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補益劑(二)

方劑學各論——補益劑(二)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17道)


具體內容——補血類


四物湯


【方歌】四物熟地歸芍芎,補血調血此方宗;營血虛滯諸多證,加減運用貴變通。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血調血。


【主治】


營血虛滯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無華,婦人月經不調,量少或經閉不行,臍腹作痛,甚或瘕塊硬結,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脈細弦或細澀。


【方義】


①熟地甘溫味厚質潤,入肝、腎經,長於滋養陰血,補腎填精,為補血要藥,故為君藥。


②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為補血良藥,兼具活血作用,且為養血調經要藥,用為臣藥。


③佐以白芍養血益陰,柔肝止痛;川芎活血行氣。四藥配伍,共奏補血調血之功。


④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熟地、白芍陰柔補血之品(血中血藥)與辛香之當歸、川芍(血中氣藥)相配,動靜相宣,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成為補血調血之良方。


【加減應用】


若兼氣虛者,加人參、黃芪以補氣生血;以瘀血為主者,加桃仁、紅花,白芍易為赤芍,以加強活血祛瘀之力;血虛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吳茱萸以溫通血脈;血虛有熱者,加黃芩、丹皮,熟地易為生地,以清熱涼血;妊娠胎漏者,加阿膠、艾葉以止血安胎。


【附方】


①桃紅四物湯(《醫壘元戎》,錄自《玉機微義》,原名“加味四物湯”)


組成:即四物湯加桃仁、紅花,水煎服。


功用:養血活血。


主治:血虛兼血瘀證。


②膠艾湯(又名穹歸膠艾湯,《金匱要略》)


組成:川芎、阿膠、甘草、艾葉、當歸、芍藥、乾地黃,清酒合煮。


功用:養血止血,調經安胎。


主治:婦人衝任虛損,血虛有寒證。


③聖愈湯(《醫宗金鑑》)


組成:熟地、白芍、川芎、人參、當歸、黃芪,水煎服。


功用:補氣,補血,攝血。


主治:氣血虛弱,氣不攝血證。


【注意事項】


溼盛中滿,大便溏洩者忌用。血崩氣脫之證,則非所宜。


歸脾湯


【方歌】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齊;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組成】白朮、當歸、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炙甘草


【用法】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主治】


①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②脾不統血證。便血,皮下紫癲,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方義】


參、芪、術、草大隊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當歸、龍眼肉甘溫補血養心;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復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炙甘草補益心脾之氣,並調和諸藥;用法中姜、棗調和脾胃,以資化源。全方共奏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為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兩虛之良方。


【配伍特點】


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方名歸脾,意在於此;二是氣血並補,但重在補氣,意即氣為血之帥,氣旺血自生,血足則心有所養;三是補氣養血藥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


【加減應用】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止血;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桐炭,以清熱止血。


【注意事項】


出血屬陰虛血熱者,應慎用。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補益劑(二)

當歸補血湯


【方歌】當歸補血君黃芪,芪歸用量五比一;補氣生血代表劑,血虛發熱此方宜。


【組成】黃芪、當歸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氣生血。


【主治】


血虛發熱證。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場潰後,久不癒合者。


【方義】


①重用黃芪為君,其用量五倍於當歸,其義有二:本方證為陰血虧虛,以致陽氣欲浮越散亡,此時,恐一時滋陰補血固裡不及,陽氣外亡,故重用黃芪補氣而專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故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資化源,使氣旺血生,此其二。


②臣以少量當歸養血和營,則浮陽秘斂,陽生陰長,氣旺血生,而虛熱自退。


③至於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取其益氣養血而退熱。瘡瘍潰後,久不癒合,用本方補氣養血,扶正託毒,有利於生肌收口。


④《內外傷辨惑論》說:“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故本方應與白虎湯加以區別。白虎湯證是因於外感,熱盛於內,病情屬實;當歸補血湯證由於內傷,為血虛氣弱,病情屬虛。因此,白虎湯證大渴而喜冷飲,身大熱而大汗出,脈洪大而有力;當歸補血湯證口渴則喜溫飲,身雖熱而無汗,脈大而虛,重按無力。所以《內外傷辨感論》強調:“惟脈不長實有辨耳,誤服自虎湯必死。”


【加減應用】


若婦女經期,或產後感冒發熱頭痛者,加蔥白、豆豉、生薑、大棗以疏風解表;若瘡瘍久潰不愈,氣血兩虛而又餘毒未盡者,可加銀花、甘草以清熱解毒;若血虛氣弱出血不止者,可加煅龍骨、阿膠、山茱萸以固澀止血。


【注意事項】


陰虛發熱者禁用。


內補黃芪湯


【方歌】內補黃芪草姜棗,川芎官桂麥熟地;參苓遠志歸白芍,補益氣血並生肌。


【組成】黃芪、麥門冬、熟地黃、人參、茯苓、炙甘草、白芍藥、遠志、生薑、大棗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益氣血,養陰生肌。


【主治】


癰疽潰後,氣血皆虛。潰處作痛,倦息懶言,神疲,寐少,自汗口乾,間或發熱經久不退,脈細弱,舌淡苔薄。


【方義】


①本方所治諸證,皆由氣血兩虧所致。故仿十全大補湯為本方組成方法,意在氣血雙補,陰陽並調,如用四君子湯去白朮以補氣補脾;四物湯養血補肝;黃芪、肉桂益氣助陽,可收陽生陰長之效;麥冬養心除煩,護陰以配陽;遠志寧心安神,用在本方的另一作用是“長肌肉……治一切癰疽”(《本草綱目》)。諸藥配合,共使氣血充盛,促其腐祛肌生,瘡口收斂。


②本方在《醫宗金鑑》中對使用的加減:“如痛者,加乳香、沒藥以定痛;硬者,加穿山甲、皂刺以消硬也”。


【加減應用】


若癰疽潰處痛甚者,可加乳香、沒藥;腫硬者加穿山甲、皂角刺。


【注意事項】


瘡痛早期不宜使用本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