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補益劑(三)

方劑學各論——補益劑(三)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9道)

1.方劑對比分析與鑑別應用

炙甘草湯與生脈散均有補肺氣,養肺陰之功,可治療肺之氣陰兩虛,久咳不已。但炙甘草湯益氣養陰作用較強,斂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於溫補,陰虛肺燥較著或兼內熱者不宜;而生脈散益氣養陰之力雖不及炙甘草湯,因配伍了收斂的五味子,標本兼顧,故止咳之功甚於炙甘草湯,且偏於清補,臨證之時可斟酌選用。

2.具體方劑——氣血雙補類


炙甘草湯

【方歌】炙甘草參棗地膠,麻仁麥桂姜酒熬,益氣滋陰溫通脈,結代心悸肺痿療。


【組成】炙甘草、生薑、桂枝、人參、生地黃、阿膠、麥門冬、麻仁、大棗、清酒。


【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功用】滋陰養血,益氣溫陽,復脈定悸。


【主治】

①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幹而瘦小者。


②大便乾結,脈虛數。虛勞肺痿。乾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乾舌燥,大便乾結,脈虛數。


【方義】

①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後,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


②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為君,《名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


③炙甘草、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藥。


④佐以桂枝、生薑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是為使藥。


⑤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加減應用】

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安神;偏於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參;偏於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盛者,易人參為南沙參,並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注意事項】

用於復脈定悸,方中炙甘草宜重用。本方用藥甘溫滋補,陰虛內熱者慎用。中虛溼阻,便溏胸痞者不宜使用。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補益劑(三)

泰山磐石散

【方歌】泰山磐石續八珍,減苓加芪芩米仁,氣血雙補安胎好,益氣健脾功用神。


【組成】人參、黃芪、當歸、川續斷、黃芩、白朮、川芎、芍藥、熟地黃、砂仁、炙甘草、糯米。


【功用】益氣健脾,養血安胎。


【主治】氣血虛弱所致的墮胎、滑胎。胎動不安或屢有墮胎宿疾,面色淡白,倦息乏力,不思飲食,舌質淡,苔薄白,脈滑無力,或沉弱。


【方義】

①人參、黃芪、白朮、炙甘草以補脾益氣;當歸、熟地、芍藥、續斷補益肝腎,養血和血。其中白朮與黃芩相配,具有健脾清熱以安胎之功。少用砂仁,取其辛溫而澀,既可理氣和中,亦可安胎。川芎配在補血、養血藥中,是調和血中之氣。糯米甘平養脾胃而固胎元。諸藥配伍,共收益氣健脾,補養肝腎而安胎元之功。


②本方系十全大補湯減肉桂、茯苓、加續斷、黃芩、砂仁、糯米而成。減去肉桂,是防其辛熱能助陽動火而致因熱動胎。減去茯苓,因其淡滲易使津液下行外洩,對養胎不利。


③本方在原書加減有:“覺有熱者,倍黃芩,少用砂仁;覺胃弱者,多用砂仁,少加黃芩。”


【配伍特點】

本方為補虛安胎之常用方,取八珍湯以益氣補血,更伍用多味安胎之品,而成頤養胎元之專劑。


八珍湯

【方歌】氣血雙補八珍湯,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棗調營衛,氣血虧虛服之康。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炙甘草。


【用法】加生薑三片,大棗五枚。水煎服(現代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3枚,水煎服)。


【功用】益氣補血。


【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萎白或無華,頭暈目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方義】

本方為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方而成。方中人參與熟地黃為君藥,人參甘溫,大補五臟元氣,補氣生血,熟地補血滋陰。臣以白朮補氣健脾,當歸補血和血。佐用茯苓健脾養心;芍藥養血斂陰;川芎等活血行氣,以使補而不滯。炙甘草益氣和中,煎加姜棗,調和脾胃,以助氣血生化,共為佐使。諸藥相合,共成益氣補血之效。


【配伍特點】

本方以益氣之四君子湯與補血之四物湯合方,氣血同補。


人參養榮湯

【方歌】人參養榮即十全,除卻川芎五味聯,陳皮遠志加姜棗,脾肺氣血補方先。(“十全”即四物、四君加黃芪、肉桂)


【組成】黃芪、當歸、桂心、炙甘草、橘皮、白朮、人參、白芍、熟地黃、五味子、茯苓、遠志、生薑、大棗。


【功用】益氣補血,養心安神。


【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倦怠無力,食少無味,驚悸健忘,夜寐不安,虛熱自汗,咽乾唇燥,形體消瘦,皮膚乾枯,咳嗽氣短,動則喘甚;或瘡瘍潰後氣血不足,寒熱不退,瘡口久不收斂。


【方義】

本方是由四君子湯加陳皮,四物湯去川芎,補益氣血之力強。五味子配合參、芪斂汗固表以強外,遠志化痰安神以安裡,外強裡安,利於氣血兩生。


【配伍特點】

全方脾、肺、心三髒並補,氣、血、神三者均養,既有益氣生血之功,又有寧心安神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