、破壞力強、變亂範圍廣,堪稱“貽害無窮”的變亂。②它消耗了晉王朝的中堅統治家族(司馬氏)的實力,造成了晉王朝對外防禦實力的虛空,間接的導致了五胡亂華。③它致使“南方士族”進一步抬頭,最終導致晉室南渡之後,“皇權”和“臣權”的矛盾。④它清洗了一部分無才無德且愚蠢無能的藩王(比方說真實歷史上的司馬倫,真實的他並不像《虎嘯龍吟》中的那麼狠毒,而是一個十足的“享樂派”。他之所以能夠殺進洛陽城,大部分原因是他那個哥哥司馬炎給予了他大量的軍隊),讓晉王朝的後半段(東晉)大多數時間處在“權臣”而非“強藩”的統治之下,權臣只需要官位,“強藩”則是需要弒君自立,相比之下,後者更亂。⑤八王之亂加快了晉朝滅亡的速度,讓這個本可以支撐260多年的王朝縮短了100多年,也可以說從司馬炎開始,這個王朝就陷入了“少君(30歲之前在位的君主)危機”。⑥八王之亂導致了民族融合的提前,在一定程度上,八王之亂使得北方的“野人精神”慢慢的和南方的“儒家精神”融合在了一起,共同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總之,八王之亂的負面影響佔主要的地位,因為它讓原屬於漢族的血脈早到了“滅頂之災”,也削弱了中原的防禦力量,自此“經濟重心南移”成為了必然趨勢,同時也註定了“由北滅南”(自唐朝開始,南方的漢人大多數開始享樂,最終被消滅)的巨大可能。從八王之亂開始,中國進入了“民族融合時代”的快車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