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翎大觀】中國“名酒”成“民酒”:出不去的汾酒


都說“無酒不成席”,親友們聚在一起,沒有酒可就不太熱鬧了。

說到酒不由想到被稱為"中國四大名酒"的茅臺、汾酒,瀘州老窖、西鳳酒,是白酒四大香型的代表。然而,這幾年我們卻不難發現,如今的茅臺已經成為了世界名酒,汾酒卻只是山西的名酒,很難走出去,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汾酒退居二線了呢?

【泓翎大觀】中國“名酒”成“民酒”:出不去的汾酒


01 汾酒:我才是真的“國酒”


1949年9月21日,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開幕,會期十天,10月1日,在廣安門廣場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在政協會議的開幕日和閉幕日,以及開國大典日,國家都舉行了隆重的國宴,三次宴會上採用的白酒是山西的汾酒,不是貴州遵義的茅臺。


遵義那時還在國民黨手裡,1950年月才解放,還不可能向解放區供酒。所以,在汾酒方面看來,汾酒是真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國宴用酒,堪稱"共和國第一國宴用酒"。


【泓翎大觀】中國“名酒”成“民酒”:出不去的汾酒


所以最初的時候,我們國宴是選用汾酒的,後來被換成了茅臺。


茅臺酒之所以能取代汾酒,成為獨一無二的國宴酒,並不是因為汾酒的品質不如茅臺,而是由於開國總理周恩來的力薦。


02 “名酒”還是“民酒”?


1988年7月,國務院決定放開名煙名酒價格,同時提高部分菸酒價格。這意味著,名酒的“計劃調撥時代”成為歷史,名酒也將告別“價格差不多”時代。


五糧液在1994年前漲價三次,把握住了搶佔行業制高點的時機,也提升了品牌形象。


汾酒也漲價了,不過,又主動給降了下來。汾酒當時的決策是,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名酒”。這對老百姓來說,自然是好事,但是對於企業而言,就成了決策上的失誤。


【泓翎大觀】中國“名酒”成“民酒”:出不去的汾酒


汾酒將“白酒一哥”的位子拱手讓給了五糧液,也失去了搶佔高端白酒市場的先機。往後的熱鬧,大多屬於茅臺與五糧液。


汾酒的轉折也是在這一年。


1998年2月,山西省文水縣農民王青華,用34噸甲醇加水後,勾兌成57.5噸散裝白酒,為了牟利出售給個體戶。這批散裝白酒的甲醇含量嚴重超標,流入山西朔州後,造成27人喪生,222人中毒入院治療,其中多人失明。


這則震驚全國的“毒酒事件”後,全國對山西白酒一片恐慌,“勸君莫飲山西酒”的聲音不由四起。山西汾酒也受此波及,銷售大幅降低,省外市場迅速流失。正是這個時期,開發酒模式讓汾酒度過了難關,迅速在白酒市場裡站穩腳跟。但同時也讓良莠不齊的汾酒流入市場,造成汾酒貼牌亂象。


一些無良商家將三無散裝酒灌裝冒充汾酒,貼上“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品”字樣,再進行售賣。市場調查發現,對外零售價高達600元的“開發酒”,批發價才30元一瓶,假酒的毛利率高達95%。而想要獲取“開發酒”的授權,只需交300萬即可。

汾酒自此開始走下坡路,與一線茅臺的距離越來越遠。


03 別再複製汾酒的失敗


汾酒之所以叫做“名酒”,是因為在山西無人不知。但名酒之所以被叫做名酒,是因為有名,名揚四海的那種有名,而不是單單侷限於某一區域。


【泓翎大觀】中國“名酒”成“民酒”:出不去的汾酒


汾酒如今的困境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在於市場定位的不準確,汾酒在確立之初,就明確了自己"民酒"的地位,要做讓老百姓喝得上的口糧酒,誰知道到後來卻發展成為不入流、低端的代名詞,活生生將自己的王者段位降到青銅。茅臺卻很聰明,“國酒茅臺,玉液之冠”的宣傳語,一下子跟中國所有的白酒拉開了距離。二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及時和不完善,“98汾酒事件”和“貼牌氾濫”的背景,讓汾酒一夜之間倒退幾十年的發展。而面對當時市場的假貨橫竄,汾酒集團沒能採取正確有效的維權打假方式,同時也暴露了汾酒對品牌的根源性保護缺失。


因此,泓翎科技認為,對企業來說,就市場而言,做好品質、做好品牌營銷很重要,但更要圍繞“品牌”做好根源性的知產保護與頂層設計規劃,才能更好的根據市場的發展去進行自己品牌的調整,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在消費受眾中的價值認知。當然,面對惡性競爭及不正當競爭時,企業也要學會維護自身知識產權權利,保護自身利益不受侵害!


【泓翎大觀】中國“名酒”成“民酒”:出不去的汾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