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續統、割據——《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不同的稱帝策略

篡位、續統、割據——《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不同的稱帝策略

原力的覺醒

《星球大戰》系列有一集叫“原力的覺醒”,原力是絕地武士天生的力量,具備超常的能力。在漢末群雄逐鹿中勝出,一定是帶有“原力”的諸侯才能做到。貴族身份是曹魏的原力,地主身份是孫吳的原力,按道理,平民出身的蜀漢是沒有原力的,但戰略大師劉備給自己找了個最厲害的原力:漢家宗室。這樣,因“原力”的不同,三國在稱帝這件事上也採取了不同的策略。

一、曹魏:篡位


篡位、續統、割據——《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不同的稱帝策略

曹丕篡漢

皇權旁落,在天下已被三國瓜分完畢的情況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作用已蕩然無存,以曹家父子為首的貴族結成聯盟,只有篡奪才能形成穩固的利益分配格局。所以,曹氏代漢與其說是篡奪,不如說是革故鼎新,是符合發展需要的必然結果。


篡位、續統、割據——《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不同的稱帝策略

許田打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令他在戰略上取得了主動,也給他稱帝帶來了阻礙。在挾持漢獻帝的第四年,曹操就有了篡位的想法,他想試探下大臣們的態度。一次,曹操和漢獻帝前往許田打獵。獻帝屢射不中,曹操一箭射中獵物。群臣們以為是皇帝射中的,紛紛擁過來祝賀,曹操故意遮擋在獻帝之前接受祝賀。大臣們對曹操的這一舉動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恭敬,關羽甚至“提刀拍馬便出”,準備殺了曹操。見到手下這一反應,曹操明白人心仍然向漢,於是就打消了篡位的念頭,後來孫權上書請他稱帝,他也只是一笑了之。


篡位、續統、割據——《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不同的稱帝策略

袁術稱帝

與此相反,袁術在得到傳國玉璽後急於稱帝,立即招來了諸侯圍攻,很快就被曹操和呂布打敗,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


篡位、續統、割據——《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不同的稱帝策略

曹操殺掉輔佐曹植的楊修

可見篡位的風險極高,得在軍事、人事、制度上為政權的建立作充分保障。比如通過征戰穩固外在環境(統一北方),培植親信穩固內在環境(清除皇帝親信),建立一套政治制度保證政權穩定性(設立九品中正制等用人制度)。曹操身前二十多年的征戰和經營,為曹丕篡位清除了所有障礙。曹操去世的當年,曹丕就廢掉獻帝,建立魏朝,用篡位的方式實現了政權的更迭。

二、蜀漢:續統


篡位、續統、割據——《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不同的稱帝策略

劉備正位續大統

曹丕篡位後的第二年,劉備也登基為帝,建立了蜀漢政權。

“皇叔”身份給劉備的稱帝帶來了天然的合法性,漢朝滅亡後,劉備以繼承人的身份即位,《三國演義》第八十回回目稱其為“正位續大統”。但當時漢獻帝並沒有離世,還存在一定的道義難題:先皇還活著,任何人即位都有謀逆的嫌疑。


篡位、續統、割據——《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不同的稱帝策略

劉備諸葛亮合演即位大戲

《三國演義》中,劉備得到的消息是“漢帝已遇害”,巧妙地解決掉了上述道義難題,劉備得以漢家正統的名義即位稱帝。《三國演義》對這一情節的描寫極富戲劇性,人物也充滿了表演性。劉備性格的塑造,用現代的眼光來打量,顯得虛偽卑劣。但一個人的虛偽卑劣,卻維護了一幫人的利益、成就了一個國家的事業,那麼這樣的行為也有其正義性和合理性。

正因為劉備打著“漢室宗親”和“興復漢室”的旗號,在曹丕篡漢之前,劉備不可能稱帝。曹丕篡漢之後,必須得馬上稱帝,搶注漢皇這個正統商標。這是劉備作為一個戰略大家的大手筆之作,為蜀漢奠定了牢固的立國之基。

三、孫吳:割據


篡位、續統、割據——《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不同的稱帝策略

孫權在曹丕篡漢後九年登基

孫權的“原力”是地主身份,因此,他建國的過程具備地方豪強抱團取暖、割據一方的特點。


篡位、續統、割據——《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不同的稱帝策略

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孫權手下的地主如張昭、魯肅、周瑜、呂蒙、陸遜等人,分為“聯曹派”(張昭)、“聯劉派”(魯肅)和“鷹派”(周瑜、呂蒙、陸遜)三派,孫權利用這三派靈活決策,不斷在魏蜀相爭之中獲利:赤壁之戰,張昭主張降曹,魯肅主張聯劉,孫權選擇聯劉,打敗曹操;關羽北伐襄樊之際,孫權聽取了呂蒙、陸遜建議,奪荊州,殺關羽;立馬又依照張昭的策略,送關羽首級給曹操,與曹魏言和;其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孫權乘著曹魏分兵抗蜀,又派兵攻打曹魏合肥等地。孫權在三派間斡旋,在兩國間搖擺,奪下荊州,穩固北方防線,大大擴充了本國實力。

所以當魏國和蜀漢相繼稱帝之時,孫權並沒急著稱帝。他先是向曹丕稱臣,沒過多久又接受了諸葛亮吳蜀聯盟的建議,聯手抗魏。等到蜀國敵視孫吳的勢力消亡(劉備),曹魏疲於應付諸葛亮、姜維的不斷北伐,他能安穩地率領一幫地主們割據江南之時,在曹丕篡位後隱忍九年,登基稱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