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你如何做自己的「產品經理」

張延來 法律出版社

法律人,你如何做自己的「產品經理」

寫在前面

蘇傑寫過一本《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傳達的理念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發現生活中的不完善,進而求得更好的解決方案,這個時候,你也就是產品經理了。


產品經理在最近幾年已經成為互聯網領域最熱的詞彙之一,以至於馬化騰、雷軍、周鴻禕等一眾互聯網大佬紛紛以產品經理自居。在他們眼中,這可是比創始人、CEO更榮耀的稱謂。事實上,法律行業也具有極強的產品屬性,因為法律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存在的。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原因有二:


01

網絡時代,信息藉助網絡的鏈式傳播特性擴散非常之快,好的產品憑藉口碑就可以快速打開市場,即所謂的自帶流量。


這使人們更願意把時間投入到產品本身的打磨上來,最典型的如電影《阿凡達》以及《摔跤吧,爸爸》都是在沒有什麼宣傳的情況下,僅憑口碑獲得了超高票房。


02

互聯網可以讓生產商和用戶直接面對面互動,產品從最初設計到後期的迭代都可以在用戶的參與下完成,這保障了產品在後期推向市場時具有極高的可用度和成熟度。


喜臨門床墊的老闆曾說,一個用戶在他們的天貓店留言,說自己喜歡睡硬床,老公喜歡睡軟床,所以問有沒有一邊硬一邊軟的床墊。喜臨門初步調研之後發現這個需求很有代表性,用了一個禮拜就研發出產品,迅速成為“雙十一”爆款。


事實上,法律行業也具有極強的產品屬性,因為法律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存在的。


1.立法者要輸出的產品是科學的法律制度,讓公眾做到有良法可依;


2.法官.要輸出的是精品案例,定分止爭的同時,給更多潛在爭議提供參照;


3.律師要輸出的是解決方案,藉助對法律的熟悉和運用,滿足當事人的法律需求。


在以上幾種典型法律人的工作中,都存在大量已知或未知的需求、痛點,有待於我們運用產品經理的思維更科學地加以解決。


法律人,你如何做自己的「產品經理」

先看立法


在當前的立法工作中,一個最大的痛點就是如何解決立法速度太慢導致的跟不上網絡快速發展的問題。這個痛點需求中,產品經理是立法者,公眾是用戶,當立法者識別出這樣一個痛點之後,就應該圍繞其設計系統的解決方案

例 如

(1)精簡立法程序;

(2)製作立法標準、指引;

(3)在現有立法中查重和去除冗餘;

(4)將細節規定下放給國家標準、司法解釋等;

(5)賦予法官在新型案件中更大的自由裁量空間;

(6)吸納更廣泛的公眾參與立法及修訂。


這些都是構成一個產品雛形的維度,接下來就要迅速找幾個立法機會進行測試——內測,根據測試數據發現哪些維度更有效、成本更低,會出現哪些副作用,以便及時調整,然後再做更大規模的測試——試運行,直至這些措施整體上變得成熟可用,即可全面推廣了——正式上線。當然,上線之後還要繼續收集反饋數據,不斷根據情況變化進行調整——迭代。


再看司法


如果把法官看成產品經理,那麼他的用戶就是他所判案件的當事人以及更多有類似糾紛的群體。這些用戶的一個痛點需求就在於自己的糾紛能否快速、低成本且公正地得到解決。圍繞這一需求

可能實現的維度包括:

(1)線上開庭取代線下實地開庭;

(2)訴訟文書線上化;

(3)人工智能輔助撰寫判決書;

(4)協同多方力量保障執行迅速到位;

(5)庭審直播。


這些舉措依然是遵從雛形—內測—公測—試運行—正式上線—迭代優化的邏輯,最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司法審判產品。


最後說律師


律師在法律人中屬於較為特殊的群體,因為他們面對的用戶、需求都更加複雜和個性化,跟立法和司法這種帶有公共服務屬性的行業相比,律師服務則更多地偏重商業屬性,更多地處於自由市場環境中,因此律師更應該把產品經理思維貫穿到法律服務始終。


