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清熱劑(二)

方劑學各論——清熱藥(二)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38道)


1.方劑對比分析與鑑別應用——清熱解毒類


(1)仙方活命飲與普濟消毒飲均屬於清熱解毒方劑。但普濟消毒飲所治為大頭瘟,系腫毒發於頭面者,以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為法,並佐以昇陽散火,發散鬱熱;仙方活命飲則通治陽證腫毒,於清熱解毒中,佐以行氣活血,散結消腫之品,對癰瘡初起更宜。


(2)仙方活命飲、五味消毒飲、四妙勇安湯均為陽證瘡瘍的常用方,均有清熱解毒之功。三方的不同點在於:仙方活命飲為癰腫初起的要方,除清熱解毒之外,還配伍疏風、活血、軟堅、散結之品,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五味消毒飲重在清熱解毒,其清解之力較仙方活命飲為優,側重消散疔毒;四妙勇安湯主治脫疽之熱毒熾盛者,藥少量大力專,且須連續服用。

2.具體方劑——清熱解毒類


涼膈散

【方歌】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再加竹葉調蜂蜜,上中鬱熱服之消。


【組成】川大黃、朴硝、甘草、山梔子仁、薄荷、黃芩、連翹、竹葉、白蜜。


【用法】原方用法:上藥為粗末,每服二錢(6g),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小兒可服半錢,更隨歲數加減服之。得利下,住服。


【功用】瀉火通便,清上洩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鬱生熱證。煩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煩熱,口舌生瘡,睡臥不寧,譫語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脈滑數。


【方義】

(1)連翹輕清透散,長於清熱解毒,透散上焦之熱,故重用以為君。


(2)配黃芩以清胸膈鬱熱;山梔通瀉三焦,引火下行;大黃、芒硝瀉火通便,以盪滌中焦燥熱內結,共為臣藥。


(3)薄荷清頭目,利咽喉;竹葉清上焦之熱,均為佐藥。


(4)使以甘草、白蜜,既能緩和硝、黃峻瀉之力,又能生津潤燥,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共奏瀉火通便,清上洩下之功。


(5)配伍特點是清上與瀉下並行,但瀉下是為清洩胸膈鬱熱而設,所謂“以瀉代清”,其意在此。


【加減應用】

若熱毒壅阻上焦,症見壯熱、口渴、煩躁、咽喉紅腫、大便不燥者,可去朴硝,加石膏、桔梗以增強清熱涼膈之功。


【注意事項】

服用本方得利下,應當停服,以免損傷脾胃;孕婦及體虛者慎用。


普濟消毒飲

【方歌】普濟消毒蒡芩連,甘桔藍根勃翹玄,升柴陳薄殭蠶入,大頭瘟毒服之痊。


【組成】酒炒黃芩、酒炒黃連、陳皮、生甘草、玄參、柴胡、桔梗、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子、薄荷、殭蠶、升麻。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大頭瘟。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焮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紅苔白兼黃,脈浮數有力。


【方義】

(1)重用酒連、酒芩清熱瀉火,祛上焦頭面熱毒為君。


(2)以牛蒡子、連翹、薄荷、殭蠶辛涼疏散頭面風熱為臣。


(3)玄參、馬勃、板藍根有加強清熱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陳皮理氣疏壅,以散邪熱鬱結,共為佐藥。


(4)升麻、柴胡疏散風熱,並引諸藥上達頭目,且寓“火鬱發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


(5)諸藥配伍,共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


【加減應用】

若大便秘結者,可加酒大黃以邪熱通便;腮腺炎併發睪丸炎者,可加川楝子、龍膽草以瀉肝經溼熱。


【注意事項】

方中藥物多苦寒辛散,素體陰虛及脾虛便溏者慎用。病變局部可敷用如意金黃散,以增強清熱消腫之效。


仙方活命飲

【方歌】仙方活命君銀花,歸芍乳沒陳皂甲,防芷貝粉甘酒煎,陽證癰瘍內消法。


【組成】白芷、貝母、防風、赤芍藥、當歸尾、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沒藥、金銀花、陳皮。


【用法】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


【主治】陽證癰瘍腫毒初起。紅腫焮痛,或身熱凜寒,苔薄白或黃,脈數有力。


【方義】

(1)金銀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熱解毒療瘡,前人稱之謂“瘡瘍聖藥”,故重用為君。


(2)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藥、陳皮行氣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共為臣藥。


(3)瘡瘍初起,其邪多羈留於肌膚腠理之間,更用辛散的白芷、防風相配,通滯而散其結,使熱毒從外透解;氣機阻滯每可導致液聚成痰,故配用貝母、天花粉清熱化痰散結,可使膿未成即消;山甲、皂刺通行經絡,透膿潰堅,可使膿成即潰,均為佐藥。


