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補益劑(四)

方劑學各論——補益劑(四)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23道)

1.方劑對比分析與鑑別應用


①大補陰丸與六味地黃丸雖均能滋陰降火,但後者偏於補養腎陰,而清熱之力不足;前者則滋陰與降火之力較強,故對陰虛而火旺明顯者,選用該方為宜。


②左歸丸與六味地黃丸均為滋陰補腎之劑,但立法和主治均有不同。六味地黃丸以補腎陰為主,寓挾於補,補力平和,適用於腎虛不著而兼內熱之證;左歸丸純甘壯水,補而無瀉,補力較峻,適用於真陰不足,精髓虧損之證。故《王旭高醫書六種·醫方證治彙編歌訣》中說:“左歸是育陰以涵陽,不是壯水以制火。”


③左歸飲與左歸丸均為純補之劑,同為治腎陰不足較輕之劑,同治腎陰不足之證。然左歸飲皆以純甘壯水之品滋陰填精,補力較緩,故用飲以取其急治,適宜於腎陰不足較輕之證;左歸丸則在滋陰之中又配以血肉有情之味及助陽之品,補力較峻,常用於腎陰虧損較重者,意在以丸劑緩圖之。


④虎潛丸與大補陰丸均有熟地、龜板、黃柏、知母,有滋補肝腎之陰,清降虛火之功,用於肝腎陰虛火旺證。大補陰丸以豬脊髓、蜂蜜為丸,故滋補精血之功略勝;虎潛丸尚有鎖陽、虎骨、白芍、乾薑、陳皮,故補血養肝之力較佳,並有很好的強筋壯骨作用,且補而不滯,為治痿證的專方。


⑤一貫煎與逍遙散都能疏肝理氣,均可治肝鬱氣滯之脅痛。不同之處:逍遙散疏肝養血健脾的作用較強,主治肝鬱血虛之脅痛,並伴有神疲食少等脾虛症狀;一貫煎滋養肝腎的作用較強,主治肝腎陰虛之脅痛,且見吞酸吐苦等肝氣犯胃症狀者。

2.具體方劑——補陰類

六味地黃丸


【方歌】六味地黃山藥萸,澤瀉苓丹三瀉侶,三陰並補重滋腎,腎陰不足效可居。


【組成】熟地黃、山萸肉、幹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補肝腎。


【主治】

肝腎陰虛證。腰膝痠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口燥咽乾,牙齒動搖,足跟作痛,小便淋瀝,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


【方義】

①重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山茱萸補養肝腎,並能澀精,取“肝腎同源”之意;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腎,共為臣藥。三藥配合,腎肝脾三陰並補,是為“三補”,但熟地黃用量是山萸肉與山藥之和,故仍以補腎為主。體現了王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法。

②澤瀉利溼而洩腎濁,並能減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溼,並助山藥之健運,與澤瀉共瀉腎濁,助真陰得復其位;丹皮清洩虛熱,並制山萸肉之溫澀。三藥稱為“三瀉”,均為佐藥。

③六味合用,三補三瀉,其中補藥用量重於“瀉藥”,是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並補,以補腎陰為主,補中寓瀉,以瀉助補,這是本方的配伍特點。


【加減應用】

若虛火明顯,加知母、玄參、黃柏等加強清熱降火之功;兼脾虛氣滯者,加白朮、砂仁、陳皮等以健脾胃。


【注意事項】

脾虛洩瀉者慎用。


【附方】

①知柏地黃丸

組成:又名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方。即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鹽炒、黃柏鹽炒。

功用:滋陰降火。

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證。


②杞菊地黃丸

組成:即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

功用:滋腎養肝明目。

主治:肝腎陰虛證。


③麥味地黃丸

組成:即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

功用:滋補肺腎。

主治:肺腎陰虛證。


④都氣丸

組成:即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

功用:滋腎納氣。

主治:肺腎兩虛證。

左歸丸


【方歌】左陽丸內山藥地,萸肉枸杞與牛降,菟絲龜鹿二膠合,壯水之主方第一。


【組成】大懷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膠、龜板膠、菟絲子。


【功用】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主治】真陰不足證。頭暈目眩,腰痠腿軟,遺精滑洩,自汗盜汗,口燥舌幹,舌紅少省,脈細。


【方義】

①重用熟地滋腎填精,大補真陰,為君藥。

②山茱萸養肝滋腎,澀精斂汗;山藥補脾益陰,滋腎固精;龜、鹿二膠,為血肉有情之品,峻補精髓,龜板膠偏於補陰,鹿角膠偏於補陽,在補陰之中配伍補陽藥,取“陽中求陰”之義,均為臣藥。

