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祛暑劑

方劑學各論——祛暑劑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10道)


1.概念:凡以祛暑藥為主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療暑病的方劑,統稱祛暑劑。


2.適應範圍:本章方劑,適用於夏月暑熱證。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故暑病多表現為身熱、面赤、心煩、小便短赤、舌紅脈數或洪大等一系列陽熱證候。


3.配伍規律:對於單純冒暑受熱,治宜清熱。暑多夾溼,祛暑劑中每多配伍祛溼之品,是為常法,但須注意暑溼主次輕重。


4.分類:祛暑劑分為祛暑解表、祛暑利溼、祛暑清熱、祛暑益氣四類。


5.注意事項:由於暑病挾溼最為常見,故使用祛暑劑時,每多配伍祛溼之品,是為常法,但亦應注意其主次輕重。如暑重溼輕,則溼易從熱化,祛溼之品不宜過於溫燥,以免燥灼津液;如溼重暑輕,則暑為溼遏,祛暑又不宜過用甘寒,以免陰柔礙溼。


6.本章相關方劑的對比分析及鑑別應用


①清絡飲功用祛暑清熱,用藥輕清宣透,為治療暑熱傷肺,邪輕病淺的常用方劑。


②祛暑解表新加香薷飲功用祛暑解表,清熱化溼,為治療暑溫初起,兼感表寒的代表方劑。


③祛暑利溼六一散有祛暑利溼之功,主治暑邪挾溼之證,六一散藥少力輕,為治療暑溼之常用基礎方。


④清暑益氣清暑益氣湯是為暑傷氣津而設,於清暑之中,配以益氣生津之品,邪正兩顧,尤洽病情。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祛暑劑

7.具體方劑

(1)祛暑解表類

新加香薷飲

【方歌】香薷散中扁豆樸,祛暑解表化溼阻;易豆為花加銀翹,新加香薷治陰暑。


【組成】香薷、銀花、鮮扁豆花、厚朴、連翹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暑解表,清熱化溼。


【主治】暑溫夾溼,復感於寒。發熱頭痛,惡寒無汗,口渴面赤,胸悶不舒,舌苔白膩,脈浮而數者。


【方義】


①辛溫芳香之香薷發汗解表,祛暑化溼,以除寒熱。


②鮮扁豆花、銀花、連翹之辛涼芳香,取其清透上焦氣分之暑熱,以除熱解渴。“溼為陰邪非溫不解”,故又佐以辛溫之厚朴,合香薷以化溼除滿而解胸悶,去膩苔。


③本方之配伍是辛溫與辛涼合用,使邪從外走,即原書所說“辛溫復辛涼法”。


【加減應用】

香薷散

組成:為新加香薷散去扁豆花、銀花、連翹,加扁豆而成。

功用:祛暑解表,化溼和中。

主治:夏月乘涼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於溼之陰暑證。本方性溫燥,表虛有汗或中暑受熱之發熱汗出,心煩口渴者,不宜使用。

香薷飲

【方歌】香薷散中扁豆樸,祛暑解表化溼阻。


【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暑解表,化溼和中。


【主治】陰暑證。惡寒發熱,頭重身痛,無汗,腹痛吐瀉,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脈浮。


【方義】


①香薷辛溫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溼,以祛在表之寒溼,是夏月解表之要藥,為君藥。


②厚朴辛香溫燥,行氣化溼而解胸悶,去苔膩,為臣藥。


③白扁豆甘平,健脾和中,兼能滲溼消暑,為佐藥。


④入酒少許為使,溫散以助藥力。三藥合用,共奏祛暑解表,化溼和中之效。


【配伍特點】


祛暑散寒配行氣化溼,使暑邪祛、寒溼化、陰暑解。

(2)祛暑利溼類

六一散

【方歌】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溼功用專。


【組成】滑石、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暑利溼。


【主治】暑溼證。身熱煩渴,小便不利,或洩瀉。


【方義】


①滑石甘淡性寒,體滑質重,既可清解暑熱,以治暑熱煩渴,又可通利水道,使三焦溼熱從小便而,以除暑溼所致的小便不利及洩瀉,故用以為君。


②生甘草甘平偏涼,能清熱瀉火,益氣和中,與滑石相伍,一可甘寒生津,使利小便而津液不傷;二可防滑石之寒滑重墜以伐胃,為臣藥。二藥合用,清暑利溼,能使三焦暑溼之邪從下焦滲洩,則熱、渴、淋、瀉諸症可愈。滑石與甘草的用量為6:1。


