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清熱劑(四)

1.方劑對比分析與鑑別應用——清臟腑熱類


白頭翁湯與芍藥湯同為治痢之方。白頭翁湯主治熱毒血痢,乃熱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使熱毒解,痢止而後重自除;芍藥湯治下痢赤白,屬溼熱痢,而兼氣血失調證,故治以清熱燥溼與調和氣血並進,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兩方主要區別在於:白頭翁湯是清熱解毒兼涼血燥溼止痢,芍藥湯是清熱燥溼與調和氣血並用。

2.具體方劑


(1)清臟腑熱類

芍藥湯


【方歌】芍藥湯內用檳黃,芩連歸桂草木香;重在調氣兼行血,裡急便膿自然康。


【組成】芍藥、當歸、黃連、檳榔、木香、甘草、大黃、黃芩、官桂。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燥溼,調氣和血。


【主治】溼熱痢疾。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


【方義】


①黃芩、黃連性味苦寒,入大腸經,功擅清熱燥溼解毒,以除致病之因,為君藥。


②重用芍藥養血和營、緩急止痛,配以當歸養血活血,體現了“行血則便膿自愈”之義,且可兼顧溼熱邪毒燻灼腸絡,傷耗陰血之慮;木香、檳榔行氣滯,“調氣則後重自除”,四藥相配調和氣血,是為臣藥。


③大黃苦寒沉降,合芩、連則清熱燥溼之功著,合歸、芍則活血行氣之力彰,其瀉下通腑作用可通導溼熱積滯從大便而去,體現“通因通用”之法。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熱溫通之性,既可助歸、芍行血和營,又可制芩、連苦寒之性,防嘔逆拒藥,屬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調藥與芍藥相配,又能緩急止痛,亦為佐使。


④本方立意不在止痢,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其配伍特點是:氣血並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熱共投,側重於熱者寒之。此方與一般純用苦寒以治溼熱下痢之方不同。


【加減應用】


原方後有“如血痢則漸加大黃;汗後髒毒加黃柏半兩”。如苔黃而幹;熱甚傷津者,可去肉桂,加烏梅,避溫就涼;如苔膩脈滑,兼有食積,加山楂、神曲以消導;如熱毒重者加白頭翁、銀花增強解毒之力;如痢下赤多白少,或純下血痢,加丹皮、地榆涼血止血。


【注意事項】


痢疾初起有表證者忌用。


【附方】

黃芩湯

組成:黃芩、芍藥、甘草、大棗。

功用:清熱止利,和中止痛。

白頭翁湯


【方歌】白頭翁治熱毒痢,黃連黃柏佐秦皮;清熱解毒並涼血,赤多白少膿血醫。


【組成】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熱毒痢疾。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


【方義】


①苦寒而入血分的白頭翁為君,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②黃連苦寒,瀉火解毒,燥溼厚腸,為治痢要藥;黃柏清下焦溼熱,兩藥共助君藥清熱解毒,尤能燥溼治痢,共為臣藥。


③秦皮苦澀而寒,清熱解毒而兼以收澀止痢,為佐使藥。四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


【加減應用】


若外有表邪,惡寒發熱者,加葛根、連翹、銀花以透表解熱;裡急後重較甚,加木香、檳榔、枳殼以調氣;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涼血和血;夾有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以消食導滯。


【注意事項】


素體脾胃虛弱者當慎用。

導赤散


【方歌】導赤木通生地黃,草梢煎加竹葉嘗;清心利水又養陰,心經火熱移小腸。


【組成】生地黃、木通、生甘草、梢竹葉。


【功用】清心利水養陰。


【主治】心經火熱證。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飲冷,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於小腸,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


【方義】


①生地甘寒而潤,人心腎經,涼血滋陰以制心火;木通苦寒,入心與小腸經,上清心經之火下導小腸之熱,兩藥相配,滋陰制火而不戀邪,利水通淋而不傷陰,共為君藥。


②竹葉甘淡,清心除煩,淡滲利竅,導心火下行,為臣藥。


③生甘草梢清熱解毒,尚可直達莖中而止淋痛,並能調和諸藥,還可防木通、生地之寒涼傷胃,為方中佐使。


【配伍特點】


四藥合用,共收清熱利水養陰之效。本方甘寒與苦寒相合,滋陰利水為主,滋陰而不戀邪,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醫宗金鑑》以“水虛火不實”五字概括本方證之病機較為貼切。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清熱劑(四)

瀉黃散


【方歌】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和服,胃熱口瘡建奇功。


【組成】藿香葉、山梔仁、石膏、甘草、防風。


【功用】瀉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證。口瘡口臭,煩渴易飢,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


【方義】


重用防風,取其升散脾中伏火,屬“火鬱發之”的治則。更與石膏、山梔同用,是清降與升散並進,使能清降不傷脾胃之陽,升散能解伏積之火。藿香芳香醒脾,一以振復脾胃氣機以助防風升散脾胃伏火。甘草瀉火和中,用蜜、酒調服,皆有緩調中上,瀉脾而不傷脾之意。


【配伍特點】


清瀉與升發並用,配以醒脾和中以防瀉脾所傷。

葦莖湯


【方歌】葦莖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熱毒痰瘀致肺癰,膿成未成均勝任。


【組成】葦莖、薏苡仁、瓜瓣、桃仁。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肺癰,熱毒壅滯,痰瘀互結證。身有微熱,咳嗽痰多,甚則咳吐腥臭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方義】


