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清熱劑(一)

方劑學各論——清熱劑(一)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24道)

1.概念:凡以清熱藥為主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治療裡熱證的方劑統稱清熱劑。屬於“八法”中的“清法”。


2.適應範圍:一般是在表證已解,熱已入裡,或裡熱已盛尚末結實的情況下使用。若邪熱在表,應當解表;裡熱已成腑實,則宣攻下;表邪未解,熱已入裡,又宜表裡雙解。


3.分類:分為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氣血兩清、清熱解毒、清髒熱、清虛熱六類。


4.注意事項

(1)要辨別裡熱所在部位。若熱在氣而治血,則必將引邪深入;若熱在血而治氣,則無濟於事,此即葉天士所謂“前後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之理。


(2)辨別熱證真假,勿為假象迷惑,若為真寒假熱,不可誤用寒涼。


(3)應辨別熱證的虛實,要注意屢用清熱瀉火之劑而熱仍不退者,即如王冰所說“寒之不寒無水也”。此時當改用甘寒滋陰壯水之法,使陰復則其熱自退。


(4)權衡輕重,量證投藥。熱盛而藥量太輕,無異於杯水車薪;熱微而用量太重,勢必熱去生;對於平素陽氣不足,脾胃虛弱,外感之邪雖已入裡化熱,亦應慎用,必要時配伍醒脾和胃之品,以免傷陽礙胃。


(5)對於熱邪熾盛,服清熱劑入口即吐者,可於清熱劑中少佐溫熱藥,或採用涼藥熱服法,此即反佐法。


5.方劑對比分析與鑑別應用


(1)清氣分熱類

竹葉石膏湯由白虎湯化裁而來。白虎湯證為熱盛而正不虛,竹葉石膏湯為熱勢已衰,餘熱未盡而齊津兩傷。熱既衰且胃氣不和,故去苦寒質潤的知母,加人參、麥冬益氣生津,竹葉除煩,半夏和胃。其中半夏歲溫,但配入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於輸轉津液,使參、麥補而不滯,此善用半夏者也。


(2)清營涼血類

清營湯與犀角地黃湯相比,前者是在清熱涼血中伍以清氣之品,以使入營之熱轉從氣分透解,適用於邪初入營尚未動血之證;犀角地黃湯著重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是用治熱動血分之證。主證不同,邪留淺深有別,這是兩者的不同之點。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清熱劑(一)

6.具體方劑

(1)清氣分熱類


白虎湯

【方歌】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熱生津止煩渴,氣分熱盛四大證,益氣生津人參添。


【組成】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用法】煮,米熟湯成。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方義】

①本方原為治陽明經證的主方,後世溫病學家又以此為治氣分熱盛的代表方劑。

②君藥生石膏,辛甘大寒,人肺胃二經,功善清解,透熱出表,以除陽明氣分之熱,並能止渴除煩。

③臣藥知母,苦寒質潤,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熱,一以滋陰潤燥救已傷之陰津。石膏與知母相須為用,可增強清熱生津之功。

④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傷中之弊。炙甘草兼以調和諸藥為使。

⑤四藥相配,共奏清熱生津,止渴除煩之功,使其熱清津復諸症自解。


【加減應用】

若氣血兩燔,引動肝風,見神昏譫語、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涼肝息風;若兼陽明腑實,見神昏譫語、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者,加大黃、芒硝以瀉熱攻積;消渴病而見煩引飲,屬胃熱者,可加天花粉、蘆根、麥門冬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力。


【注意事項】

表證未解的無汗發熱口不渴者,脈見浮細或沉者,血虛發熱脈洪不勝重按者,真寒假熱的陰盛格陽證等均不可誤用。


【附方】

①白虎加人參湯

組成: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參。

功用:清熱,益氣,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氣陰兩傷證。


②白虎加桂枝湯

組成:知母、炙甘草、石膏、粳米、桂枝。

功用:清熱,通絡,和營衛。

主治:溫瘧。


③白虎加蒼朮湯

組成:知母、炙甘草、石膏、蒼朮、粳米。

功用:清熱祛溼。

主治:溼溫病。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清熱劑(一)

竹葉石膏湯

【方歌】竹葉石膏參麥冬,半夏粳米甘草從,清補氣津又和胃,餘熱耗傷氣津用。


【組成】竹葉、石膏、半夏、麥門冬、人參、炙甘草、粳米。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傷寒、溫病、暑病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


【方義】

①竹葉配石膏,清透氣分餘熱,除煩止渴為津。

②人參配麥冬,補氣養陰生津為臣。

③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嘔逆為佐,其性雖溫,但與清熱生津之品相伍,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於輸轉津液,使人參、麥冬補而不滯。甘草、粳米和牌養胃以為使。

④全方清熱與益氣養陰並用,祛邪扶正兼顧,清而不寒,補而不滯,為本方的配伍特點。本方實為一首清補兩顧之劑,使熱清煩除、氣津得復,諸症自愈,正如《醫宗金鑑》說:“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


【加減應用】

若胃陰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爛,舌紅而幹,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熱養陰生津;胃火熾盛,消谷善飢,舌紅脈數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效;氣分熱猶盛,可加知母、黃連,增強清熱之力。


