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補益劑(一)

方劑學各論——補益劑(一)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23道)


1.概念:凡以補益藥為主組成,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等作用,治療各種虛證的方劑,統稱補益劑。本類方劑是根據“虛者補之”,“損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理論立法,屬於“八法”中的“補法”。


2.適應範圍:人體虛損不足諸證,類別很多,歸納起來則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類。臟腑虛損諸證。


3.配伍規律:氣虛補氣,血虛補血,二者雖各有重點,但氣血相依,補氣與補血常配合使用。補陰補陽亦是如此。陰陽互根,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4.分類:分為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補陽、陰陽並補、氣血陰陽並補七類。


5.注意事項


①要辨清虛證的實質和具體病位,即首先分清氣血陰陽究竟哪方面不足,再結合臟腑相互資生關係,予以補益。


②注意虛實真假,《景嶽全書》曾說:至虛之病,反見盛勢;大實之病,反有羸狀。”前者是指真虛假實,若誤用攻伐之劑,則虛者更虛;後者是指真實假虛,若誤用補益之劑,則實者更實。


③要注意脾胃功能,補益藥易於壅中滯氣,如脾胃功能較差,可適當加人理氣醒牌之品,以資運化,使之補而不滯。


④注意煎服法,補益藥宜慢火久煎,務使藥力盡出;服藥時間以空腹或飯前為佳,若急證則不受此限。


6.方劑對比分析與鑑別應用——補氣類


①四君子湯與理中丸比較,兩方均用人參、白朮、炙甘草以補益中氣,僅一藥之別,而功能相異。四君子湯配茯苓,功用以益氣健脾為主,主治脾胃氣虛證;理中丸用乾薑,功用以溫中祛寒為主,適用於中焦虛寒證。


②玉屏風散與桂枝湯均可用治表虛自汗,然玉屏風散之自汗,乃衛氣虛弱,腠理不固所致;桂枝湯證之自汗,因外感風寒,營衛不和而致。故玉屏風散功專益氣固表止汗,兼以祛風;而桂枝湯則以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取效。


7.具體方劑——補氣類


四君子湯


【方歌】四君子湯中和義,人參茯苓甘草比。益氣健脾基礎劑,脾胃氣虛治相宜。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方義】


①人參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胃。


②臣以苦溫之白朮,健脾燥溼,加強益氣助運之力。


③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滲溼,苓、術相配,則健脾祛溼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④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加減應用】


若嘔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嘔;胸膈痞滿者加枳殼、陳皮以行氣寬中;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乾薑、附子以溫中祛寒。


【附方】

①六君子湯

組成: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大棗、生薑。

功用:益氣健脾,燥溼化痰。

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溼證。


②香砂六君子湯《古今名醫方論》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砂仁、木香、生美。

功用:益氣健脾,行氣化痰。

主治: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

參苓白朮散


【方歌】參苓白朮扁豆蓮,甘草山藥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服益脾神。


【組成】蓮子肉、薏苡仁、縮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參、甘草、白朮、山藥、棗


【用法】棗湯調下。


【功用】益氣健脾,滲溼止瀉。


【主治】脾虛證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洩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方義】


①人參、白朮、茯苓益氣健脾滲溼為君。


②山藥、蓮子肉助君藥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並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朮、茯苓以健脾滲溼,均為臣藥。


③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溼,是為佐藥。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又能載藥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共為佐使。


④綜觀全方,補中氣,滲溼濁,行氣滯,使脾氣健運,溼邪得去,則諸症自除。


【加減應用】


若兼裡寒而腹痛者,加乾薑、肉桂以溫中祛寒止痛。

完帶湯


【方歌】完帶湯中二術陳,人參甘草車前仁,柴芍懷山黑芥穗,化溼止帶此方神。


【組成】白朮、山藥、人參、白芍、車前子、蒼朮、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脾疏肝,化溼止帶。


【主治】脾虛肝鬱,溼濁帶下。帶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㿠白,倦怠便溏,舌談苔白,脈緩或濡弱。


【方義】


①重用白本、山藥為君,意在補牌祛溼,使脾氣健運,溼濁得消;山藥並有固腎止帶之功。


②臣以人參補中益氣,以助君藥補脾之力;蒼朮燥溼運脾,以增祛溼化濁之力白芍柔肝理脾,使肝木條達而脾土自強;車前子利溼清熱,令溼濁從小便分利。


③佐以陳皮之理氣燥溼,既可使補藥補而不滯,又可行氣以化溼;柴胡、芥穗之辛散,得白朮則升發脾胃清陽,配白芍則疏肝解鬱。使以甘草調藥和中。


④諸藥相配,使脾氣健旺,肝氣條達,清陽得升,溼濁得化,則帶下自止。本方的配伍特點是寓補於散,寄消於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