③枸杞子補肝腎,益精血;菟絲子補肝腎,助精髓;川牛膝益肝腎,強筋骨,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之效。

④左歸丸是張介賓由六味地黃丸化裁而成。他認為:“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而補陰之法不宜滲”(《景嶽全書。新方八陣》),故去“三瀉”(澤瀉、茯苓、丹皮),加入枸杞、龜板膠、牛膝加強滋補腎陰之力;又加人鹿角膠、菟絲子溫潤之品補陽益陰,陽中求陰,即張介賓所謂:“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景嶽全書,新方八略》)之義。本方“純補無瀉、陽中求陰”是其配伍特點。


【配伍特點】

本方俱為滋補之品,純甘補陰,純補無瀉,兼陽中求陰之法。

左歸飲


【方歌】補腎滋陰左歸飲,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苓草同煎服,腎陰虧損此方醫。


【組成】熟地、山藥、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


【功用】補益腎陰。


【主治】真陰不足證。腰痠遺洩,盜汗,口燥咽乾,口渴欲飲,舌尖紅,脈細數。


【方義】

重用熟地為主,甘溫滋腎以填真陰;輔以山茱萸,枸杞子養肝血,合主藥以加強滋腎陰而養肝血之效;佐以茯苓、炙甘草益氣健脾,山藥益陰健脾滋腎,合而有滋腎養肝益脾之效。


【配伍特點】

甘純平補,滋腎、健脾、養肝並用,共奏補益腎陰之功。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補益劑(四)

大補陰丸


【方歌】大補陰丸知柏黃,龜板脊隨蜜丸方,咳嗽略血骨蒸熱,陰虛火旺制亢陽。


【組成】熟地黃、龜板、黃柏、知母、炒豬脊髓、蜜


【功用】滋陰降火。


【主治】陰虛火旺證。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咳嗽咯血,心煩易怒,足膝疼熱或痿軟,舌紅少苔,尺脈數而有力。


【方義】

①本方以滋陰降火為法,以“陰常不足,陽常有餘,宜常養其陰,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為理論依據。

②重用熟地滋補真陰,填精益髓;龜板滋陰潛陽,補腎健骨,二藥相須,補陰固本,滋水制火,共為君藥。

③黃柏苦寒瀉相火以堅陰;知母苦寒而潤,上能清潤肺金,下能滋清腎水,與黃柏相須為用,苦寒降火,保存陰液,平抑亢陽,即所謂清其源,均為臣藥。

④應用豬脊髓、蜂蜜為丸,此乃血肉甘潤之品,填精益髓,既能助熟地、龜板以滋陰,又能制黃柏之苦燥,俱為佐使。本證若僅滋陰則虛火難清,單清熱則猶恐復萌,故須培本清源,使陰復陽潛,虛火降而諸症悉除。正如《刪補名醫方論》中說:“是方能驟補真陰,以制相火,較之六味功用尤捷。”


【配伍特點】

滋陰藥與清熱降火藥相配,培本清源,標本兼顧。其中龜板、熟地用量較重,與知、柏的比例為3:2,表明本方以滋陰培本為主,降火清源為輔。

虎潛丸


【方歌】虎潛足痿是妙方,虎骨陳皮並鎖陽,龜板乾薑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嘗。


【組成】黃柏、龜板、知母、熟地黃、陳皮、白芍、鎖陽、虎骨、乾薑


【功用】滋陰降火,強壯筋骨。


【主治】

肝腎不足,陰虛內熱之痿證。腰膝痠軟,筋骨酸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或眩暈,耳鳴,遺精,遺尿,舌紅少苔,脈細弱。


【方義】

①重用黃柏配知母以瀉火清熱。

②本方主治的痿證,不僅有熱,並有陰血皆虛,故配用熟地、龜板、白芍滋陰養血,以補肝腎之陰。用虎骨強壯筋骨,鎖陽溫陽益精,養筋潤燥,加陳皮、乾薑溫中健脾,理氣和胃,既可防止因知、柏苦寒而敗胃,又能使滋養甘潤補而不滯。


【配伍特點】

諸藥配伍,共具滋陰降火,強壯筋骨之功。於是氣血交流,陰陽相濟,虛熱清而步健。

一貫煎


【方歌】一貫煎中生地黃,沙參歸杞麥冬襄,少佐川楝洩肝氣,陰虛脅痛此方良。


【組成】北沙參、麥冬、當歸身、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陰疏肝。


【主治】肝腎陰虛,肝氣鬱滯證。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乾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亦治疝氣瘕聚。


