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解表藥(二)

方劑學各論——解表藥(二)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6道)

1.方劑對比分析與鑑別應用——辛溫解表類

(1)九味羌活湯:辛溫發汗,兼清裡熱,適用於外感風寒挾溼,惡寒發熱,無汗身痛,兼有口苦微渴者。

(2)加味香蘇散:為辛溫發汗之緩劑,適用於四時感冒,惡寒發熱不甚而無汗之表證微渴者。

2.具體方劑


(1)九味羌活湯

【方歌】九味羌活防風蒼,辛芷芎草芩地黃;發汗祛溼兼清熱,分經論治變通良。

【組成】

羌活、防風、蒼朮、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

【用法】水煎服。原方提出:“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

【功用】發汗祛溼,兼清裡熱。

【主治】外感風寒溼邪,內有蘊熱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或浮緊。

【方義】①羌活辛苦性溫,散表寒,祛風溼,利關節,止痺痛,為治太陽風寒溼邪在表之要藥,故為君藥。


②防風辛甘性溫,為風藥中之潤劑,祛風除溼,散寒止痛。蒼朮辛苦而溫,功可發汗祛溼為祛太陰寒溼的主要藥物。防風、蒼朮相合,協助羌活祛風散寒,除溼止痛,是為臣藥。


③細辛、白芷、川芎祛風散寒,宣痺止痛,其中細辛善止少陰頭痛、白芷擅解陽明頭痛、川芎長於止少陽厥陰頭痛,此三味與羌活、蒼朮合用,為本方“分經論治”的基本結構。生地、黃芩清洩裡熱,並防諸辛溫燥烈之品傷津,以上五藥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


④臨床應用本方,尚需根據病情輕重,輔以羹粥。若寒邪較甚,表證較重,宜熱服本方,藥後應啜粥以助藥力,以便釀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證較輕,則不必啜粥,溫服本方即可微發其汗。


⑤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升散藥和清熱藥的結合運用。正如《顧松園醫鏡》所說:“以升散諸藥而臣以寒涼,則升者不峻;以寒涼之藥而君以升散,則寒者不滯。”二是體現了“分經論治”的思想。


【加減應用】方中藥備六經,臨證當靈活權變。原書服法中強調,“當視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從其多、少、大、小、輕、重之不一,增損用之,如神奇效”,明示本方當據病位的側重,用藥相應進退。


【注意事項】本方為辛溫燥烈之劑,故風熱表證及陰虛內熱者不宜使用。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解表藥(二)

(2)香蘇散

【方歌】香蘇散內草陳皮,疏散風寒又理氣,外感風寒兼氣滯,寒熱無汗胸脘痞。

【組成】香附、紫蘇葉、炙甘草、陳皮。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氣鬱不舒證。惡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方義】蘇葉辛溫,歸肺、脾二經,發表散寒,理氣寬中,一藥而兼兩用,切中病機,為君藥。香附辛苦甘平,行氣開鬱,為臣藥。君臣相合,蘇葉得香附之助,則調暢氣機之功益著;香附借蘇葉之升散,則能上行外達以祛邪。此即李時珍所謂香附生用“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得紫蘇、蔥白則能解散邪氣。”胸脘痞悶,雖緣於氣鬱,亦與溼滯有關,故佐用理氣燥溼之陳皮,一則協君臣行氣滯以暢氣機,二則化溼濁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與香附、陳皮相配,使行氣而不致耗氣,並調和藥性,是佐藥兼使藥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則寒熱除,氣機暢則痞悶消。


【加減應用】風寒表證較重,加蔥白、生薑,荊芥等以加強發汗解表的作用;氣鬱較甚,胸脅脹痛,脘腹脹滿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以加強行氣解鬱之力;溼濁較重,胸悶,不思飲食,苔白膩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以化溼運脾;兼見咳嗽有痰者,加蘇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氣化痰止咳。


【附方】

加味香蘇散


【組成】紫蘇葉、陳皮、香附、炙甘草、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川芎、生薑,水煎溫服,微覆似汗。


【功用】發汗解表,理氣解鬱。


【主治】外感風寒,兼有氣滯證。頭痛項強,鼻塞流涕,身體疼痛,發熱惡寒或惡風,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解表藥(二)

(3)正柴胡飲


【方歌】局方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組成】柴胡、防風、陳皮、芍藥、甘草、生薑。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風寒輕證。微惡風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舌苔薄白,脈浮。

【方義】方中君以柴胡辛散表邪。臣用防風祛風寒,止疼痛。生薑辛溫發散,助柴胡、防風解表透邪;陳皮疏暢氣機,以助驅邪外出;芍藥益陰和營,防辛散太過而傷陰,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本方藥性平和,對於氣血不虛而外感風寒較輕者頗宜。


(4)柴葛解肌湯


【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芩芍桔草姜棗芷,羌膏解表清熱良。

【組成】柴胡、幹葛、甘草、黃芩、羌活、白芷、芍藥、桔梗、生薑、大棗、石膏。

【用法】加生薑、大棗、石膏,水煎溫服。

【功用】解肌清熱。

【主治】外感風寒,鬱而化熱證。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目疼鼻幹,心煩不眠,咽乾耳聾,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

【方義】①方以葛根、柴胡為君,葛根味辛性涼,辛能外透肌熱,涼能內清鬱熱;柴胡味辛性寒,既為“解肌要藥”,且有疏暢氣機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鬱熱。


②羌活、白芷助君藥辛散發表,並止諸痛;黃芩、石膏清洩裡熱,四藥俱為臣藥。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陽明之邪熱;柴胡配黃芩,透解少陽之邪熱;羌活發散太陽之風寒,如此配合,三陽兼治,以治陽明為主。


③桔梗宣暢肺氣以利解表;白芍、大棗斂陰養血,防止疏散太過而傷陰;生薑發散風寒,均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而為使藥。諸藥相配,共成辛涼解肌,兼清裡熱之劑。


【配伍特點】溫清並用,側重於辛涼清熱;三陽並舉,表裡同治,側重於疏洩透散。它和一般辛涼解表以治風熱表證當有區別。


【注意事項】如太陽表邪未入裡者,不宜用本方,恐其引邪入裡;若裡熱而見陽明腑實證(大便秘結不通)者,亦不宜用。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解表藥(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