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經典中醫

醫分三等,即良醫、大醫、聖醫。“良醫”重技,屬於知識論,追求的是"真";"大醫"重德,屬於道德論,追求的是"善";"聖醫"重道,屬於本體論,追求的是"美"。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必須重建天人合一的知識系統,全面提升醫者的職業素養、道德修為,同時提升醫生的審美素養,把醫學昇華為一種樂生的行為。

經典中醫自洽體系所指引的,就是由醫入道的醫聖之路。

相信古人不欺,經典不虛,是學好中醫的前提,也是最省力氣、最直接的登堂入室之法。

經典中醫自洽體系

論經典中醫


經典有兩者讀法,一種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態度,蘭室焚香,帶著敬畏、感恩的心去讀;另一種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態度,帶著懷疑、批判的態度去讀。後一種,不叫讀經典,應當叫“蔑視古經,傾議前哲”。

“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

從古至今,成大醫者皆熟讀經典之人。讀經典,不一定能成大醫,但可以成為“明醫”;不讀經典,一定成不了大醫,不成為“絕氣危生”的下工,就算幸運的了。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下士聞道,大笑之”。古人不欺,經典不虛,要學好中醫,學習經典是登堂入室唯一之法。

學中醫有三難,一是難以相信古人的智慧;二是難以理解超出醫學常識的療效;三是難以找到那條正確的登堂入室之路。

如果能突破這三難,中醫就非常簡單。

自然界太極圖

論經典中醫


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總結出“一陰一陽之為道”,是生命的最高指導原則,落實在人體,“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盟”。由於“天不變,道亦不變”,所以又接著提醒,“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

古人在當時的條件下,每一個字都要花氣力傳下來,怎麼還非要以近乎詛咒的語言來警告不要改變中醫的理論呢?答案就是,古人知道,他們傳下來的,是中醫的終極理論。

理解古人的大智慧,對現代人來說,還真是一難。

“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漸變古制,以矜新創。”中醫門派林立,入得廟門,卻見不到真佛。“蔑視古經,傾議前哲,攻擊同異,辯說是非。”一個更比一個牛,互相罵得狗血噴頭,不知道誰對誰錯。“門戶既分,歧途錯出,紛紜擾亂,以至於今,而古法蕩然矣。”

中醫元素

學中醫不難,但是要找到正路,比中大獎還難。

“醫學盛於上古,而衰於後世。自黃岐立法,定經脈,和藥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二。於是有和、緩、扁鵲、文摯、陽慶、倉公之徒相繼而起,各傳其術,以博施當世,而方藥至張仲景而立極。”

論經典中醫


那條學習中醫的正路,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對於經典,“天下遵守,莫之或二”,遵守四大經典而已。就這麼一個簡單的結論,怎麼讓莘莘學子畢業後尋求十幾年或者幾十年才得到呢?有的人甚至一輩子也沒摸到中醫的皮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