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清熱劑(三)

1.方劑對比分析與鑑別應用——清臟腑熱類


(1)左金丸與龍膽瀉肝湯


相同點:皆用於肝經實火,脅痛口苦等證。


不同點:但左金丸主要用於肝經鬱火犯胃之嘔吐吞酸等證,有降逆和胃之功,而無清利溼熱作用,瀉火作用較弱;龍膽瀉肝湯主要用於肝經實火上攻之目赤耳聾,或溼熱下注之淋濁陰癢等症,有清利溼熱之功,而無和胃降逆作用,瀉火之力較強。


(2)玉女煎與清胃散


相同點:同治胃熱牙痛。


不同點: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黃連為君,屬苦寒之劑,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涼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涼血,主治胃火熾盛的牙痛、牙宣等症;玉女煎以清胃熱為主,而兼滋腎陰,故用石膏為君,配伍熟地、知母、麥冬等滋陰之品,屬清潤之劑,功能清胃火、滋腎陰,主治胃火旺而腎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諸症。


2.具體方劑——清臟腑熱類


龍膽瀉肝湯


【方歌】龍膽梔芩酒拌炒,木通澤瀉車柴草,當歸生地益陰血,肝膽實火溼熱消。


【組成】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當歸、生地黃、柴胡、生甘草、車前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經溼熱。


【主治】


(1)肝膽實火上炎證: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2)肝經溼熱下注證: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淋濁,或婦女帶下黃臭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


【方義】


(1)龍膽草大苦大寒,既能瀉肝膽實火,又能利肝經溼熱,瀉火除溼,兩擅其功,切中病機,故為君藥。


(2)黃芩、梔子苦寒瀉火、燥溼清熱,加強君藥瀉火除溼之力,用以為臣。


(3)溼熱的主要出路,是利導下行,從膀胱滲洩,故又用滲溼洩熱之澤瀉、木通、車前子,導溼熱從水道而去;肝乃藏血之髒,若為實火所傷,陰血亦隨之消耗;且方中諸藥以苦燥滲利傷陰之品居多,故用當歸、生地養血滋陰,使邪去而陰血不傷,以上皆為佐藥。


(4)柴胡疏暢肝膽之氣,並能引諸藥歸於肝膽之經,尚有“火鬱發之”之意;甘草調和諸藥,護胃安中。二藥併兼佐使之用。


(5)配伍特點瀉中有補,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傷正,瀉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熱清,溼濁得利,循經所發諸症皆可相應而愈。


【加減應用】


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以助瀉火之力;若溼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強利溼之功;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甚者,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以瀉火解毒。


【注意事項】


方中藥多苦寒,易傷脾胃,故對脾胃虛寒和陰虛陽亢之證,皆非所宜。


【附方】


(1)瀉青丸


組成:當歸、龍膽草、川芎、山梔子仁、川大黃、羌活、防風、竹葉、砂糖。


功用:清肝瀉火。


主治:肝經火鬱證。


(2)當歸龍薈丸

組成:當歸、龍膽草、梔子、黃連、黃柏、黃芩、蘆薈、青黛、大黃、木香、麝香、生薑。

功用:清瀉肝膽實火。

主治:肝膽實火證。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清熱劑(三)

左金丸


【方歌】左金連萸六比一,脅痛吞酸悉能醫,再加芍藥名戊己,專治瀉痢痛在臍。


【組成】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


【用法】上藥為末,水丸或蒸餅為丸,白湯下五十丸。


【功用】清肝瀉火,降逆止嘔。


【主治】肝火犯胃證。脅肋疼痛,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方義】


(1)重用黃連為君,清瀉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橫逆犯胃;黃連亦善清瀉胃熱,胃火降則其氣自和;黃連亦瀉心火,寓“實則瀉其子”之意。一藥多清,標本兼顧。黃連與吳茱萸用量比例6:1。


(2)少佐辛熱之吳茱萸:①疏肝解鬱,以使肝氣條達,鬱結得開。②反佐以制黃連之寒,使瀉火而無涼遏之弊。③取其下氣之用,以和胃降逆。④可引領黃連入肝經。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以為佐使。二藥合用,共收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效。


(3)配伍特點辛開苦降,肝胃同治,瀉火而不至涼遏,降逆而不礙火鬱,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氣得降,則諸症自愈。


