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心理學效應背後的故事

常見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故事


一、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就是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者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的效應。

那些心理學效應背後的故事


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學心理專家梅奧為首的研究小組進駐西屋(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霍桑工廠是美國西部電氣公司的一家分廠。他們的初衷是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他們選定了繼電器車間的六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在七個階段的試驗中,支持人不斷改變照明、工資、休息時間、午餐、環境等因素,希望能發現這些因素和生產率的關係——這是傳統管理理論所堅持的觀點。但是很遺憾,不管外在因素怎麼改變,試驗組的生產來效率一直未上升。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這個廠請來包括心理學家在內的各種專家,在約兩年的時間內找工人談話兩萬餘人次,耐心聽取工人對管理的意見和抱怨,讓他們盡情地宣洩出來。結果,霍桑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奇妙的現象就被稱作“霍桑效應”。

歷時九年的實驗和研究,學者們終於意識到了人不僅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觀上的激勵,從而誕生了管理行為理論。就霍桑試驗本身來看,當這六個女工被抽出來成為一組的時候,她們就意識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體,是試驗的對象,是這些專家一直關心的對象,這種受注意的感覺使得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關注的。


二、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安慰劑效應於1955年由畢闕博士提出。

那些心理學效應背後的故事

由於發現了這個效應,政府管制機關規定新藥必須通過臨床的安慰劑對照測試,方能獲得認可。測試結果不單要證明患者對藥物有反應,而且測試結果要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群組作比較,證明該藥物比安慰劑更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2項或其中1項:1、該藥物比安慰劑能影響更多病人;2、病人對該藥物比安慰劑有更強反應)。由於醫生對有關療程實用性的觀感會影響其表現,亦可影響病人對療程的觀感。因此,此藥物測試必須以雙方式進行:醫生及病人都不會知道該藥物是否安慰劑。

擁有好與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等人格特點的人服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安慰劑效應,且安慰劑效應在病人中易出現。也正由於病人有此心理特點,才使江湖醫生和巫醫術士得以有活動市場,施展其術。


三、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亦稱“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主試在實驗中可能以某種方式有意無意地影響被試,使他們的反應符合實驗者的期望。

那些心理學效應背後的故事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實驗者認為,教師應收到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讚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如此循環往復,以致這些學生的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