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固澀劑(二)

方劑學各論——固澀劑(二)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15道)


1.本章相關方劑的對比分析及鑑別應用——澀腸止瀉劑


真人養髒湯、四神丸皆能溫陽補腎、澀腸止瀉,用於脾腎虛寒之瀉痢不止。真人養髒湯又長於益氣健脾,固澀之力亦較強;四神丸則偏重於溫腎暖脾而固腸止瀉。


2.具體方劑


(1)固表止汗


牡蠣散


【方歌】牡蠣散內用黃芪,麻黃根和小麥齊;益氣固表又斂陰,體虛自汗盜汗宜。


【組成】黃芪、麻黃根、牡蠣(三藥等分)、小麥。


【用法】等分作散劑或水煎服。


【功用】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主治】


體虛自汗、盜汗證。常自汗出,夜臥更甚,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淡紅,脈細弱。


【方義】


①煅牡蠣鹹澀微寒,斂陰潛陽,固澀止汗,為君藥。


②生黃芪味甘微溫,益氣實衛,固表止汗,為臣藥。


③君臣相配,標本兼顧,是為益氣固表、斂陰潛陽的常用組合。


④麻黃根甘平,功專收斂止汗,為佐藥。小麥甘涼,專入心經,養心陰,益心氣,並能清心除煩,為佐使藥。


⑤補斂並用,兼潛心陽,共奏益氣固表,斂陰止汗之功,可使氣陰得復,汗出自止。


【加減應用】


氣虛者,加人參、白朮以益氣;偏於陰虛者,加生地、白芍以養陰。自汗應重用黃芪以固表,盜汗可再加稽豆衣、糯稻根以止汗,療效更佳。《醫方集解》牡蠣散方將小麥改為浮小麥,則止汗之力更強,但養心之功稍遜。


【注意事項】


陰虛火旺之盜汗,不宜使用。若亡陽汗出,大汗淋漓如珠如油者,則當速予獨參湯或參附湯益氣回陽救脫,而非固表斂汗之法所宜。


(2)斂肺止咳


九仙散


【方歌】九仙罌粟烏梅味,參膠桑皮款桔貝;斂肺止咳益氣陰,久咳肺虛效堪謂。


【組成】人參、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膠、烏梅、貝母、罌粟殼。


【用法】作散劑或水煎服,“嗽住止後服”。


【功用】斂肺止咳,益氣養陰。


【主治】


久咳傷肺,氣陰兩傷證。久咳不已,咳甚則氣喘自汗,痰少而黏,脈虛數。


【方義】


①方中重用罌粟殼,其味酸澀,善能斂肺止咳,為君藥。


②臣以酸澀之五味子、烏梅收斂肺氣,助君藥斂肺止咳以治標;人參益氣生津以補肺,阿膠滋陰養血以潤肺,可復耗傷之氣陰以治本。


③佐以款冬花、桑白皮降氣化痰,止咳平喘;貝母止咳化痰,合桑白皮清肺熱;桔梗宣肺祛痰,與以上諸藥配伍,則斂中有宣,降中寓升。


④全方總以斂肺止咳為主,兼顧氣陰,是為治療久咳肺虛之良方。


【加減應用】


若虛熱明顯,可加地骨皮、麥冬、玄參以加強潤肺清熱之功。


【注意事項】


凡外感咳嗽、痰涎壅肺咳嗽,皆應忌用,以免留邪為患。本方不可久服,應中病即止,恐罌粟殼性澀有毒,久服成癮,或收斂太過。


(3)斂肺止咳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固澀劑(二)

真人養髒湯


【方歌】真人養髒木香訶,當歸肉蔻與粟殼;術芍參桂甘草共,脫肛久痢服之瘥。


【組成】人參、當歸、白朮、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藥、木香、訶子、罌粟殼。


【用法】水煎服。


【功用】澀腸固脫,溫補脾腎。


【主治】


久瀉久痢,脾腎虛寒證。瀉痢無度,滑脫不禁,甚至脫肛墜下,臍腹疼痛,喜溫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脈遲細。


【方義】


①重用罌粟殼澀腸止瀉,為君藥。


②臣以肉豆蔻溫中澀腸;訶子苦酸溫澀,功專澀腸止瀉。君臣相須為用,體現“急則治標”,“滑者澀之”之法。


③佐以肉桂溫腎暖脾,人參、白朮補氣健脾,三藥合用溫補脾腎以治本。佐以當歸、白芍養血和血,木香調氣醒脾,共成調氣和血,既治下痢腹痛後重,又使全方澀補不滯。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且合參、術補中益氣,合芍藥緩急止痛,為佐使藥。


④綜觀全方,具有標本兼治,重在治標;脾腎兼顧,補脾為主;澀中寓通,補而不滯等的配伍特點。誠為治療虛寒瀉痢、滑脫不禁之良方,故費伯雄言其“於久病正虛者尤宜。”


【加減應用】


脾腎虛寒、手足不溫者,可加附子以溫腎暖脾;脫肛墜下者,加升麻、黃芪以益氣升陷。


【注意事項】


若瀉痢雖久,但溼熱積滯未去者,忌用本方。


四神丸


【方歌】四神骨脂與吳萸,肉蔻五味四般齊;大棗生薑同煎合,五更腎瀉最相宜。


【組成】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大棗、生薑。


【用法】作丸劑,原方載“臨睡前時淡鹽湯或白開水送下”;或水煎服。


【功用】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主治】


脾腎陽虛之腎洩證。五更洩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久瀉不愈,腹痛喜溫,腰痠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方義】


①方中重用補骨脂辛苦性溫,補命門之火以溫養脾土,《本草綱目》謂其“治腎洩”,故為君藥。


②肉豆蔻溫中澀腸,與補骨脂相伍,既可增溫腎暖脾之力,又能澀腸止瀉,為臣藥。


③吳茱萸溫脾暖腎以散陰寒;五味子酸溫,固腎澀腸,合吳茱萸以助君、臣藥溫澀止瀉之力,為佐藥。用法中姜、棗同煮,棗肉為丸,意在溫補脾胃,鼓舞運化。


④諸藥合用,俾火旺土強,腎洩自愈。


【加減應用】


本方由《普濟本事方》的二神丸(肉豆蔻、補骨脂)與五味子散(五味子、吳茱萸)兩方組合而成。若腰痠肢冷較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強溫陽補腎之功。


【注意事項】


《醫方集解》強調本方服法應“臨睡前時淡鹽湯或白開水送下”。溼熱洩瀉者忌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