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丨“大一統”與“城邦制”的底層邏輯

我們國家自漢代開始,歷代君王都把大一統作為非常重要的政治目標,所以便有了《三國演義》中的名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麼為什麼類似華夏文明、古埃及文明能形成大一統的國家,而古希臘文明卻形成了以城邦製為主的國家呢?

歷史丨“大一統”與“城邦制”的底層邏輯

秦國

規模化與自給自足的衝突


歷史丨“大一統”與“城邦制”的底層邏輯

雅典衛城

我們國家的農耕文明發展非常早,在這個基礎上,帝國所依賴的人口就能牢牢和土地聯繫在一起,儘量減少人口流動,因此古代的朝代大部分時候都是重農抑商的。而帝國的興盛和人口基數息息相關,土地因為兼併不能滿足自給自足時候,就得變革,所以中國的土地和賦稅政策在兩千多年裡發生過很多次調整,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找到在規模化發展與自給自足之間的平衡。

而城邦制國家則因為受限於國土面積的原因,並不能夠完全自給自足,此時便有了兩種解決方案:第一,征伐,擴大國土面積,沒有的資源想辦法搶回來;第二,交換,想辦法互通有無。這兩者也是相互轉換的,沒有互通有無,就無法發展壯大,更不可能對外征伐。而一旦統一了,又會因為之前就已經交換習慣了,大帝國又和交換產生了衝突,最後又分裂為城邦制。

發展邏輯


歷史丨“大一統”與“城邦制”的底層邏輯

農耕文明因為自給自足的原因,協作能力並不強,這和城邦制的商業交換邏輯就不一樣,在共同邁進工業化的進程中,城邦制的優勢比較明顯,更容易實現工業化。

但是在農耕文明也邁進工業化之後,原本的大一統制度在配給資源的優勢就能體現出來,在同等條件下,就會出現後發先至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