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一部謀略學的活教材


《三國演義》是一部謀略學的活教材

《三國演義》不僅是一部歷史演義體的長篇小說,而且是一部以文學形象作全景展現的謀略學活教材,在謀略理論上頗多發軔和創新。

謀略學是活力對抗的思維規律,研究的是正確的策略、方略的生成過程。古代最原始的“謀”就是占卜,可以說是廟算神謀。那個時候人們對客觀規律,也就是必然性的認識甚少,所以只能對未知世界的偶然現象、偶然因素、偶然聯繫、表象聯繫、或然機遇等等,進行觀察分析猜測,占卜實際上是關於偶然性的謀略方法,也是人謀的發軔。《易經》可以看做是這種謀略方法的總結,是最原始的謀略思維教材。

從對偶然性的謀略到依據必然性(客觀規律)的科學性謀略,古代最早涉及的當然是兵書。我國最有名要算《孫子兵法》,但是這些兵書裡講的主要還是“略”,真正涉及“謀”的很少。《孫子兵法》裡有“計篇”,強調“廟算”的重要性,但是沒有具體講怎麼“算”法,也就是沒有觸及謀略的思維規律,大量的篇幅是講“略”。

《三國演義》是一部謀略學的活教材


只有在《三國演義》的描寫中,才首先提到謀略的思維規律和謀略生成過程。

比如曹操多次講袁紹“見事遲”、“多謀寡斷”,這裡的“見事”也就是“敏銳地收集和處理信息”、“捕捉戰機”的問題,這裡的“斷”就是“當機決斷”的膽魄和能力的問題,還有書中多處強調將帥指揮作戰要善“變”,也就是隨機應變,這些都是謀略思維的基本規律和重要環節。

《三國演義》裡幾乎把謀略生成的思維過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處理,態勢分析,因素評估、心理較量、時機把握、實施決斷、機變修正等等都涉及到了。所以說,《三國演義》是把“計謀”提高到了謀略學的層次。

《三國演義》的謀略不僅涉及軍事,還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地緣等等。

《三國演義》是一部謀略學的活教材


諸葛亮的《隆中對》以及魯肅的發展戰略,就是對當時全國範圍政治軍事力量、社會經濟情況和發展態勢的綜合謀劃。而在其軍事和戰爭謀劃中,也是把政治社會地緣自然等都列為相關因素來加以綜合考慮的,其中還特別重視“謀人”,也就是對領導者、謀士決策集團和將帥的個人胸懷、氣質作風以及人心士氣進行分析。所以說《三國演義》是一部全方位目標的謀略學活教材。

《三國演義》在謀略思維上,還首先開啟了三維和多維思維。

《三國演義》是一部謀略學的活教材


《三國演義》以前的兵書也好,縱橫術也好(縱橫實際上是把多邊關係簡化為雙邊關係來處理),權術也好,在思維上都是二維的,也就是隻侷限於敵對兩方的博弈。而三國謀略則開啟了三維、多維和多邊關係、多極態勢的謀略思維,這可是謀略思維的一個飛躍。多維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是現代謀略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三國謀略可以說是一個發軔。

《三國演義》裡描寫了眾多職業謀士,他們大多不直接從政掛帥,而是專門出謀劃策的謀略家,比如荀彧、荀攸、許攸、郭嘉、劉燁、賈詡等三十多名,大都是見諸《三國志》的真實歷史人物。他們是中國歷史上首先出現的職業謀士或者說謀略家(不同於古代的兵家、縱橫家、和儒、法遊說客),其中有些人的才能相當傑出,他們的智慧和方略對謀略學的貢獻是巨大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