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童年:回家過年之“齊魯風味”

春節,又稱“過年”、“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在春節期間,各地人民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由於關於春節風俗習慣,神話傳說的文章已經數不勝數,我也就不在畫蛇添足。但作為一個在“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土生土長的山東青年和一個資深的“吃貨”來說,就不得不和你“啦一啦”俺們身邊的“齊魯風味”啦!


憶童年:回家過年之“齊魯風味”


在孩子的眼裡,“過年”可能是一年當中最開心的日子了,我想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能吃好玩好,辛勤了一年的人們,都會在新春佳節期間好好的休息一番,享受家庭的樂趣。

記得小的時候,剛剛一臨近過年,家裡就開始做“大餑餑”,剛蒸出來的“大餑餑”熱氣騰騰,金燦燦的小麥色,柔軟勁道,不等微涼,就往嘴裡送,狼吞虎嚥,燙的齜牙咧嘴,惹得家人在那哈哈大笑。一個“大餑餑”,不必就著什麼鹹菜,不一會兒就吃的乾乾淨淨,餑餑裡麥芽的甜味,不停的在嘴裡迴盪著,就想忍不住再吃一個。除了白麵餑餑還有一種棗餑餑,那種餑餑更是美味,棗的酸甜,和饅頭的麥芽甜味,充斥著最原始的味蕾。


憶童年:回家過年之“齊魯風味”


一到小年,年味就愈加的濃烈了,陰曆小年的晚上,家家戶戶開始包餃子,放鞭炮,燒燒紙,送灶王爺爺祈求平安。聽到窗外熱鬧的鞭炮聲,吃著餃子,就著之前醃製的臘八蒜,更有一番風味。熱氣騰騰的餃子,每吃一口都是滿足。我在外面吃過很多不同種類的餃子,但我依然感覺比不上母親包的,而且春節期間的餃子餡料特別豐富,白菜肉,韭菜鮁魚,豆角肉,蘿蔔肉等等各種餡料餃子,皮薄餡大,皆是美味!我母親總說“原湯化原食”,所以吃完餃子以後,我母親會給我盛上一碗餃子湯,總叫我多喝一碗湯,奈何我肚子已經吃的飽飽,喝上一碗就不願意再喝,就開開心心的跑出去就和小夥伴撿炮仗,放炮仗去了。

除了餑餑、餃子,還有一種食材好像是山東地區尤其愛吃的,那就是豆腐。豆腐不僅好吃,另外還有“多福”之意,在新年吃,更有吉祥的寓意。我的奶奶就會自己做豆腐,自己磨黃豆,自己用滷水點豆腐。在做出來豆腐之前,會先盛上一大碗豆腐腦,然後取一小碗將蔥花、辣椒、醬油、香油等材料一拌,拿上一卷自己攤的小麥面兒煎餅,鮮美的豆腐腦,滑嫩順口,捲上剛拌的辣椒,咬上那麼一大口,然後細細的咀嚼。作為一個“吃貨”,在我眼裡,這已經吃的不是飯,而是深深的滿足。


憶童年:回家過年之“齊魯風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年當中最熱鬧的時候就是除夕夜了,伴著春晚,吃過年夜飯後,大家一起包餃子,象徵著團團圓圓,然後等到十二點的時候,放完鞭炮,象徵著辭舊迎新,而後在吃上一頓團圓的餃子,更是溫馨。

還有關於春節的順口溜,很形象的描述了春節期間的一部分飲食文化,引文如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方美食,一方風俗,一方習慣,一方風土人情,便匯成了這獨特的“齊魯風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