【注意事項】

本方清涼質潤,如內有痰溼,或陽虛發熱,均應忌用。

梔子豉湯

【方歌】山梔香豉治為何,煩惱難眠胸窒宜,十四枚梔四合玻,先梔後豉法煎奇。


【組成】梔子、香豉。


【功用】清熱除煩。


【主治】發汗吐下後,餘熱鬱於胸膈,身熱懊儂,虛煩不得眠,胸脘痞悶,按之軟而不痛,或中結痛,嘈雜似飢,但不欲食,舌質紅,苔微黃,脈數。也可用於治療小兒痘症疹煩躁,虛煩心悸。


【配伍特點】

梔子味苦性寒,香豉體輕氣寒,兩者配伍,升散調中,降中有宣,共奏清熱除煩之功。

(2)清營涼血類

清營湯

【方歌】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燥渴眠不寧,犀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


【組成】犀角、生地黃、元參、竹葉心、麥冬、丹參、黃連、銀花、連翹。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主治】熱入營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目常喜開或喜閉,口渴或不渴,斑疹隱隱,脈細數,舌絳而幹。


【方義】

①苦鹹寒之犀角清解營分之熱毒,為君藥。


②熱傷營陰,又以生地黃涼血滋陰、麥冬清熱養陰生津、玄參滋陰降火解毒,三藥共用,既可甘寒養陰保津,又可助君藥清營涼血解毒,共為臣藥。君臣相配,鹹寒與甘寒並用,清營熱而滋營陰,祛邪扶正兼顧。


③溫邪初入營分,故用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輕清透洩,使營分熱邪有外達之機,促其透出氣分而解,此即“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具體應用。竹葉清心除煩;黃連苦寒,清心解毒;丹參清熱涼血,並能活血散瘀,可防熱與血結。上述五味均為佐藥。


④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清營解毒為主,配以養陰生津和“透熱轉氣”,使入營之透邪出氣分而解,諸症自愈。


【加減應用】

若寸脈大,舌幹較甚者,可去黃連,以免苦燥傷陰;若熱陷心包而竅閉神昏者,可與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合用以清心開竅;若營熱動風而見痙厥抽搐者,可配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鉤藤、地龍以息風止痙;若兼熱痰,可加竹瀝、天竺黃、川貝母之屬,清熱滌痰;營熱多系由氣分傳入,入氣分熱邪猶盛,可重用銀翹、黃連,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葉、板藍根、貫眾之屬,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注意事項】

使用本方應注意舌診,原著說:“舌白滑者,不可與也”,並在該條自注中說:“舌白滑,不惟熱重,溼亦重矣,溼重忌柔潤藥”,以防滋膩而助溼留邪。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清熱劑(一)

犀角地黃湯

【方歌】犀角地黃芍藥丹,清熱涼血散瘀專,熱入血分服之安,蓄血傷絡吐衄斑。


【組成】犀角、生地黃、芍藥、牡丹皮。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熱入血分證:

①熱擾心神,身熱譫語,舌絳起刺,脈細數。

②熱傷血絡,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紅絳,脈數。

③蓄血留瘀,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答辯色黑易解等。


【方義】

①犀角清心、涼血、解毒為君。配生地一以涼血止血,一以養陰清熱為臣。芍藥、丹皮既能涼血,又能散瘀為佐。


②配伍特點,涼血與活血散瘀並用,正如葉天士所說:“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方用散血的意義,一是離經之血殘留;更有熱與血結成瘀。故有此配伍方法。


【加減應用】

本方後注:“喜忘如狂者,加大黃、黃芩”。熱與血結留蓄下焦,故加用苦寒之藥清洩裡熱,所謂“甚者先平”,使其瘀熱速消;鬱怒而夾肝火者,家柴胡、黃芩、梔子以清瀉肝火;用治熱迫血溢之出血證,可酌加白茅根、側柏炭、小薊等以增加涼血止血之功。


【注意事項】

本方寒涼清滋,對於陽虛失血,脾胃虛弱者忌用。

清瘟敗毒飲

【方歌】清瘟敗毒地連芩,丹膏梔草竹葉尋,犀角玄翹知芍桔,氣血兩清亦救陰。


【組成】生石膏、小生地、犀角、川連、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甘草、丹皮、鮮竹葉。


【用法】先煎石膏數十沸,後下諸藥。犀角磨汁和服。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瀉火。


【主治】溫疫熱毒,氣血兩燔證。大熱渴飲,頭痛如劈,乾嘔狂躁,譫語神昏,或發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脈沉數,或沉細而數,或浮大而數,舌絳唇焦。


【方義】

①本方重在大清陽明氣分疫熱,重用石膏配知母、甘草,是取法白虎湯,意在清熱保津。

②黃連、黃芩、梔子共用,是仿黃連解毒湯方義,意在通瀉三焦火熱。

③犀角、生地、赤芍、丹皮相配,即犀角地黃湯的成方,是為清熱解毒,涼血散瘀而設,配清氣法以治氣血兩燔之證。

④再配連翹、元參“解散浮游之火”;竹葉清氣分之熱;桔梗“載藥上行”。

⑤餘師愚說:“此大寒解毒之劑,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諸經之火,自無不安矣”。可知本方雖合三方而成,但以白虎湯大清陽明經熱為主,配以瀉火、涼血,相輔相成,共奏清瘟敗毒之功。


【加減應用】

根據疫毒輕重,斟酌藥物用量。若“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沉而數者,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另“如斑一出,即用大青葉,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內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


【注意事項】

根據熱疫輕重確定石膏、生地、犀角、黃連四味主藥的用量,餘藥可視情酌選用量。


【附方】

化斑湯:

組成:石膏、知母、生甘草、玄參、犀角、白粳米。

功用:清氣涼血。

主治:氣血兩燔之發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