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翎大观】中国“名酒”成“民酒”:出不去的汾酒


都说“无酒不成席”,亲友们聚在一起,没有酒可就不太热闹了。

说到酒不由想到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酒"的茅台、汾酒,泸州老窖、西凤酒,是白酒四大香型的代表。然而,这几年我们却不难发现,如今的茅台已经成为了世界名酒,汾酒却只是山西的名酒,很难走出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汾酒退居二线了呢?

【泓翎大观】中国“名酒”成“民酒”:出不去的汾酒


01 汾酒:我才是真的“国酒”


1949年9月21日,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开幕,会期十天,10月1日,在广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在政协会议的开幕日和闭幕日,以及开国大典日,国家都举行了隆重的国宴,三次宴会上采用的白酒是山西的汾酒,不是贵州遵义的茅台。


遵义那时还在国民党手里,1950年月才解放,还不可能向解放区供酒。所以,在汾酒方面看来,汾酒是真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国宴用酒,堪称"共和国第一国宴用酒"。


【泓翎大观】中国“名酒”成“民酒”:出不去的汾酒


所以最初的时候,我们国宴是选用汾酒的,后来被换成了茅台。


茅台酒之所以能取代汾酒,成为独一无二的国宴酒,并不是因为汾酒的品质不如茅台,而是由于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力荐。


02 “名酒”还是“民酒”?


1988年7月,国务院决定放开名烟名酒价格,同时提高部分烟酒价格。这意味着,名酒的“计划调拨时代”成为历史,名酒也将告别“价格差不多”时代。


五粮液在1994年前涨价三次,把握住了抢占行业制高点的时机,也提升了品牌形象。


汾酒也涨价了,不过,又主动给降了下来。汾酒当时的决策是,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名酒”。这对老百姓来说,自然是好事,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就成了决策上的失误。


【泓翎大观】中国“名酒”成“民酒”:出不去的汾酒


汾酒将“白酒一哥”的位子拱手让给了五粮液,也失去了抢占高端白酒市场的先机。往后的热闹,大多属于茅台与五粮液。


汾酒的转折也是在这一年。


1998年2月,山西省文水县农民王青华,用34吨甲醇加水后,勾兑成57.5吨散装白酒,为了牟利出售给个体户。这批散装白酒的甲醇含量严重超标,流入山西朔州后,造成27人丧生,222人中毒入院治疗,其中多人失明。


这则震惊全国的“毒酒事件”后,全国对山西白酒一片恐慌,“劝君莫饮山西酒”的声音不由四起。山西汾酒也受此波及,销售大幅降低,省外市场迅速流失。正是这个时期,开发酒模式让汾酒度过了难关,迅速在白酒市场里站稳脚跟。但同时也让良莠不齐的汾酒流入市场,造成汾酒贴牌乱象。


一些无良商家将三无散装酒灌装冒充汾酒,贴上“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字样,再进行售卖。市场调查发现,对外零售价高达600元的“开发酒”,批发价才30元一瓶,假酒的毛利率高达95%。而想要获取“开发酒”的授权,只需交300万即可。

汾酒自此开始走下坡路,与一线茅台的距离越来越远。


03 别再复制汾酒的失败


汾酒之所以叫做“名酒”,是因为在山西无人不知。但名酒之所以被叫做名酒,是因为有名,名扬四海的那种有名,而不是单单局限于某一区域。


【泓翎大观】中国“名酒”成“民酒”:出不去的汾酒


汾酒如今的困境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于市场定位的不准确,汾酒在确立之初,就明确了自己"民酒"的地位,要做让老百姓喝得上的口粮酒,谁知道到后来却发展成为不入流、低端的代名词,活生生将自己的王者段位降到青铜。茅台却很聪明,“国酒茅台,玉液之冠”的宣传语,一下子跟中国所有的白酒拉开了距离。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及时和不完善,“98汾酒事件”和“贴牌泛滥”的背景,让汾酒一夜之间倒退几十年的发展。而面对当时市场的假货横窜,汾酒集团没能采取正确有效的维权打假方式,同时也暴露了汾酒对品牌的根源性保护缺失。


因此,泓翎科技认为,对企业来说,就市场而言,做好品质、做好品牌营销很重要,但更要围绕“品牌”做好根源性的知产保护与顶层设计规划,才能更好的根据市场的发展去进行自己品牌的调整,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在消费受众中的价值认知。当然,面对恶性竞争及不正当竞争时,企业也要学会维护自身知识产权权利,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


【泓翎大观】中国“名酒”成“民酒”:出不去的汾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