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孩子為啥拒絕跟父母溝通?破除孩子的“隱表達”是關鍵

玲子是我們這一群發小中最先結婚的,我們都忙著上學的時候她忙著談戀愛,等我們忙著談戀愛的時候她孩子都滿地跑了,現在我們的孩子剛上幼兒園她的兒子已經上初中了。她經常優哉遊哉地看我們跟熊孩子鬥智鬥勇還幸災樂禍,這半年來卻跟經常跟我們訴苦,兒子在他們面前沉默寡言的,她都不知道兒子一天到晚心裡在想什麼。小時候嘰嘰喳喳很能說,芝麻小事都要講給爸媽聽。現在越長大話越少了,除了日常交流,話都不多說,更不用說心裡話了,問多了還要被嫌煩。玲子說要不是兒子已經人高馬大了,真想像小時候那樣直接揍一頓。

這話我信,玲子對兒子的管教之嚴是我們有目共睹的。她要強,脾氣爆,在兒子小的時候,她手邊就經常備著一根小棍子,兒子挑食不吃青菜,打;兒子不想學畫畫了,逼著學;兒子不練字週末溜出去會朋友了,回來就是一頓打。

現在兒子大了,她不打了,但是兒子不願意跟她交流了。怎麼辦?

心理學:孩子為啥拒絕跟父母溝通?破除孩子的“隱表達”是關鍵

孩子究竟為什麼拒絕跟父母溝通呢?

《正面管教》中說:父母不願意傾聽、理解孩子最終可能會喪失傾聽的機會,到最後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和父母說了。

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或許只是:他真正的感受從未被父母看見。

玲子其實忽視了很多兒子的感受,她兒子生性好動,卻被她逼著畫畫練字;她兒子喜歡交友,卻被她耽誤學習為由禁止參加朋友聚會;她兒子喜歡聽歌,卻被她認為是不良嗜好,會耽誤學習,堅決禁止。現在兒子什麼都聽從她的,業餘時間都在家,不是練字畫畫就是寫作業,卻除了日常溝通,什麼心裡話也不跟她說了。

心理學:孩子為啥拒絕跟父母溝通?破除孩子的“隱表達”是關鍵

孩子這種不願說心裡話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隱表達”。

什麼是“隱表達”?孩子心中備受困擾、脆弱的事情以及那些無法言喻的小秘密就是“隱表達”。

孩子為什麼會有隱表達呢?

回想一下你的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漸漸變沉默的呢?他上次他開心地帶同學回家是什麼時候呢?好像是一個月前,他帶了一個瘦小的同學來,那個同學很靦腆,跟你打過招呼就跟兒子一起呆在房間裡,他們的笑聲不時從房間裡傳到客廳甚至廚房。吃飯時,那個同學有點挑食,吃得很少。同學走後,你問了一下那個同學的情況,得知那個同學比較孤僻愛好文學,志向是作家。你當時對他同學的志向嗤之以鼻:就他那個瘦弱樣,見人這麼拘謹,惜字如金的,還作家呢,是做夢吧!從那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帶過同學來家裡了,也從來沒有說起過那個同學了。

孩子帶同學回家,當然希望自己所欣賞的朋友能得到父母的肯定,而你。只看到他朋友的缺點,還要嘲笑他的夢想。或許你的孩子正要跟你說他的夢想,看到你這樣嘲諷他的朋友,他擔心自己的夢想也會得到你的嘲諷,所以這個話題就到此為止了。

這就是孩子不願意溝通,有隱表達的原因,他在你這裡沒有得到理解和支持,他在你面前沒有安全感。

心理學:孩子為啥拒絕跟父母溝通?破除孩子的“隱表達”是關鍵

那該怎樣破除孩子的“隱表達”呢?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

1、適當放手、給孩子適當的自由成長空間

《等著我》節目裡,有一期是24歲的主人公小海為了追求自由,斷絕了與父母的親情,只留下一封信。

他在信中控訴父親的控制和操縱,“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是兒子控訴父親的專橫,身為教師的父親監視他的一舉一動,肆意干涉他交友,有時候甚至逼他吃兩倍的飯,不吃就捱打。這樣的控制不勝枚舉,為了逃離控制,他連夜逃走。即使23年過去了,他依然無法原諒父母。我無法想象他父母對他造成的傷害,以致23年裡寧願以孤兒的狀態生存,也堅決不回頭。

這是個極端的例子,很少有父母會對孩子嚴厲控制到如此地步。但是依然警醒我們,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意願,我們應看到孩子的需求,適當地給孩子自由空間讓他自由成長。

心理學:孩子為啥拒絕跟父母溝通?破除孩子的“隱表達”是關鍵

2、允許孩子犯錯

電影《完美陌生人》裡,爸爸聽說女兒要去男朋友家過夜,雖然認識女兒的男朋友,但爸爸還是很擔心。但是爸爸並沒有盲目阻止女兒的行為,女兒的行為當然有一定的危險性,這很可能是一個錯誤,會是一個日後想起來會懊悔的夜晚;但這也可能成為女兒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時刻,可能會收穫讓女兒銘記一生的甜蜜。擔憂不已的爸爸最終還是允許女兒去試錯。

害怕孩子犯錯的父母可能會堅決阻止孩子做出如此危險的嘗試,但是,不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孩子自己怎麼會知道什麼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呢?

電影裡的爸爸給了女兒一個試錯的機會,女兒也跟他敞開心扉,主動對爸爸打破“隱表達”,坦白地告訴他要去男朋友家過夜並徵求他的意見。所以,生活中我們應適當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允許孩子犯錯,給孩子以信任,孩子也會主動對你打破“隱表達”。

心理學:孩子為啥拒絕跟父母溝通?破除孩子的“隱表達”是關鍵

3、放下自我意識,尊重理解孩子

放下自我意識的父母更懂得親近孩子、瞭解孩子,才能傾聽到孩子的意見和想法。

放下自我意識,平等對待孩子才會贏得孩子的親近與信任。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不也討厭父母用居高臨下的姿態來面對我們嗎?如果知道了一些父母的“糗事”,我們會覺得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會犯錯,看起來更平易近人更可愛,也更願意去親近和信任他們。所以太要強的父母,似乎不討孩子喜歡;而適當懂得撒嬌示弱的父母,反而更容易讓孩子親近。

武志紅說:渴望被看見,是人類極為本質的需求,而只有高質量的深度關係,才能滿足這一需求。

放下強烈的自我意識,才能更好地跟孩子溝通,讓孩子相信自己是被理解的,和孩子產生情感聯結。有時候,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理解。

為何家會傷人》中說:很多時候,我們向別人傾訴,哭訴甚至倒苦水時,其實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並不是去尋求那個人的幫助。如果那個人只是傾聽,並表達出對我們的理解,這就夠了。

所以孩子當在交友上遇到了挫折的時候,他並不需要多少你的高見,他需要的只是你知道他心裡有點受傷,你理解他很看重這份友誼和為何看重這份友誼就行了,你可以只是靜默地陪伴著他坐在樹蔭下,一起靜看天上雲捲雲舒。等他站起來時,他可能已經被治癒了。

心理學:孩子為啥拒絕跟父母溝通?破除孩子的“隱表達”是關鍵

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適當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甚至給孩子試錯的機會,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做錯了,你依然是愛他的,接受人和事的不完美。放下我們的自我意識,從心理上蹲下來跟孩子對話,理解尊重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愛。當孩子真正需要的時候,就會主動找你打破“隱表達”,跟你分享他的喜怒哀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