舉我自己的例子。我鎖定的是網絡法領域,在這個領域裡,離開產品經理簡直寸步難行。


目前,網絡法領域沒有成熟服務產品,傳統的離婚律師、刑辯律師等該做什麼都已經有成熟的模式了,但網絡法卻需要用產品經理的眼睛和嗅覺去發掘出這樣的市場需求和痛點。


比如我們開發的《網絡平臺合規》法律產品,針對的是有一定用戶體量的第三方網絡平臺,這些平臺上的信息都是用戶上傳的,常出現侵權的情形(假貨、盜版等),平臺必須確保自身免受牽累。當識別出這樣一個普遍性的痛點時,我們便著手打造出一系列標準動作,使平臺一旦完成這些步驟,就可以進入法定的“避風港”保護之下,避免承擔侵權責任了。這個產品實施到幾個平臺之後,我們沒有停下來,而是在後續的案例中不斷跟進法官的審判動向。當我們注意到法院判決平臺因對侵權行為採取措施不力而敗訴的案例,就立即更新了產品,在其中加入更多針對性的處置措施;當我們注意到不少權利人和賣家對於平臺“避風港”也有需求的時候,又迅速站在他們的角度增加了平臺投訴和申訴的產品模塊,這就是所謂的快速迭代。


採用這樣的理念,我們陸續發現了十多個互聯網領域客戶的痛點需求,並形成針對性的產品,然後不斷迭代適應,使得客戶遇到此類問題可以快速尋求有效支持,把我們視同“良醫”和“知己”。

法律人,你如何做自己的「產品經理」

套路總結


下面我們就來總結一下,產品經理思維運用在律師(其他法律人參考)的日常工作中遵循怎樣的方法論,也就是套路。


找出應用場景


人是活在場景中的,不同場景下的角色和關係都會發生變化,法律人切忌不分場景胡亂提供服務。例如,在互聯網公司融資的場景下,你去談什麼勞動人事管理、財富傳承都是沒意義的;同樣,在離婚的場景下,你去談公司治理,恐怕人家也聽不進去。


找出應用場景的實質,就在於看清楚你的客戶處在什麼樣的環境,擔任什麼樣的角色,跟其他人產生怎樣的關係。如此,你才能藉助法律專業幫助他在這個環境中佔據優勢地位。


挖掘“痛點”需求


瞭解了客戶所在的場景,接下來是找出他在這個場景中最關注的、最核心的訴求所在——“痛點”。


很多時候,我們錯把“癢點”當成“痛點”,導致客戶不滿意或者不接受。例如,客戶想快速恢復被關閉的網店,那律師就不應該一味地鼓動客戶去訴訟,而是協助向平臺申訴或者跟對方談判;如果客戶的痛點在於拿到孩子的撫養權,律師就不應該在財產上錙銖必較;如果客戶的痛點是讓法院在判決中對新業務模式做出認可,律師就不應該把訴訟重點放在那些程序性的問題上,否則即便勝訴了,也沒什麼價值。痛點需求是法律產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找錯了,後面的產品就成了“驢唇不對馬嘴”的樣子貨,口碑自然好不到哪裡去。


那“痛點”去哪裡找呢?在這方面,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就是“聽到客戶的問題,應該像鯊魚聞見血腥一樣興奮”,藉此表達服務客戶過程中一定要多聽、多想,痛點就藏在客戶的問題當中。


從用戶體驗角度定義產品雛形


有了痛點,就可以圍繞它設計產品了。這個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的是從用戶體驗出發,這一點恐怕是律師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我們很容易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邏輯提供服務,沒有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他們使用這些服務的時候是什麼感受。


例如,針對客戶的問題,律師總喜歡說一堆專業名詞,好像不這樣就體現不出專業水平。我的很多用戶都是互聯網公司,他們對此非常反感,他們需要自己能夠快速理解法律意見,以便迅速決策,調動相關資源。所以我們團隊無論是口頭諮詢還是書面建議(法律意見除外),都儘可能“短平快、穩準狠”,為的就是提升用戶體驗。


