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總論(四)

方劑學總論(四)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8道)

1.常用劑型的概念、性能特點及其適用範圍

方劑組成以後,還要根據病情與藥物的特點製成一定的形態,稱為劑型。主要有以下分類:


(1)湯劑

古稱湯液,是將藥物飲片加水或酒浸泡後,再煎煮一定時間,去渣取汁,製成的液體劑型。主要供內服,如麻黃湯、小承氣湯等。外用的多作洗浴、燻蒸及含漱。湯劑的特點是吸收快、藥效發揮迅速,而且可以根據病情的變化隨證加減,能較全面、靈活地照顧到每個患者或各具體病變階段的特殊性,適用於病證較重或病情不穩定的患者。如李東垣所說:“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湯劑的不足之處是服用量大,某些藥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揮發散失,不適於大生產,亦不便於攜帶。


(2)散劑

散劑是將藥物粉碎,混合均勻,製成粉末狀製劑,分為內服和外用兩類。內服散劑一般是研成細粉,以溫開水沖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如七釐散;亦有製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者,稱為煮散,如銀翹散。散劑的特點是製作簡便,吸收較快,節省藥材,便於服用及攜帶。李東垣說:“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外用散劑一般作為外敷,摻散瘡面或患病部位,如金黃散、生肌散;亦有作點眼、吹喉等用,如八寶眼藥、冰硼散等。應研成極細粉末,以防刺激創面。


(3)丸劑

丸劑是將藥物研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粘合劑製成球形的固體劑型。丸劑與湯劑相比,吸收較慢,藥效持久,節省藥材,便於服用與攜帶。李東垣說:“丸者緩也,舒緩而治之也”,適用於慢性、虛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黃丸等。但也有丸劑藥性比較峻猛,多為芳香類藥物與劇毒藥物,不宜作湯劑煎服,如安宮牛黃丸、舟車丸等。常用的丸劑有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等。


蜜丸

蜜丸是將藥物細粉用煉製的蜂蜜為粘合劑製成的丸劑,分為大蜜丸和小蜜丸兩種。蜜丸性質柔潤,作用緩和持久,並有補益和矯味作用,常用於治療慢性病和虛弱性疾病,需長期服用。


水丸

俗稱水泛丸,是將藥物細粉用水(冷開水或蒸餾水)或酒、醋、蜜水、藥汁等為粘合劑製成的小丸。水丸較蜜丸崩解、溶散得快,吸收、起效快,易於吞服,適用於多種疾病,如銀翹解毒丸、保和丸、左金丸、越鞠丸等。


糊丸

糊丸是將藥物細粉用米糊、麵糊、曲糊等為粘合劑製成的小丸。糊丸粘合力強,質地堅硬,崩解、溶散遲緩,內服可延長藥效,減輕劇毒藥的不良反應和對胃腸的刺激,如舟車丸、黑錫丹等。


濃縮丸

濃縮丸是將藥物或方中部分藥物煎汁濃縮成膏,再與其他藥物細粉混合乾燥、粉碎,用水或蜂蜜或藥汁製成丸劑。因其體積小,有效成分高,服用劑量小,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


其他尚有蠟丸、水蜜丸、微丸、滴丸等,不一列舉。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總論(四)

(4)膏劑

膏劑是將藥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製成的劑型,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膏劑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種;外用膏劑分軟膏、硬膏兩種。其中流浸膏與浸膏多數用於調配其他製劑使用,如合劑、糖漿劑、沖劑、片劑等。現將煎膏與外用膏劑分述如下:


煎膏

又稱膏滋,是將藥物加水反覆煎煮,去渣濃縮後,加煉蜜或煉糖製成的半液體劑型。其特點是體積小、含量高、便於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潤補益作用,一般用於慢性虛弱性患者,有利於較長時間用藥,如鹿胎膏、八珍益母膏等。


軟膏

又稱藥膏,是將藥物細粉與適宜的基質製成具有適當稠度的半固體外用製劑。其中用乳劑型基質的亦稱乳膏劑,多用於皮膚、黏膜或瘡面。軟膏具有一定的黏稠性,外塗後漸漸軟化或熔化,使藥物慢慢吸收,持久發揮療效,適用於外科瘡瘍癤腫、燒燙傷等。


硬膏

又稱膏藥,古稱薄貼。它是以植物油將藥物煎至一定程度,去渣,煎至滴水成珠,加入黃丹等攪勻,冷卻製成的硬膏。用時加溫攤塗在布或紙上,軟化後貼於患處或穴位上,可治療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風溼痺證以及腰痛、腹痛等,常用的有狗皮膏、暖臍膏等。

(5)酒劑

又稱藥酒,古稱酒醴。它是將藥物用白酒或黃酒浸泡,或加溫隔水燉煮,去渣取液,供內服或外用。酒有活血通絡、易於發散和助長藥效的特性,故常在祛風通絡和補益劑中使用,如風溼藥酒、參茸藥酒、五加皮酒等。外用酒劑尚可祛風活血、止痛消腫。


(6)丹劑

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丹劑沒有固定劑型,有丸劑,也有散劑,每以藥品貴重或藥效顯著而名之曰丹,如至寶丹、活絡丹等。外用丹劑亦稱丹藥,是以某些礦物類藥經高溫燒煉製成的不同結晶形狀的製品。常研粉塗撒瘡面,治療瘡瘍癰疽,亦可製成藥條、藥線和外用膏劑應用。


