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一帶有一個著名的小吃,名字叫“土得漏兒”。

50後、60後一定都記得“土得漏兒”。其實,“土得漏兒”是一種乾糧。

明清、民國時期,冀南一帶的人們要出遠門經商,為了節約旅行成本,臨走時,都要帶上一袋子“土得漏兒”,因為它又幹又脆,久放不壞,便於長期保存和食用,所以深得商幫人的喜愛。

我小時候經常吃奶奶炒制的“土得漏兒”,特別是到武安上高中後,由於食堂裡份飯吃不飽,所以,奶奶每週總為我炒一小書包“土得漏兒”,回到學校,當零食吃。有時一個人吃不完,就和同學們一起享用。但那時的“土得漏兒”用的料一半是小麥面,一半是玉米麵,佐料放的是糖精。

武安人炒制“土得漏兒”,首先要準備黃土。我家的黃土多取自現在洺湖的北岸。那時候洺湖北岸是幾丈高的黃土懸崖,土質又黃又細。有次週末回家,奶奶還讓我捎了一袋黃土回家。黃土取來後,要把黃土認真地磨細,再用細籮篩一篩,去掉雜質和粗的顆粒,然後把黃土放在鐵鍋裡反覆翻炒,直到黃土滾燙,這樣做可以滅掉土壤中的細菌。

“土得漏兒”用的面必須像蒸饅頭那樣,先將面發好。發麵時,用溫開水將酵母化開,也可以打上雞蛋和放上白糖,揉成麵糰,等面發成一倍大時,將麵糰揉搓成小圓柱形狀或者小長方塊,醒面10鐘左右,就可以炒制了。

炒“土得漏兒”是個技術活,火候要適中,最好用文火,往黃土鍋裡放“土得漏兒”的時候,要輕拿輕放,炒制時鐵鏟要緊貼鍋底,反覆翻炒,這樣“土得漏兒”不易變形。炒熟後,用筷子夾住,把附在“土得漏兒”土磕回鍋裡去,。涼幹後,就可以食用了。

“土得漏兒”,香甜可口,又酥又脆,至今我都難以忘懷!

有一次去超市,看貨架上有賣“土得漏兒”,買了一袋嚐鮮,覺得已經沒有小時候的味兒,也許是現在好吃的小食品太多了,口味吃高啦!

源神鉦迴響

冀南一帶有一個著名的小吃,名字叫“土得漏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