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解表藥(一)

方劑學各論——解表藥(一)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15道)

1.概念:凡以解表藥為主組成,具有發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療表證的方劑,統稱解表劑。本類方劑屬於“八法”中的“汗法”。

2.適應範圍:解表劑主要用治表證,故凡風寒所傷或溫病初起,以及麻疹、瘡瘍、水腫、痢疾等病初之時,見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或有汗、苔薄白、脈浮等表證者,均可用解表劑治療。

3.分類:可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三類。

4.注意事項

(1)解表劑多用辛散輕揚之品組方,故不宜久煎,以免藥性耗散,作用減弱。


(2)在服法上一般宜溫服,服後宜避風寒,或增衣被,或輔之以粥,以助汗出。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續微汗為佳,若汗出不徹則病邪不解,汗出太過則耗氣傷津。汗出病癒,即當停服,不必盡服。


(3)應注意禁食生冷、油膩之品,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和藥效的發揮。


(4)若表邪未盡,而又見裡證者,一般應先解表,後治裡;表裡並重者,則當表裡雙解。若外邪已經入裡,或麻疹已透,或瘡瘍已潰,或虛證水腫,均不宜使用。

5.方劑對比分析與鑑別應用——辛溫解表類

①.麻黃湯中麻桂並用,發汗之力較強,並善宣肺平喘。為辛溫發汗之重劑,適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而無汗喘咳之表實證。


②.桂枝湯中桂芍並用,發汗解表不如麻黃湯,但有調和營衛之功,為辛溫發表之和劑,適用於外感風寒,發熱有汗而惡風之表虛證。


③.小青龍湯發汗解表以除風寒而宣肺氣,溫化水飲以蠲寒飲而平咳喘,適用於素有停飲又感風寒之咳喘痰多不易出者。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解表藥(一)

6.具體方劑——辛溫解表

(1)麻黃湯

【方歌】麻黃湯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


【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用法】先煮麻黃。原文提出:“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方義】

①.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鬱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藥。


②.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藥,解肌發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症得解。麻桂相須為用,是辛溫發汗的常用組合。


③.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降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藥。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用。四藥配伍,表寒得散,營衛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症可愈。


④.配伍特點:一為麻、桂相須,發衛氣之閉以開腠理,透營分之鬱以暢營陰,則發汗解表之功益彰;二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則宣降平喘之效甚著。


【加減應用】

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溼邪而兼見骨節痠痛,加蒼朮、薏苡仁以祛風除溼;兼裡熱之煩躁、口乾者,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鬱熱。


【注意事項】

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


【附方】

①.大青龍湯


組成:麻黃湯加石膏、生薑、大棗。


功用:發汗解表,兼清裡熱。


主治:外感風寒,裡有鬱熱證。


②.三拗湯


組成:生甘草、麻黃、杏仁。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解表藥(一)

(2)桂枝湯

【方歌】桂枝芍藥等量伍,姜棗甘草微火煮。解肌發表調營衛,中風表虛自汗出。


【組成】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


【用法】原方用法:

①.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②.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③.若一服汗出病癒,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④.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


⑤.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惡風發熱,汗出頭痛,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方義】

①.桂枝為君,助衛陽,通經絡,解肌發表而祛在表之風邪。


②.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斂固外洩之營陰。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為針對衛強營弱,體現營衛同治,邪正兼顧;二為相輔相成,桂枝得芍藥,使汗而有源,芍藥得桂枝,則滋而能化;三為相反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補。此為本方外可解肌發表,內可調營衛、陰陽的基本結構。


③.生薑辛溫,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且可滋脾生津。姜棗相配,是為補脾和胃、調和營衛的常用組合,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藥性,合桂枝辛甘化陽以實衛,合芍藥酸甘化陰以和營,功兼佐使之用。


綜觀本方,藥雖五味,但結構嚴謹,發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並調。柯琴在《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捲上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④.本方服法也極為講究,首先是藥煎成取汁,“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借水谷之精氣,充養中焦,不但易為釀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同時“溫覆令一時許”,即是避風助汗之意。待其“遍身,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氣已和,津液得通,營衛和諧,腠理復固,所以說“益佳”。至於服後汗出病瘥,停後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劑”;以及禁食生冷黏膩,酒肉臭惡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劑後應該注意的通則。


【加減應用】

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豉疏散風寒;體質素虛者,可加黃芪益氣,以扶正祛邪;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注意事項】

凡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禁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黏膩、酒肉、臭惡等物。


【附方】

①.桂枝加葛根湯


組成:桂枝、芍藥、生薑、炙甘草、大棗、葛根。


功用:解肌發表,升津舒筋。


主治:風寒客於太陽經輸,營衛不和證。症見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


②.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組成:桂枝、芍藥、生薑、炙甘草、大棗、厚朴、杏仁。


功用:解肌發表,降氣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風寒而見桂枝湯證者;或風寒表證誤用下劑後,表證未解而微喘者。


③.桂枝加桂湯


組成:桂枝、芍藥、生薑、炙甘草、大棗。


功用:溫通心陽,平衝降逆。


主治:心陽虛弱,寒水凌心之奔豚。太陽病誤用溫汁或因發汗太過而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胸,起臥不安,有發作性者。


④.桂枝加芍藥湯


組成:桂枝、芍藥、炙甘草、大棗、生薑。


功用:溫脾和中,緩急止痛。


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土虛木乘之腹痛。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解表藥(一)

(3)小青龍湯

【方歌】解表蠲飲小青龍,麻桂姜辛夏草從。芍藥五味斂氣陰,表寒內飲最有功。


【組成】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用法】先煮麻黃,再內諸藥,水煎服。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裡飲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乾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方義】

①.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宣發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化氣行水以利裡飲之化。


②.乾薑、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③.然而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營養血,二藥與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半夏燥溼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和辛散酸收之品。


④.配伍特點:本方藥雖八味,但配伍嚴謹,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諸症自平。


【加減應用】

若風寒束表,表實無汗者,以麻、桂為君;營衛失和,表虛有汗者,以桂、芍為君。若外寒內飲之證而以外寒為主者,可重用麻、桂為君;若內飲為主,則宜重用乾薑、細辛為君;二者俱重,則麻黃、乾薑共為君藥。若見煩躁者,是邪已化熱,加石膏以清解熱邪,即小青龍加石膏湯。


【注意事項】

因本方多溫燥之品,故陰虛乾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