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典中医

医分三等,即良医、大医、圣医。“良医”重技,属于知识论,追求的是"真";"大医"重德,属于道德论,追求的是"善";"圣医"重道,属于本体论,追求的是"美"。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重建天人合一的知识系统,全面提升医者的职业素养、道德修为,同时提升医生的审美素养,把医学升华为一种乐生的行为。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所指引的,就是由医入道的医圣之路。

相信古人不欺,经典不虚,是学好中医的前提,也是最省力气、最直接的登堂入室之法。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

论经典中医


经典有两者读法,一种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态度,兰室焚香,带着敬畏、感恩的心去读;另一种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带着怀疑、批判的态度去读。后一种,不叫读经典,应当叫“蔑视古经,倾议前哲”。

“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从古至今,成大医者皆熟读经典之人。读经典,不一定能成大医,但可以成为“明医”;不读经典,一定成不了大医,不成为“绝气危生”的下工,就算幸运的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下士闻道,大笑之”。古人不欺,经典不虚,要学好中医,学习经典是登堂入室唯一之法。

学中医有三难,一是难以相信古人的智慧;二是难以理解超出医学常识的疗效;三是难以找到那条正确的登堂入室之路。

如果能突破这三难,中医就非常简单。

自然界太极图

论经典中医


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总结出“一阴一阳之为道”,是生命的最高指导原则,落实在人体,“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由于“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又接着提醒,“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古人在当时的条件下,每一个字都要花气力传下来,怎么还非要以近乎诅咒的语言来警告不要改变中医的理论呢?答案就是,古人知道,他们传下来的,是中医的终极理论。

理解古人的大智慧,对现代人来说,还真是一难。

“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渐变古制,以矜新创。”中医门派林立,入得庙门,却见不到真佛。“蔑视古经,倾议前哲,攻击同异,辩说是非。”一个更比一个牛,互相骂得狗血喷头,不知道谁对谁错。“门户既分,歧途错出,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

中医元素

学中医不难,但是要找到正路,比中大奖还难。

“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自黄岐立法,定经脉,和药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二。于是有和、缓、扁鹊、文挚、阳庆、仓公之徒相继而起,各传其术,以博施当世,而方药至张仲景而立极。”

论经典中医


那条学习中医的正路,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对于经典,“天下遵守,莫之或二”,遵守四大经典而已。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结论,怎么让莘莘学子毕业后寻求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得到呢?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没摸到中医的皮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