【加減應用】


若兼溼熱,帶下兼黃色者,加黃柏、龍膽草以清熱燥溼;兼有寒溼,小腹疼痛者,加炮姜、鹽茴香以溫中散寒;腰膝痠軟者,加杜仲、續斷以補益肝腎;日久病帶脫者,加龍骨、牡蠣以固澀止帶。


【注意事項】


肝鬱化熱或溼熱下注之帶下證,非本方所宜。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補益劑(一)

補中益氣湯


【方歌】補中益氣芪參術,炙草柴升歸陳助;清陽下陷能升舉,氣虛發熱甘溫除。


【組成】黃芪、炙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朮。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


①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②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方義】


①重用黃芪為君,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氣,固表氣,且昇陽舉陷。


②人參、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為臣,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益中氣之功。


③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亦虧,故用當歸養血和營,協人參、黃芪以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並以少量升麻,柴胡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本草綱目》謂:“升麻引陽明清氣上升,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虛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飢飽,生冷內傷,牌胃引經最要藥也”,共為佐使。炙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


④諸藥合用,使氣虛得補,氣陷得升則諸症自愈。氣虛發熱者,亦借甘溫益氣而除之。


【加減應用】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頭痛者,加蔓荊子、川芎、藁本、細辛以疏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麥冬以斂肺止咳;兼氣滯者,加木香、枳殼以理氣解鬱。本方亦可用於虛人感冒,加蘇葉少許以增辛散之力。


【注意事項】


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腎元虛憊著亦不可服。


【附方】

①昇陽益胃湯(《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黃芪、半夏、人參、炙甘草、獨活、防風、白芍藥、羌活、橘皮、柴胡、澤瀉、白朮、黃連。

功用:益氣昇陽,清熱除溼。

主治:脾胃氣虛,溼鬱生熱證。


②升陷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生黃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功用:益氣升陷。

主治:中氣下陷證。

玉屏風散


【方歌】玉屏組合少而精,芪術防風鼎足形;表虛自汗易感冒,益氣固表止汗靈。


【組成】防風、黃芪、白朮、大棗。


【用法】大棗煎湯送服。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虛自汗。汗出惡風,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


【方義】


①黃芪甘溫,內可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為君藥。


②白朮健脾益氣,助黃芪以加強益氣固表之力,為臣藥。兩藥合用,使氣旺表實,則汗不外洩,外邪亦難內侵。


③佐以防風走表而散風御邪,黃芪得防風,則固表面不留邪;防風得黃芪,則祛風而不傷正。對於表虛自汗,或體虛易於感冒者,用之有益氣固表,扶正祛邪之功。


④方名玉屏風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風屏障,而有珍貴如玉之意。


⑤本方配伍特點是以補氣固表藥為主,配合小量祛風解表之品,使“補中寓散”。


【加減應用】


自汗較重者,可加浮小麥、煅牡蠣、麻黃根,以加強固表止汗之效。


【注意事項】


若屬外感自汗或陰虛盜汗,則不宜使用。

生脈散


【方歌】生脈麥味與人參,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組成】人參、麥門冬、五味子。


【用法】長流水煎,不拘時服。


【功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


①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於口渴,舌乾紅少苔,脈虛數。


②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乾咳少痰,短氣自汗,口乾舌燥,脈虛細。


【方義】


①人參甘溫,益元氣,補肺氣,生津液,是為君藥。


②麥門冬甘寒養陰清熱,潤肺生津,用以為臣。


③人參、麥冬合用,則益氣養陰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溫,斂肺止汗,生津止渴,為佐藥。


④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復,故名“生脈”。《醫方集解》說:“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至於久咳肺傷,氣陰兩虛證,取其益氣養陰,斂肺止咳,令氣陰兩復,肺潤津生,諸症可平。


【加減應用】

方中人參性味甘溫,若屬陰虛有熱者,可用西洋參代替;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注意事項】


若屬外邪未解,或暑病熱盛,氣陰未傷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虛,亦應在陰傷氣耗,純虛無邪時,方可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