【加減應用】


吞酸重者,加烏賊骨,煅瓦楞以制酸止痛;脅肋疼甚者,可合四逆散,以加強疏肝和胃之功。


【注意事項】


應用時黃連與吳茱萸的用量比例為6:1。虛寒者忌用。


【附方】


(1)戊己丸


組成:黃連、吳茱萸、白芍。


功用:疏肝理脾,清熱和胃。


主治:肝脾不和證。


(2)香連丸


組成:黃連、吳茱萸、木香。


功用:清熱化溼,行氣化滯。


主治:溼熱痢疾。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清熱劑(三)

瀉白散


【方歌】瀉白燊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氣,清瀉肺熱平和劑,熱伏肺中喘咳醫。


【組成】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


【用法】上藥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


【功用】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主治】肺熱喘咳證。氣喘咳嗽,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


【方義】


(1)桑白皮甘寒性降,專入肺經,清瀉肺熱,平喘止咳,故以為君。


(2)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藥清降肺中伏火,為臣藥。君臣相合,清瀉肺熱,以使金清氣肅。


(3)炙甘草、粳米養胃和中,培土生金,以扶肺氣,兼調藥性,共為佐使。四藥合用,共奏瀉肺清熱,止咳平喘之功。


(4)本方之特點是清中有潤、瀉中有補,既不是清透肺中實熱以治其標,也不是滋陰潤肺以治其本,而是清瀉肺中伏火以消鬱熱,對小兒“稚陰”之體具有標本兼顧之功,與肺為嬌髒、不耐寒熱之生理特點亦甚吻合。


【加減應用】


肺經熱重者,可加黃芩、知母等以增強清洩肺熱之效;燥熱咳嗽者,可加瓜蔞皮、川貝母等潤肺止咳;陰虛潮熱者,加銀柴胡、鱉甲滋陰退熱;熱傷陰津,煩熱口渴者,加花粉、蘆根清熱生津。


【注意事項】


本方藥性平和,尤宜於正氣未傷,伏火不甚者。風寒咳嗽或肺虛喘咳者不宜使用。


清胃散


【方歌】清胃散中升麻連,當歸生地丹皮全;或加石膏瀉胃火,能消胃痛與牙宣。


【組成】生地黃、當歸身、牡丹皮、黃連、升麻


【用法】水煎冷服。


【功用】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


【方義】


(1)苦寒瀉火之黃連為君,直折胃腑之熱。


(2)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熱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輕清升散透發,可宣達鬱遏之伏火,有“火鬱發之”之意。黃連得升麻,降中寓升,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連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胃熱盛已侵及血分,進而耗傷陰血,故以生地涼血滋陰;丹皮涼血清熱,皆為臣藥。


(3)當歸養血活血,以助消腫止痛,為佐藥。升麻兼以引經為使。


(4)《醫方集解》載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強。


【加減應用】


若兼腸燥便秘者,可加大黃以導熱下行;口渴飲冷者,加重石膏用量,再加玄參、花粉以清熱生津;胃火熾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導血熱下行。


【注意事項】


牙痛屬風寒及腎虛火炎者不宜。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清熱劑(三)

玉女煎


【方歌】玉女石膏熟地黃,知母麥冬牛膝襄;腎虛胃火相為病,牙痛齒衄宜煎嘗。


【組成】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胃熱陰虛證。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乾渴,舌紅苔黃而幹。亦治消渴,消谷善飢等。


【方義】


(1)石膏辛甘大寒,清陽明有餘之火而兼生津止渴,故為君藥。


(2)熟地黃甘而微溫,以滋腎水之不足,用為臣藥。君臣相伍,清火壯水,虛實兼顧。


(3)知母苦寒質潤、滋清兼備,一助石膏清胃熱而止煩渴,一助熟地滋養腎陰;麥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腎,而潤胃燥,且可清心除煩,二者共為佐藥。


(4)牛膝導熱引血下行,且補肝腎,為佐使藥,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5)配伍特點清熱與滋陰共進,虛實兼治,以治實為主,使胃熱得清,腎水得補,則諸症可愈。


【加減應用】


火盛者,可加山梔子、地骨皮以清熱瀉火;血分熱盛,齒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參以增強清熱涼血之功。


【注意事項】


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