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理氣劑(一)

方劑學各論——理氣劑(一)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21道)

1.概念:凡以理氣藥為主組成,具有行氣或降氣作用,治療氣滯或氣逆證的方劑,統稱理氣劑,屬“八法”中的“消法”。


2.適應範圍:行氣劑,適用於氣機鬱滯證。降氣劑,適用於氣逆之證,以肺膩喘咳和胃逆嘔呃為主。


3.配伍規律:行氣劑中脾胃氣滯治療常以香附、青皮、鬱金、川楝子、烏藥、小茴香等藥為主組成方劑。降氣劑中若屬肺氣上逆而喘咳者,常用降氣祛痰,止咳平喘藥如蘇子、杏仁、沉香、款冬花等為主組成方劑;若屬胃氣上逆而嘔吐、噯氣、呃逆者,常用降逆和胃止嘔藥如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薑、竹茹、丁香、柿蒂等為主組成方劑。


4.分類:分為行氣劑和降氣劑兩類。


5.注意事項

(1)首先應辨清氣病之虛實,勿犯虛虛實實之戒。若氣滯實證,當須行氣,誤用補氣,則使氣滯愈甚;若氣虛之證,當補其虛,誤用行氣,則使其氣更虛。


(2)辨有無兼夾,若氣機鬱滯與氣逆不降相兼為病,應分清主次,行氣與降氣配合使用;若兼氣虛者,則需配伍適量補氣之品。


(3)理氣藥多屬芳香辛燥之品,容易傷津耗氣,應適可而止,勿使過劑,尤其是年老體弱、陰虛火旺、孕婦或素有崩漏吐衄者,更應慎之。


6.本章相關方劑的對比分析及鑑別應用


行氣劑


①枳實薤白桂枝湯與半夏厚朴湯

都能行氣祛痰,但前者長於通陽散結,主治胸陽不振,痰濁中阻,氣結於胸的胸痺證;後者又能開鬱降逆,主治情志不舒,痰氣鬱結而致的梅核氣。


②天台烏藥散和暖肝煎

都能行氣逐寒,止痛散結,專治寒疝。但天台烏藥散行氣散寒之力較大,多用於寒凝氣滯之小腸疝氣;暖肝煎則能溫腎養肝,適宜於肝腎不足,寒凝經脈之疝氣及少腹疼痛者。


7.具體內容


行氣劑


柴胡疏肝散


【歌訣】柴胡疏肝芍川芎,枳殼陳皮草香附,疏肝行氣兼活血,脅肋疼痛立能除。


【組成】柴胡、陳皮、川芎、香附、枳殼、芍藥、炙甘草。


【功用】疏肝行氣,活血止痛。


【主治】肝氣鬱滯證。脅肋疼痛,胸悶喜太息,情志抑鬱易怒,或噯氣,脘腹脹滿,脈弦。


【方義】柴胡功善疏肝木以解鬱,為君藥。香附理氣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氣以止痛,二藥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經之鬱滯,並增強行氣活血止痛之效,共為臣藥。陳皮、枳殼理氣行滯,芍藥、甘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均為佐藥。甘草兼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功。


【配伍特點】

以疏肝理氣為主,疏肝之中兼以養肝,理氣之中兼以調血和胃。


【加減應用】

若脅痛甚者,酌加鬱金、青皮、當歸、烏藥等以增強其行氣活血之力。肝鬱化火者,可酌加山梔、黃芩、川楝子以清熱瀉火。


【注意事項】

本方芳香辛燥,易耗氣傷陰,不宜久服。

半夏厚朴湯


【歌訣】半夏厚朴與紫蘇,茯苓生薑共兼服,痰凝氣聚成梅核,降逆開鬱氣自舒。


【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薑、蘇葉。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嚥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


