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溫裡劑(二)

方劑學各論——溫裡劑(二)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19道)

1.本章相關方劑的對比分析及鑑別應用——回陽救逆類、溫經散寒類


①回陽救逆

本類方劑主治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而致的四肢厥逆,陽氣將亡之危證。四逆湯為回陽救逆的主方,主治陰盛陽微,而見四肢厥逆,嘔吐下利,脈微細,陽氣有亡脫之虞的危證。回陽救逆湯於回陽固脫之外,還能益氣生脈,而麝香與五味子相配,一發一收,尤具相反相成之妙,適用於陰寒內盛,陽微欲脫之危證。


②溫經散寒

本類方劑主治陽虛血弱,經絡有寒的病證。當歸四逆湯即是溫陽養血,散寒通脈的代表方劑,主治血虛受寒,脈細欲絕,手足厥寒之證。

2.具體內容

(1)回陽救逆


四逆湯


【方歌】四逆湯中附草姜,陽衰寒厥急煎嘗;腹痛吐瀉脈沉細,急投此方可回陽。


【組成】炙甘草、乾薑、生附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


少陰病,心腎陽衰寒厥證。四肢厥逆,惡寒蜷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滑,脈微細。以及太陽病誤汗亡陽者。


【方義】


①大辛大熱之生附子為君,入心、脾牌、腎經,溫壯元陽,破散陰寒,回陽救逆。生用則能迅達內外以溫陽逐寒。


②臣以辛熱之乾薑,入心、脾、肺經,溫中散寒,助陽通脈。附子與乾薑同用。一溫先天以生後天,一溫後天以養先天,相須為用,相得益彰,溫裡回陽之力大增,是回陽救逆的常用組合。


③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則益氣補中,使全方溫補結合,以治虛寒之本:二則甘緩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陰回陽而無暴散之虞;三則調和藥性,並使藥力作用持久,是為佐藥而兼使藥之用。


④綜觀全方,藥簡力專,大辛大熱,使用復厥回,故名“四逆湯”。


【注意事項】


若服藥後出現嘔吐拒藥者、可將藥液置涼後服用。本方純用辛熱之品,中病手足溫和即止,不可久服。真熱假寒者忌用。


【附方】


①通脈四逆湯


組成:炙甘草、生附子、乾薑。

功用:破陰回陽,通達內外。

主治:少陰病,陰盛格陽證。見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若“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可加豬膽汁,名“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既防寒邪拒藥,又引虛陽復引於陽中,是反治兼反佐法。


②四逆加人參湯


組成:炙甘草、生附子、乾薑、人參。

功用:回陽救逆,益氣固脫。

主治:少陰病。見四肢厥逆,惡寒蜷臥,脈微而復自下利,利雖止而餘症仍在者。


③白通湯


組成:蔥白、乾薑、生附子。

功用:破陰回陽,宜通上下。

主治:少陰病陰盛戴陽證。手足厥逆,下利,脈微,面赤者。若“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加豬膽汁、人尿,名“白通加豬膽汁湯”,亦是反佐用法。


④參附湯


組成:人參、炮附子。

功用:益氣回陽固脫。

主治:陽氣暴脫證。見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脈微欲絕。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溫裡劑(二)

回陽救急湯


【方歌】回陽救急用六君,桂附乾薑五味群;加麝三釐與生薑,三陰寒厥建奇勳。


【組成】熟附子、乾薑、人參、炙甘草、白朮、肉桂、陳皮、五味子 茯苓、半夏、麝香


【功用】回陽固脫,益氣生脈。


【主治】


寒邪直中三陰,真陽衰微證。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惡寒蜷臥,吐瀉腹痛,口不渴,甚則深寒戰慄,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微,甚或無脈。


【方義】


①四逆湯合六君子湯,再加肉桂、五味子、磨香、生薑組成。


②熟附子配乾薑、肉桂、則溫裡回陽,祛寒通脈之功尤著。


③六君子湯補益脾胃,固守中州,並能除陽虛水溼不化所生的痰飲。人參合附子,益氣回陽以固脫;配五味子益氣補心以生脈。麝香三釐,辛香走竄,通行十二經脈,與五味子之酸收配合,則散中有收,使藥物迅速佈滿全身,而無虛陽散越之弊。諸藥相合,共收回陽生脈之效,俾厥回脈復而諸症自除。


