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瀉下劑(二)

方劑學各論——瀉下劑(二)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13道)

1.方劑對比分析與鑑別應用——溫下與攻補兼施


①溫下

大黃附子湯、溫脾湯均能瀉下寒積。但大黃附子湯並能溫經散寒,主治素體陽虛,寒實內結所致的便秘;溫脾湯並能溫補脾陽,主治脾陽不足,冷積內阻之便秘,或久痢赤白者。


②攻補兼施

黃龍湯、新加黃龍湯、增液承氣湯均能瀉熱通便,兼以扶正。但黃龍湯以大承氣峻下熱結,益氣養血,全方以攻下為主,主治熱結較甚而兼氣血不足者;但新加黃龍湯攻下之中有補氣益血、滋陰增液作用,主治陽明腑實,正氣已虛而陰血大傷者;增液承氣湯攻下之中有滋陰增液作用,主治陽明熱結,燥屎難下而陰液大傷之證。

2.具體方劑


溫下劑


(1)溫脾湯


【方歌】溫脾附子大黃硝,當歸乾薑人參草;攻下寒積溫脾陽,陽虛寒積腹痛療。


【組成】大黃、當歸、乾薑、附子、人參、芒硝、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攻下冷積,溫補脾陽。


【主治】陽虛寒積證。腹痛便秘,臍周絞痛,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方義】

①附子配大黃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熱溫壯脾陽,解散寒凝,配大黃瀉下已成之冷積。


②芒硝潤腸軟堅,助大黃瀉下攻積;乾薑溫中助陽,助附子溫中散寒,均為臣藥。


③人參、當歸益氣養血,使下不傷正為佐。甘草既助人參益氣,又可調和諸藥為佐使。諸藥協力,使寒邪去,積滯行,脾陽復。


④配伍特點:由溫補脾陽藥配伍寒下攻積藥組成,溫通、瀉下與補益三法兼備,寓溫補於攻下之中,具有溫陽以祛寒、攻下不傷正之特點。


【加減應用】若腹中脹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氣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吳茱萸以增強溫中祛寒之力。


【注意事項】熱實裡結,津傷便秘,當用寒下劑,而絕非此方所宜。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瀉下劑(二)

(2)大黃附子湯


【方歌】金匱大黃附子湯,細辛散寒止痛良;溫下治法代表方,寒積裡實服之康。


【組成】大黃、炮附子、細辛。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裡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積裡實證。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弦緊。


【方義】

①重用辛熱之附子,溫裡散寒,止腹脅疼痛;以苦寒瀉下之大黃,瀉下通便,盪滌積滯,共為君藥。


②細辛辛溫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溫裡散寒,是為臣藥。


③大黃性味雖屬苦寒,但配伍附子、細辛之辛散大熱之品,則寒性被制而瀉下之功猶存,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協力,而成溫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劑,合成溫下之功。


④附子與細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療寒邪伏於陰分的常用組合,如麻黃細辛附子湯中是與麻黃同用,意在助陽解表;本方是與苦寒瀉下之大黃同用,重在制約大黃寒性,以溫下寒積,意在溫陽通便。一藥之異,即變助陽解表而為溫下之法,且方中附子用至3枚,遠比麻黃細辛附子湯為大,此中輕重,大有深意,臨證用藥當細心體會。


【配伍特點】本方寒涼瀉下與辛熱助陽並用,乃“溫下”劑之基本配伍。


【使用注意】大黃用量一般不超過附子。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瀉下劑(二)

攻補兼施


(1)黃龍湯


【方歌】黃龍湯中枳樸黃,參歸甘桔棗硝姜;攻下熱結養氣血,陽明腑實氣血傷。


【組成】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當歸、人參、甘草、生薑、大棗、桔梗。


【用法】水煎一沸後,再入桔梗煎一沸,芒硝溶服,熱服為度。


【功用】攻下通便,補氣養血。


【主治】陽明腑實,氣血不足證。自利清水,色純青,或大便秘結,脘腹脹滿,腹痛拒按,身熱口渴,神疲少氣,譫語,甚則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神昏肢厥,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


【方義】

①大黃、芒硝、枳實、厚朴(即大承氣湯)攻下熱結,盪滌腸胃實熱積滯,急下以存正氣。


②人參、當歸益氣補血,扶正以利祛邪,使攻不傷正。


③肺與大腸相表裡,欲通胃腸,必先開宣肺氣,欲降先升,故配桔梗開肺氣以利大腸,以助通腑之大黃,上宣下通,以降為主。姜、棗、草補益脾胃,助參、歸補虛,甘草又能調和諸藥。


④諸藥合用,既攻下熱結,又補益氣血,使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


【加減應用】原注云:“老年氣血虛者,去芒硝”,以減緩瀉下之力,示人以保護正氣之意。或適當增加參、歸用量以加強補虛扶正之力。


【注意事項】本方雖伍用扶正之品,但瀉下力強,當中病即止。孕婦忌用。


(2)新加黃龍湯


【方歌】新加黃龍草硝黃,參歸麥地玄海姜;滋陰益氣熱通便,氣陰不足實熱方。


【組成】生地、生甘草、人參、生大黃、芒硝、玄參、麥冬、當歸、海參、薑汁。


【用法】原方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衝參汁五分,薑汁二匙,頓服之。如腹中有響聲,或轉矢氣者,為欲便也,候一、二時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後服,酌服益胃湯(沙參、麥冬、冰糖、細生地、玉竹)一劑。餘參或可加入。


【功用】滋陰益氣,洩熱通便。


【主治】熱結裡實,氣陰不足證。大便秘結,腹中脹滿而硬,神疲少氣,口乾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黃或焦黑燥裂,脈沉細。


【方義】

①大黃、芒硝瀉熱通便、軟堅潤燥。


②玄參、生地、麥冬、海參滋陰增液。


③人參、甘草、當歸補氣益血,使正氣得運,陰血得復,則藥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熱自平。


④溫熱之邪,最易傷陰,況又熱結陽明,應下而失下,氣陰大傷,下之不通,勢極危急,故以硝、黃大量滋陰益氣藥合用,不僅助正氣以行藥力,且救將竭之陰液。尤其是加薑汁沖服,既可防嘔逆拒藥,更借姜以振胃氣,不可單純理解為反佐之意。


【加減應用】本方為調胃承氣湯加增液湯加人參、海參、薑汁、當歸。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瀉下劑(二)

(3)增液承氣湯


【方歌】增液承氣玄地冬,更加硝黃力量雄;溫病陰虧實熱結,增水行舟此方功。


【組成】玄參、麥冬、生地、大黃、芒硝。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陰增液,洩熱通便。


【主治】陽明熱結陰虧證。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脹滿,口乾唇燥,舌紅苔黃,脈細數。


【方義】玄參、生地、麥冬(即增液湯),能滋陰增液,潤燥滑腸;配合芒硝、大黃(即調胃承氣湯去甘草)軟堅潤燥,洩熱通下,合成攻補兼施,是“增水行舟”之法。


【配伍特點】本方重用養陰之品相伍,攻補兼施,共成“增水行舟”之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