【方義】

①半夏辛溫入肺胃,化痰散結,降逆和胃,為君藥。


②厚朴苦辛性溫,下氣除滿,助半夏散結降逆,為臣藥。


③茯苓甘淡滲溼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薑辛溫散結,和胃止嘔,且制半夏之毒;蘇葉芳香行氣,理肺疏肝,助厚朴行氣寬胸、宣通鬱結之氣,共為佐藥。


④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氣散結,苦以燥溼降逆,使鬱氣得疏,痰涎得化,則痰氣鬱結之梅核氣自除。


【加減應用】

氣鬱較甚者,可酌加香附、鬱金助行氣解鬱之功;脅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胡以疏肝理氣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參、桔梗以解毒散結,宣肺利咽。


【注意事項】

方中多辛溫苦燥之品,僅適宜於痰氣互結而無熱者。若見顴紅口苦、舌紅少苔屬於氣鬱化火,陰傷津少者,雖具梅核氣之特徵,亦不宜使用本方。

枳實薤白桂枝湯


【歌訣】枳實薤白桂枝湯,厚朴瓜蔞共成方,胸陽不振痰氣結,通陽散結下氣強。


【組成】枳實、厚朴、薤白、桂枝、瓜蔞。


【用法】先煮枳實、厚朴、去滓內諸藥。


【功用】通陽散結,祛痰下氣。


【主治】胸陽不振痰氣互結之胸痺。胸滿而痛,甚或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氣從脅下衝逆,上攻下心胸,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方義】氣從脅下衝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①瓜蔞味甘性寒入肺,滌痰散結,開胸通痺;薤白辛溫,通陽散結,化痰散寒,能散胸中凝滯之陰寒、化上焦結聚之痰濁、宣胸中陽氣以寬胸,乃治療胸痺之要藥,共為君藥。


②枳實下氣破結,消痞除滿;厚朴燥溼化痰,下氣除滿,二者合用,共助君藥寬胸散結、下氣除滿、通陽化痰之效,均為臣藥。


③桂枝通陽散寒,降逆平衝,為佐藥。


④諸藥配伍,使胸陽振,痰濁降,陰寒消,氣機暢,則胸痺而氣逆上衝諸證可除。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寓降逆平衝於行氣之中,以恢復氣機之升降;二是寓散寒化痰於理氣之內,以宣通陰寒痰濁之痺阻。


【加減應用】

若寒重者,可酌加乾薑,附子以助通陽散寒之力;氣滯重者,可加重厚朴、枳實用量以助理氣行滯之功;痰濁重者,可酌加半夏、茯苓以助消痰之力。


【附方】

瓜蔞薤白半夏湯


組成:本方去枳實、厚朴、桂枝加半夏、白酒。


功用:通陽散結,祛痰寬胸。


主治:胸痺而痰濁較甚,胸痛徹背,不能安臥者。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理氣劑(一)

瓜蔞薤白白酒湯


【歌訣】瓜蔞薤白白酒湯,通陽散結並祛痰。


【組成】瓜蔞實、薤白、白酒。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通陽散結,行氣祛痰。


【主治】胸陽不振,痰氣互結之胸痺輕證,胸部滿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方義】

①瓜蔞實苦寒滑利,豁痰下氣,寬暢胸膈。


②薤白辛溫,通陽散結以止痺痛。


③白酒通陽,可助藥勢。


④諸藥配伍,使痺阻得通,胸陽得宣,則諸症可解。


【加減應用】


①瓜蔞薤白半夏湯

組成:該方加半夏。


②枳實薤白桂枝湯

組成:去白酒加枳實、厚朴、桂枝。


【注意事項】

陽虛氣弱之胸痺,不宜單用本方。


天台烏藥散


【歌訣】天台烏藥木茴香,青姜巴豆制楝榔,行氣疏肝散寒痛,寒滯疝痛酒調嘗。


【組成】天台烏藥、木香、小茴香、高良薑、檳榔、川楝子、巴豆、青皮。


【用法】巴豆與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衝入適量黃酒服。


【功用】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經寒凝氣滯證。小腸疝氣,少腹引睪丸而痛,偏墜腫脹,或少腹疼痛,苔白,脈沉弦。亦治婦女痛經、瘕聚。