①葦莖甘寒輕浮,善清肺熱,為肺癰必用之品,故用以為君。


②瓜瓣清熱化痰,利溼排膿,能清上徹下,肅降肺氣,與葦莖配合則清肺宣壅,滌痰排膿;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熱而排膿,下利腸胃而滲溼,二者共為臣藥。


③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消癰,是為佐藥。


④本方為治療肺癰之良方,歷代醫家甚為推崇。不論肺癰之將成或已成皆可使用。用於肺癰膿未成者,服之可使消散;膿已成者,可使肺熱清,痰瘀化,膿液外排,癰漸向愈。


【配伍特點】

本方藥性平和,清化於上,降滲於下,涼而不寒,利不傷正。

(2)清退虛熱類

青蒿鱉甲散


【方歌】青蒿鱉甲地知丹,熱自陰來仔細看;夜熱早涼無汗出,養陰透熱服之安。


【組成】青蒿、鱉甲、細生地、知母、丹皮。


【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陰透熱。


【主治】溫病後期,邪伏陰分證。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


【方義】


①鱉甲鹹寒,直入陰分,滋陰退熱,入絡搜邪;青蒿苦辛而寒,其氣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熱透絡,引邪外出。兩藥相配,滋陰清熱,內清外透,使陰分伏熱有外達之機,共為君藥。即如吳瑭自釋:“此方有先入後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陰分,由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由青蒿領之出也。”


②生地甘寒,滋陰涼血;知母苦寒質潤,滋陰降火,共助鱉甲以養陰退虛熱,為臣藥。


③丹皮辛苦性涼,洩血中伏火,以助青蒿清透陰分伏熱,為佐藥。


④配伍特點滋清兼備、標本兼顧、先入後出、清中有透,使養陰而不戀邪,祛邪而不傷正,陰復邪去而熱退。龍膽草大苦大寒,既能瀉肝膽實火,又能利肝經溼熱,瀉火除溼,兩擅其功,切中病機,故為君藥。


【加減應用】若暮熱早涼,汗解渴飲,可去生地,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止渴;兼肺陰虛,加沙參、麥冬滋陰潤肺;如用於小兒夏季熱,加白薇、荷梗祛暑退熱。


【注意事項】陰虛欲作動風者不宜使用。

清骨散

【方歌】清骨散君銀柴胡,胡連秦艽鱉甲輔;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勞熱一併除。


【組成】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鱉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虛熱,退骨蒸。


【主治】肝腎陰虛,虛火內擾證。骨蒸潮熱,或低熱日久不退,形體消瘦,唇紅顴赤,睏倦盜汗,或口渴心煩,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方義】


①銀柴胡味甘苦性微寒,直入陰分而清熱涼血,善退虛勞骨蒸之熱而無苦燥之弊,為君藥。


②知母瀉火滋陰以退虛熱,胡黃連入血分而清虛熱,地骨皮涼血而退有汗之骨蒸,三藥俱入陰退虛火,以助銀柴胡清骨蒸勞熱,共為臣藥。


③秦艽、青蒿皆辛散透熱之品,清虛熱並透伏熱使從外解;鱉甲鹹寒,既滋陰潛陽,又引藥入陰分,為治虛熱之常用藥,同為佐藥。使以甘草,調和諸藥,並防苦寒藥物損傷胃氣。


【配伍特點】本方集退熱除蒸之品於一方,重在清透伏熱以治標,兼顧滋養陰液以治本,共收退熱除蒸之效。


秦艽鱉甲散

【方歌】秦艽鱉甲治風勞,地骨柴胡及青蒿;當歸知母烏梅合,清熱除蒸養血好。


【組成】地骨皮、柴胡、鱉甲、秦艽、知母、當歸、青蒿、烏梅。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陰養血,清熱除蒸。


【主治】陰虧血虛,風邪傳裡化熱之風勞病。骨蒸盜汗,肌肉消瘦,唇紅頰赤,午後潮熱,咳嗽睏倦,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方義】


①鱉甲、知母滋陰清熱,當歸補血和血,配秦艽、柴胡驅風邪能從外解;配地骨、青蒿清內熱以治骨蒸。


②用烏梅酸澀,是為斂陰止汗而設,共收滋陰清熱之功。使其熱內清外透,陰血滋補有源,於是骨蒸勞熱可以漸消緩退。

當歸六黃湯

【方歌】火炎汗出六黃湯,歸柏芩連二地黃;倍用黃芪為固表,滋陰瀉火斂汗強。


【組成】當歸、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熟地黃、黃芪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主治】陰虛火旺盜汗。發熱盜汗,面赤心煩,口乾唇燥,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


【方義】


①當歸養血增液,血充則心火可制;生地、熟地入肝腎而滋腎陰。三藥合用,使陰血充則水能制火,共為君藥。


②盜汗因於水不濟火,火熱燻蒸,故臣以黃連清瀉心火,併合黃芩、黃柏瀉火以除煩,清熱以堅陰。君臣相合,熱清則火不內擾,陰堅則汗不外洩。倍用黃芪為佐,一以益氣實衛以固表,一以固未定之陰,且可合當歸、熟地益氣養血。


【配伍特點】一是養血育陰與瀉火徹熱並進,標本兼顧,使陰固而水能制火,熱清則耗陰無由;二是益氣固表與育陰瀉火相配,育陰瀉火為本,益氣固表為標,以使營陰內守,衛外固密,發熱盜汗諸症相應而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