【加減應用】


若嘔吐涎誕沫,或少腹痛者,加鹽炒吳茱萸,溫胃暖肝,下氣止嘔;洩瀉不止者,加升麻、黃芪等益氣昇陽止瀉;嘔吐不止者,加薑汁溫胃止嘔;若無脈者,加少許豬膽汁,用為反佐,以防陽微陰盛而成陽脫之變。


【注意事項】


方中麝香用量不宜過大。服藥後手足溫和即止。

(2)溫經散寒


當歸四逆湯


【方歌】當歸四逆用桂芍,細辛通草甘大棗;溫經養血通脈劑,血虛寒厥服之效。


【組成】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炙甘草、通草、大棗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


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方義】


①本方是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


②當歸甘溫,養血和血以補虛;桂枝辛溫,溫經散寒以通脈、共為君藥。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均為臣藥。通草通利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補虛,為佐藥。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辛燥烈太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藥而為使藥。全方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③《傷寒論》方以四逆命名者,有四逆湯、四逆散、當歸四逆湯。三方主治與用藥皆不同。正如周揚俊雲:“四逆湯全從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從和解表裡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從養血通脈起見。”所以本方又能治經脈受寒,血澀不通而致腰、股、腿、足疼痛者。


【加減應用】


治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可酌加續斷、牛膝、雞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吳茱萸、生薑,又可治本方證內有久寒、兼有水飲嘔逆者;若用治婦女血虛寒凝之經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睪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可酌加烏藥、茴香,高良薑、香附等理氣止痛;若血虛寒凝所致的手足凍瘡,不論初期未潰或已潰者,均可以本方加減運用。


【注意事項】


少陰陽虛寒甚者,不宜使用。治療凍瘡已潰者,應減桂枝細辛的用量。以免加速潰爛。


【附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組成: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

製法:改用水酒各六升,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功用:溫經散寒。

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其人內有久寒者。

陽和湯


【方歌】陽和熟地鹿角膠,姜炭肉桂麻芥草;溫用補血散寒滯,陽虛寒凝陰疽療。


【組成】熟地黃、麻黃、鹿角膠、白芥子、肉桂、生甘草、炮姜炭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

陰疽。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痠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


【方義】

①重用熟地黃溫補營血,填精補髓;鹿角膠溫腎陽,益精血。二藥合用,溫陽補血,共為君藥。


②肉桂、姜炭藥性辛熱,均入血分,溫陽散寒,溫通血脈,為臣藥。


③白芥子辛溫,可達皮裡膜外,溫化寒痰,通絡散結;少量麻黃,辛溫達衛,宣通毛竅,開機度,散寒凝,為佐藥。方中鹿角膠、熟地黃得姜、桂、芥、麻之宜通,則補而不滯;麻、芥、姜、桂得熟地黃、鹿角膠之滋補,則溫散而不傷正。生甘草為使,解毒而調諸藥。


④綜觀全方,溫陽與補血並用,祛痰與通絡相伍,可使陽虛得補,營血得充,寒凝痰滯得除。


【加減應用】

若兼氣虛不足者,可加黨參、黃芪等甘溫補氣;陰寒重者,可加附子溫陽散寒。肉桂亦可改桂枝,加強溫通血脈,和營通滯作用。


【注意事項】

陽證瘡瘍紅腫熱痛,或陰虛有熱,或疽已潰破者,不宜使用本方。馬培之雲:“此方治陰證,無出其右,用之得當,應手而愈。乳巖萬不可用,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不可沾唇。”

黃芪桂枝五物湯


【方歌】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大棗與生薑;益氣溫經和營衛,血痺風痺功效良。


【組成】黃芪、芍藥、桂枝、生薑、大棗


【功用】益氣溫經,和血通痺。


【主治】

血痺證。肌膚麻木不仁,微惡風寒,舌淡,脈微澀而緊。亦可用於氣虛血滯中風之後,半身不遂,或肢體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氣短乏力,以及產後、經後身痛等。


【方義】

①黃芪桂枝五物湯治血痺,即桂枝湯去甘草,倍生薑,加黃芪而成。


②黃芪合桂枝,以益氣通陽,芍藥養血和營,姜、棗調和營衛。又因本方旨在溫通陽氣,調暢營血,故去甘草之緩,倍生薑之散,使微邪去,而血痺自通。


【配伍特點】

本方溫補、散邪、通經三者並用,因表不留邪,散邪不傷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