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董元奔‖歷史、民族和疆域

董元奔‖歷史、民族和疆域

1820年清朝疆域

譚其驤教授是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更是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他的《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曆代疆域》一書以詳實的資料和嚴謹的態度把中國曆代疆域闡述得清清楚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地理著作。這部書只是單純的研究中國古代疆域,但是作者在書的《序言》中主張以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疆域做為研究歷史上中國問題的疆域範圍,也就是說,研究歷史上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變化現象,就是研究歷史上生活在鴉片戰爭前中國政府實際控制的這塊疆域裡的發展變化現象。這個看法顯然是形而上學的。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版圖很大,包括今天的中國加上巴爾喀什湖和帕爾米高原以東,蒙古高原和外興安嶺以南(包括庫頁島)地區,這個疆域是清朝統治時期的相對最大疆域。

以清朝興盛時期的疆域作為研究中國歷史的區域範圍,能夠非常直觀的揭示當代中國疆域縮小的原因,有利於國人不忘帝國主義列強宰割中國的悲慘近代史,意義很大,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我們研究中國歷史問題,指的是五千年甚至包括更久遠時期的中國歷史,並不只是指中國近代史。在歷史變遷中,中國的疆域是不斷變化著的,有時候比鴉片戰爭前夕大,更多的時候小,還有很多時候在邊疆地區存在著大塊領土“溢出”或“縮進”的複雜現象。

疆域的變化倒還是次要的,我們研究歷史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中國各民族的人的歷史。從人的歷史這個起點出發,有時候疆域的變化就顯得不容易把握。

匈奴作為中國的古代民族,其在秦漢時期的活動區域,南到長城,北面是超過蒙古高原的,後來他們又進一步被漢武帝驅逐到更北的西伯利亞大漠,超出了後來鴉片戰爭時期的清朝範圍;東漢時期,匈奴分裂後,一部分向西遷徙,到達中亞、南俄羅斯平原乃至東歐;此後匈奴人更是在歐洲腹地建立起堪比西漢時期的新的匈奴帝國,這個匈奴帝國先後對西羅馬、東羅馬帝國發動戰爭,最後於公元468年亡國。我們如果把中國歷史研究侷限於不變的鴉片戰爭前的疆域範圍,就只能研究匈奴民族史中期以前的問題,而無法研究匈奴族後來再度興盛和衰落的問題。我們始終是把匈奴作為中國古代民族對待的,既然如此,我們當然需要研究它的全部興衰過程。

此外,中國古代曾長期曾統治朝鮮半島北部或北部加中部、越南大部、緬甸北部;明朝的奴兒干都司所管轄的範圍主要是今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北邊的邊界遠遠超出外興安嶺。類似的例子很多。這都是鴉片戰爭前的清朝疆域所不能涵蓋的,但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定時期的歷史卻不能忽略掉上述的那些地區。雖然那些地區中有的並沒有多少史料,但這正是歷史研究的空白,值得深入研究。

說回到人的問題,疆域之所以是變化著的,那是因為人的活動在變化,除了人對大自然的改造有放棄、轉移、擴大等變化現象,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更推動了人與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持續不斷的鬥爭甚至戰爭,這帶來了中國歷史上割據與統一的分分合合的變化,而分分合合常常使中國當時的實際疆域中有一些處在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疆域之外。因此,我認為,研究中國歷史問題,不應拘泥於某個時期的疆域,而應以研究民族活動為主,以流變的疆域跟蹤研究民族活動,也就是說,民族活動是軀體,疆域是衣服,要使疆域適應軀體的胖瘦變化,而不是反過來。


【作者簡介】董元奔,1971年生於江蘇宿遷,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輔導工作者。學業主攻古典文學,兼涉泛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