【方義】

①重用生地滋陰養血,補益肝腎為君,內寓滋水涵木之意。

②當歸、枸杞養血滋陰柔肝;北沙參、麥冬滋養肺胃,養陰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製木,四藥共為臣藥。

③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洩熱,理氣止痛,復其條達之性。該藥性雖苦寒,但與大量甘寒滋陰養血藥相配伍,則無苦燥傷陰之弊。諸藥合用,使肝體得養,肝氣得舒,則諸症可解。


【配伍特點】

在大隊滋陰藥之中少佐苦辛疏洩之品,養肝之體且利肝之用,使滋陰而不黏膩,疏肝而不傷陰液,照顧到“肝體陰而用陽”的生理特點。張山雷譽此方“是為涵養肝陰第一良藥”。


【加減應用】

若大便秘結,加瓜蔞仁;有虛熱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川貝母;舌紅而幹,陰虧過甚,加石斛;脅脹痛,按之硬,加鱉甲;煩熱而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藥、甘草;兩足痿軟,加牛膝、薏仁;不寐,加酸棗仁;口苦燥,少加黃連。


【注意事項】

因制方重在滋補,雖可行無形之氣,但不能祛有形之邪,且藥多甘膩,故有停痰積飲而舌苔白膩、脈沉弦者,不宜使用。

石斛夜光丸


【方歌】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地二冬杞絲蓉,青葙草決菊杏藥,參味連苓蒺草風,再入犀羚清虛熱,養陰明目第一功。


【組成】天門冬、人參、茯苓、麥門冬、熟地黃、生地黃、菟絲子、甘菊花、草決明、杏仁、幹山藥、枸杞、牛膝、五味子、蒺藜、石斛、肉蓯蓉、川芎、炙甘草、枳殼、青葙子、防風、川黃連、烏犀角、羚羊角


【功用】平肝息風,滋陰明目。


【主治】肝腎不足,陰虛火旺證。瞳神散大,視物昏花,羞明流淚,頭暈目眩,以及內障等症。


【方義】

石斛補肝腎、明目為主藥。山藥、牛膝、菟絲子、五味子補益肝腎;肉蓯蓉補腎益血;蒺藜平肝疏肝;菊花、青葙子、決明子、羚羊角清肝明目;人參、茯苓、甘草補中益氣;枸杞子、菟絲子益肝腎;生熟地、天冬、麥冬滋陰;防風、川芎祛風;川芎、枳殼同用增強行氣之力;苦杏仁味苦能降,疏利氣機;水牛角、黃連清熱。


【配伍特點】

生津養血、滋陰補腎、補肺益脾、疏風清熱、平肝邪心五法並用,共奏平肝息風,滋陰明目之功。

補肺阿膠湯


【方歌】補肺阿膠馬兜鈴,牛蒡甘草杏糯勻,肺虛熱盛最宜服,養陰補肺咳血寧。


【組成】阿膠、牛蒡子、甘草、馬兜鈴、杏仁、糯米


【功用】養陰補肺,鎮咳止血。


【主治】肺虛熱盛。咳嗽氣喘,咽喉乾燥,咯痰不多或痰中帶血,脈浮細數,舌紅少苔。


【方義】

①牛蒡子疏風熱,利咽膈;馬兜鈴清肺熱,化痰止嗽。

②苦溫潤降之杏仁為佐,從而肺氣順降,熱邪疏散,喘咳、咽乾自平。

③全方重點,固然在於補肺,但本方用治本證,不僅在於滋陰,還須與培土生金並用,因而又加糯米、甘草以滋益脾陰,與阿膠協作,則補肺之功力更大。脾肺得補,母子兼顧,共奏養陰補肺,寧嗽止血之效。

人參蛤蚧散


【方歌】人參蛤蚧做散劑,杏苓桑皮草二母,肺腎氣虛蘊痰熱,咳喘痰邪一併處。


【組成】蛤蚧、杏仁、炙甘草、人參、茯苓、貝母、桑白皮、知母


【功用】益氣清肺,止咳定喘。


【主治】

咳久氣喘,痰稠色黃,或咳吐膿血,胸中煩熱,身體日漸羸瘦,或面目浮腫,脈浮虛,或日久成為肺痿。


【方義】

方以蛤蚧為主,入肺腎經,補腎納氣而定喘。人參大補元氣而益肺脾;茯苓益脾滲溼;桑皮、杏仁利肺氣而降逆;貝母清熱潤肺而開鬱化痰;知母既可清肺熱,又滋腎而納氣,炙甘草佐補氣藥補益元氣。全方相輔為用,共收補肺益脾、滋腎納氣、定喘止咳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