【配伍特點】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藥性平和,清熱而不留溼,利水而不傷陰,是清暑利溼的著名方劑。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祛暑劑

(3)祛暑清熱

清絡飲

【方歌】清絡祛暑六藥鮮,銀扁翠衣瓜絡添;佐以竹葉荷葉邊,暑熱傷肺輕證安。


【組成】鮮荷葉邊、鮮銀花、絲瓜皮、西瓜翠衣、鮮扁豆花、鮮竹葉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暑清熱。


【主治】暑傷肺經氣分輕證。身熱口渴不甚,頭目不清,,昏眩微脹,舌淡紅,苔薄白。


【方義】


①鮮銀花辛涼芳香,清解暑熱;鮮扁豆花芳香清散,解暑化溼,共為君藥。


②西瓜翠衣清熱解暑,生津解渴;絲瓜絡清肺透絡,共為臣藥。


③鮮荷葉用邊者,取其祛暑清熱之中而有舒散之意;暑氣通心,故又用鮮竹葉心清心而利水,共為佐使藥。


【配伍特點】


諸藥合用,藥性清涼芳香,輕清走上,有清透肺中暑熱之效。方中六藥多用鮮者,取其氣清芬芳,清解暑熱之效更優。

桂苓甘露飲

【方歌】桂苓甘露滑石膏,寒水豬苓澤術草;清暑化氣利水溼,暑溼俱盛重證療。


【組成】茯苓、甘草、白朮、澤瀉、官桂、石膏、寒水石、滑石、豬苓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暑解熱,化氣利溼。


【主治】暑溼證。發熱頭痛,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及霍亂吐下。


【方義】


①本方由六一散合五苓散再加石膏、寒水石變化而成。方中重用滑石,取義六一散以祛暑利溼,為君藥。


②配伍石膏、寒水石之大寒,以加強清熱祛暑之功,為臣藥。


③官桂之辛熱助下焦氣化,兼防寒涼太過而凝滯留溼之弊;豬苓、茯苓、澤瀉之淡滲以利水去溼;白朮之健脾,助水溼之動化,此五味共為佐藥。諸藥合用,使暑消溼去,則諸症自愈。


【配伍特點】


本方寒熱共用,清不至於助溼傷脾,溫不至於助暑化熱,但其配伍用藥,究以清暑利溼之力較大,故對暑溼俱盛,症情較重者適宜。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祛暑劑

(4)祛暑益氣

清暑益氣湯

【方歌】王氏清暑益氣湯,暑熱氣津已兩傷;洋參麥斛粳米草,翠衣荷連知竹嘗。


【組成】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


【方義】


①西瓜翠衣清熱解暑,生津止渴,西洋參益氣生津、養陰清熱,共為君藥。


②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熱解暑;石斛、麥冬助西洋參養陰生津,共為臣藥。


③黃連苦寒瀉火,以助清熱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質潤,瀉火滋陰;竹葉甘淡,清熱除煩,均為佐藥。


④甘草、粳米益胃和中,為使藥。諸藥合用,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使暑熱得清,氣津得復,諸症自除。


【加減應用】


若暑熱較高,可加石膏以清熱解暑;暑熱夾溼,苔白膩者,可去陰柔之麥冬、石斛、知母,加藿香、六一散等,以增強祛溼之功;黃連味苦質燥,若暑熱不盛者可去之;用於小兒夏季發熱者,可去黃連、知母,加白薇、地骨皮等。


【配伍特點】


本方清補並用,邪正兼顧,使熱清而不傷陰、補虛而不戀邪。


【注意事項】


本方因有滋膩之品,故暑病夾溼者不宜使用。


【附方】


清暑益氣湯《脾胃論》

組成:黃芪、蒼朮、升麻、人參、澤瀉、炒曲、橘皮、白朮、麥冬、當歸身、炙甘草、青皮、黃柏、葛根、五味子。

功用:清暑益氣,除溼健脾。

主治:平素氣虛,又受暑溼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