(7)茶劑

是將藥物經粉碎加工而製成的粗末狀製品,或加入適宜粘合劑製成的方塊狀製劑。用時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不定時飲用。大多用於治療感冒、食積、腹瀉,近年來又有許多健身、減肥的新產品,如午時茶、刺五加茶、減肥茶等。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總論(四)

(8)露劑

亦稱藥露,多用新鮮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藥物,用蒸餾法制成的芳香氣味的澄明水溶液。一般作為飲料及清涼解暑劑,常用的有金銀花露、青蒿露等。


(9)錠劑

是將藥物研成細粉,或加適當的粘合劑製成規定形狀的固體劑型,有紡錘形、圓柱形、條形等,可供外用與內服。內服,取研末調服或磨汁服;外用,則磨汁塗患處,常用的有紫金錠、萬應錠等。


(10)條劑

亦稱藥捻,是將藥物細粉用桑皮紙粘藥後搓捻成細條,或將桑皮紙捻成細條再粘著藥粉而成。用時插入瘡口或瘻管內,能化腐拔毒、生肌收口,常用的有紅升丹藥條等。


(11)線劑

亦稱藥線,是將絲線或棉線置藥液中浸煮,經乾燥製成的外用製劑。用於治療瘻管、痔瘡或贅生物,通過所含藥物的輕度腐蝕作用和藥線的機械緊扎作用,使其引流通暢,或萎縮、脫落。


(12)栓劑

古稱坐藥或塞藥,是將藥物細粉與基質混合製成一定形狀的固體制劑,用於腔道並在其間融化或溶解而釋放藥物,有殺蟲止癢、潤滑、收斂等作用。《傷寒雜病論》中曾有蛇床子散坐藥及蜜煎導法,即最早的陰道栓與肛門栓。近年來栓劑發展較快,可用以治療全身性疾病。它的特點是通過直腸(也有用於陰道)黏膜吸收,有50%~70%的藥物不經過肝臟而直接進入大循環,一方面減少藥物在肝臟中的“首過效應”,同時減少藥物對肝臟的毒性和副作用,還可以避免胃腸液對藥物的影響及藥物對胃黏膜的刺激作用。嬰幼兒直腸給藥尤為方便,常用的有小兒解熱栓、消痔栓等。


(13)沖劑

沖劑是將藥材提取物加適量賦形劑或部分藥物細粉製成的乾燥顆粒狀或塊狀製劑,用時以開水沖服。沖劑具有作用迅速、味道可口、體積較小、服用方便等特點,深受患者歡迎,常用的有感冒退熱沖劑、複方羚角沖劑等。


(14)片劑

片劑是將藥物細粉或藥材提取物與輔料混合壓制而成的片狀製劑。片劑用量準確,體積小。味很苦或具惡臭的藥物壓片後可再包糖衣,使之易於服用。如需在腸道吸收的藥物,則又可包腸溶衣,使之在腸道中崩解。此外,尚有口含片、泡騰片等。


(15)糖漿劑

糖漿劑是將藥物煎煮、去渣取汁、濃縮後,加入適量蔗糖溶解制成的濃蔗糖水溶液。糖漿劑具有味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較快等特點,適用於兒童服用,如止咳糖漿、桂皮糖漿等。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總論(四)

(16)口服液

口服液是將藥物用水或其他溶劑提取,經精製而成的內服液體制劑。該製劑集湯劑、糖漿劑、注射劑的特點,具有劑量較少、吸收較快、服用方便、口感適宜等優點。近年來發展很快,尤其是保健與滋補性口服液日益增多,如人參蜂王漿口服液、杞菊地黃口服液等。


(17)注射液

亦稱針劑,是將藥物經過提取、精製、配製等製成的滅菌溶液、無菌混懸液或供配製成液體的無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靜脈等注射的一種製劑。具有劑量準確、藥效迅速、適於急救、不受消化系統影響的特點,對於神志昏迷,難於口服用藥的患者尤為適宜,如清開靈注射液、生脈注射液等。

2.方劑的服法(瞭解)

方劑的服法包括服藥時間和服藥方法,服法的恰當與否,對療效有一定影響。


(1)服藥時間

一般來說,宜在飯前約1小時服藥,以利於藥物儘快吸收。但對胃腸有刺激的方藥,宜飯後服,以防產生副作用;補益藥與瀉下藥,宜空腹服;治瘧方藥,宜在發作前2小時服;安神藥,宜在睡前服;急症重病可不拘時間服;慢性病應定時服,使之能持續發揮藥效。此外,某些方劑對服藥時間有特殊要求,如十棗湯服在平旦、雞鳴散服在五更等。


(2)服藥方法

運用湯劑,一般情況下是1日1劑,將頭煎、二煎兌合,分2次或3次溫服。散劑和丸劑是根據病情和具體藥物定量,日服2次或3次。散劑中有些可直接用水送服,有些粗末散劑,可加水煮沸取汁,還有些散劑是用於外敷或摻撒瘡面,亦有作為點眼或吹喉用的,各種丸劑都可以直接用水送服。其他不同劑型,可參考製劑情況及方藥功用酌情而定。


針對不同情況,前人還總結出一些湯劑的經驗服法,如服發汗解表藥,宜趁熱服,藥後還須溫覆避風,使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熱證用寒藥可冷服以助其清,寒證用熱藥可熱服以助其溫。但有時寒熱偏盛,陰陽離絕,相互格拒,出現服藥後嘔吐的情況,如系真寒假熱證候宜熱藥冷服,真熱假寒證候則宜寒藥熱服,此謂反佐服藥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