【方義】

①烏藥辛溫,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為君藥。


②青皮疏肝理氣、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薑散寒止痛、木香行氣止痛等一派辛溫芳香之品,助行氣散結、祛寒止痛之力,共為臣藥。


③檳榔直達下焦,行氣化滯而破堅;取苦寒之川楝子與辛熱之巴豆同炒,巧施“去性存用”之法,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減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強其行氣散結之效,共為佐使藥。


④諸藥合用,使寒凝得散,氣滯得疏,肝絡得調,則疝痛、腹痛可愈。


【配伍特點】

以辛溫芳香之品行氣疏肝,散寒通滯,並做散劑溫酒送服,體現行氣溫肝法,即“治疝必先治氣”;川楝子與巴豆同炒,巧施“去性存用”之法。


【加減應用】

用於偏墜腫脹,可加荔枝核,橘核以增強行氣止痛之功;寒甚者,可加肉桂,吳茱萸以加強散寒止痛之力。


【注意事項】

溼熱下注之疝痛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

四磨湯(《濟生方》)


組成: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功用:行氣降逆,寬胸散結。


主治:七情所傷,肝氣鬱結證。胸膈煩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苔白脈弦。


暖肝煎

【歌訣】暖肝煎中桂茴香,歸杞烏沉茯加姜,溫補肝腎散寒氣,肝腎虛寒疝痛康。


【組成】當歸、構杞子、小茴香、肉桂、烏藥、沉香、茯苓、生薑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補肝腎,行氣止痛。


【主冶】肝腎不足,寒滯肝脈證。睪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氣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脈沉遲。


【方義】

①肉桂辛甘大熱,溫腎暖肝,祛寒止痛;小茴香味辛性溫,暖肝散寒,理氣止痛,二藥合用,溫腎暖肝散寒,共為君藥。


②當歸辛甘性溫,養血補肝;枸杞子味甘性平,補肝益腎,二藥均補肝不足之本;烏藥、沉香辛溫散寒,行氣止痛,以去陰寒冷痛之標,同為臣藥。


③茯苓甘淡,滲溼健脾;生薑辛溫,散寒和胃,皆為佐藥。


④綜觀全方,以溫補肝腎治其本,行氣逐寒治其標,使下元虛寒得溫,寒凝氣滯得散,則睪丸冷痛、少腹疼痛,疝氣痛諸症可愈。


本方補養、散寒,行氣並重,運用時應視其虛、寒、氣滯三者孰輕孰重,相應調整君臣藥的配伍關係,使之更能切中病情。


【加減應用】

原書於方後說:“如寒甚者加吳茱萸、乾薑、再甚者加附子。”若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氣止痛;睪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氣。


【注意事項】

若因溼熱下注,陰囊紅腫熱痛者,切不可誤用。

越鞠丸


【方歌】行氣解鬱越鞠丸,香附芎蒼相曲研。氣血痰火溼食鬱,隨證易君並加減。


【組成】香附、川芎、蒼朮、梔子、神曲。


【用法】作丸劑或水煎服。


【功用】行氣解鬱。


【主治】

六鬱證,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噁心嘔吐,飲食不消。


【方義】

①香附辛香入肝,行氣解鬱為君藥,以治氣鬱。


②川芎辛溫入肝膽,為血中氣藥,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鬱,又可助香附行氣解鬱;梔子苦寒清熱瀉火,以治火鬱;蒼朮辛苦性溫,燥溼運脾,以治溼鬱;神曲味甘性溫入脾胃,消食導滯,以治食鬱,四藥共為臣佐。


③因痰鬱乃氣滯溼聚而成,若氣行溼化,則痰鬱隨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品,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配伍特點】

以五藥治六鬱,貴在治病求本;行氣、活血、除溼、清熱,、消食諸法並舉,重在調理氣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