(4)甘草清熱解毒,並調和諸藥;煎藥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藥力直達病所,共為使藥。


(5)本方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經潰堅諸法為主,佐以透表、行氣、化痰散結,其藥物配伍較全面地體現了外科陽證瘡瘍內治消法的配伍特點。


(6)前人稱本方為“瘡瘍之聖藥,外科之首方。”羅美稱“此瘍門開手攻毒之第一方也”。適用於陽證而體實的各類瘡瘍腫毒。


【加減應用】

紅腫痛甚,熱毒重者,可加蒲公英、連翹、紫花地丁、野菊花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便秘者,加大黃以瀉熱通便;血熱盛者加丹皮以涼血;氣虛者加黃芪以補氣;不善飲酒者可用酒水各半或用清水煎服。


【注意事項】

本方只可用於癰腫未潰之前,若已潰斷不可用;本方性偏寒涼,陰證瘡瘍忌用;脾胃本虛,氣血不足者均應慎用。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清熱劑(二)

黃連解毒湯

【方歌】黃連解毒柏梔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煩狂火盛兼譫妄,吐衄發斑皆可平。


【組成】黃芩、黃連、黃柏、梔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瀉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證。大熱煩躁,口燥咽乾,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斑,或身熱下利,或溼熱黃疸;或外科癰瘍疔毒,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方義】

(1)大苦大寒之黃連清瀉心火為君,兼瀉中焦之火。


(2)臣以黃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清瀉三焦之火,導熱下行,引邪熱從小便而出。


【配伍特點】

四藥合用,苦寒直折,三焦之火邪去而熱毒解,諸症可愈。


【注意事項】

本方為大苦大寒之劑,久服或過量易傷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五味消毒飲

【方歌】五味消毒治諸疔,銀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輕。


【組成】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用法】水一盅,煎八分,加無灰酒半盅,再滾二、三沸時熱服,被蓋出汗為度。


【功用】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火毒結聚之療瘡。初起局部紅腫熱痛或發熱惡寒;各種疔毒、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鐵釘,舌紅,苔黃,脈數。


【方義】

(1)方以銀花兩清氣血熱毒為主;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蒲公英、野菊花均各有清熱解毒之功,配合使用,其清解之力尤強;並能涼血散結以消腫痛。


(2)加酒少量,是行血脈以助藥效,且微微汗出,利於透邪外出,消散療瘡。


【加減應用】

若熱毒壅阻上焦,症見壯熱、口渴、煩躁、咽喉紅腫、大便不燥者,可去朴硝,加石膏、桔梗以增強清熱涼膈之功。


【配伍特點】

本方以同類相須之法,唯取清解消療之力。


四妙勇安湯

【方歌】四妙勇安君銀花,玄參當歸甘草隨,清熱解毒兼活血,脫疽之病此方魁。


【組成】金銀花、玄參、當歸、甘草。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熱毒熾盛之脫疽。症見患肢黯紅微腫灼熱,潰爛腐臭,疼痛劇烈,或見發熱口渴,舌紅脈數。


【方義】

(1)重用銀花,清熱解毒為主;玄參瀉火解毒,當歸活血散瘀,甘草配銀花加強清熱解毒作用,又調和諸藥。共收清熱解毒,活血通脈之功,使能毒解、血行、腫消痛止。


(2)本方組成具有量大力專,連續服用的特點(原書:“一連十劑”),故用量少,時間短均難見療效。


【配伍特點】

本方清熱解毒之中,寓養血活血、扶正之意,法取藥少量大、藥力專一之長。


牛蒡解肌湯

【方歌】牛蒡解肌薄荊翹,丹梔斛玄夏枯草,疏風清熱散癰腫,牙痛頸毒皆可消。


【組成】牛蒡子、薄荷、荊芥、連翹、山梔、丹皮、石斛、玄參、夏枯草。


【用法】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


【功用】疏風清熱,涼血消腫。


【主治】頸項痰毒,風熱牙痛,頭面風熱,兼有表熱證者;外癰局部紅腫痛,寒輕熱重,汗少口渴,小便黃,脈浮數,苔白或黃。


【方義】

(1)牛蒡子辛散頭面風熱為主;薄荷、荊芥發汗解表;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癰;丹皮、山梔、夏枯草瀉火涼血、散血;玄參配在本方,是取其瀉火解毒,與石斛相伍,則有滋陰清熱之功。


(2)本方在原書中主治限於頭面風熱痰毒,在臨床運用中可以擴大範圍,即凡具有風熱表證的癰腫炎毒,皆可以本方加減使用。在癰腫外證中無肝火偏旺、津陰內傷之證者,夏枯草、玄參、石斛皆宜慎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