在用戶體驗方面,建議大家多去看看法律電商平臺的做法,他們是如何設計自己的產品流程,使完全陌生的用戶可以產生信賴和交易的。一定是在體驗上花了心思。


反覆迭代更新


做出產品,就必須更新,因為法律環境在變,客戶需求在變,產品當然也要跟著變。這需要律師不能服務完客戶就回家睡大覺,而是隨時將新的知識、經驗沉澱下來,然後補充到相應的產品中去。在一個項目進行完之後,還應該系統地覆盤一遍,項目律師充分討論之前產品所暴露出的問題,然後更新一遍。在這方面,墾丁的八個場景化的法律產品都經歷了多次更新,每次重大更新,我們會像軟件更新一樣寫更新日誌。


事實上,服務一個客戶,從他那裡獲取律師費,這只是開始而非結束,更重要的是從客戶那裡獲得的知識沉澱,有了這些才會有更多產品和客戶。


內容輸出尋求二次轉化


之前我們提到,好的產品自帶傳播屬性,但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放任不管,如果有意識地進行推廣,就能獲得更好的效果。有了好的法律產品,該如何推廣呢?我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內容輸出,把產品中所有可以轉化成優質內容的知識點全部用用戶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圖、文、聲、像做成內容,傳播出去,讓潛在用戶看到你們的積累和經驗,自然信任也就容易建立起來,二次轉化的概率也就高起來了。


法律人,你如何做自己的「產品經理」


法律人,你如何做自己的「產品經理」

書名 | 網絡法戰地筆記:互聯網法律從業者進階指引

內容推介

本書全面介紹網絡法律體系、網絡法律市場、產品合規設計,詳細分解網絡知識產權、電子存證、平臺合規、涉網訴訟、數據、區塊鏈、IT日常法律顧問,幫讀者迅速掌握和提升網絡法律服務技能。



張延來 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 (具有專利代理人資格) 、中國政法大學實踐導師、杭州市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墾丁網絡法學院創始人。浙江大學法律碩士,具有法律和計算機雙專業學科背景,執業以來完全專注於互聯網法律實務工作,擔任數十家知名一線互聯網公司常年法律顧問,並代理多個代表性互聯網訴訟案件。曾多次參加網絡相關立法工作,是國家工商總局《網絡交易管理辦法》、杭州市《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立法小組成員,曾多次參與中國 《電子商務法》 的立法研討工作。



媒體評論

網絡空間作為海、陸、空、太空之外的人類第五生活空間,各種文明世界的原生勢力在此排兵佈陣,期冀通過在網絡空間的法律制度博弈中謀求生存與發展,《網絡法戰地筆記》 通過思考篇、實戰篇、未來篇為我們娓娓道來在此博弈中萌發的網絡法的精神與內容。

——中國政法大學電子證據研究中心主任、網絡法學研究院副院長 王立梅教授

時光來到二十一世紀,沒有什麼比互聯網的發展,更為深刻地改變中國人的消費模式、支付模式、娛樂模式和學習模式。拜互聯網所賜,我們變為某種意義上的新人。當然,網絡中尖銳對立的利益糾紛的類型和特點也是新的。我們需要研究探索以往的和將要來的法律,要如何規範我們在網絡中各種各樣的新行為。《網絡法戰地筆記》 在做這件事,這是本書獨特的價值所在。

——廣東高院知識產權庭副庭長 張學軍博士




法律人,你如何做自己的「產品經理」

《法眼電商》張延來|作品

內容推介|

法律與商業相結合

以法律的視角深入洞察網絡平臺合規與運營、合同與商業模式的關係、互聯網公司的專利策略、投融資的關鍵與技巧。

故事與專業相結合

資深法律人以精準流暢的文字將互聯網公司、電商平臺的法律問題乃至互聯網大佬的法律故事娓娓道來。

問題與方法相結合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相關電商法律問題進行開創式解讀,提出相關觀點,更主要的在於為電商、律師提供諸多預防和麵對法律風險的方法。

熱點與要點相結合

內容涵蓋大數據、雲計算、3D打印、平臺規則、電商徵稅、社交媒體治理、法律電商等。


法律人,你如何做自己的「產品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