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總論

現存最早方書:《五十二病方》

最早中醫藥理論經典著作:《黃帝內經》

最早理法方藥融為一體的,方書之祖:《傷寒雜病論》

用於急救:《肘後備急方》晉朝 葛洪

唐朝以前方劑之總結:《千金要方》 孫思邈

第一步由政府編制頒行的成藥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首次依據君臣佐使剖析組方原理的專著:《傷寒明理藥方論》金 成無己

現存古籍中存方最多的方書:《普濟方》

第一部詳細剖析方劑理論的專著:《醫方考》

按功用治法分類方劑典範:《醫方集解》


可以看出,現代醫學教材中,按照方劑功效分類,以及從君臣佐使剖析方劑,是從金 成無己之後開始的。


方劑是體現治法的主要手段,治法是用方或者組方的主要依據。治病應先立法再選方。

常用治法:

汗、吐、下、溫、消、補、和、清


汗法:開腠理,調營衛,宣肺氣,發表邪,適用於外感表證,疹透不出,瘡瘍初起,其他疾病見表證者。


吐法:湧吐法,使得停留在上焦或中焦的病理產物(痰涎、宿食、毒物等)排出,適用於中風痰涎雍盛,食滯胃脘等。


下法:積滯隨大便而出,適用於燥屎內結,冷積不化,瘀血內停,宿食、蟲積等。


和法:和解與調和,使得半表半里之邪,或臟腑、陰陽、表裡失和之證得以解除,適用於少陽病、肝脾不和、寒熱錯雜、表裡同病等。


清法:清熱、瀉火、涼血使得在裡之熱得以消散,適用於熱證、火證、熱毒、虛熱等。


溫法:溫裡祛寒之法,適用於臟腑陳寒痼冷,寒飲內停、寒溼,陽氣衰微等。


消法:使得有形之邪漸消緩散之法,適用於飲食停滯、氣滯血瘀、癥瘕積聚、水溼、痰飲、等。


補法:滋養補血,恢復正氣,適用於氣血陰陽各種虛證。


簡稱八法,汗吐下清消屬祛邪,補屬扶正,和法祛邪兼扶正,重在調和。


組方原則:

君---針對主病或主證

臣---輔助加強君藥針對主病或主證,針對兼病或這兼證

佐藥:

1、佐助藥---協助君臣增效,或治療次要兼證

2、佐製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毒性與烈性的藥物

3、反佐藥---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上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使藥:

1、引經藥

2、調和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