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疫情期間,剝奪了我吃肉的權利


這是搜狐文化第51期書單


是誰?在疫情期間,剝奪了我吃肉的權利 |“世界無肉日“書單

今天3月20日,是世界無肉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從古至今,吃肉這件事總是充滿爭議。吃肉也是人類200萬年來烙刻在基因裡的天性,有壓力的時候,讓你振作的是油脂的梅拉德反應;失戀的時候,讓你想念的是炸雞桶;孤獨的時候,唯有撕咬豐腴鮮香多汁大塊的牛排才能促進多巴胺的快樂分泌——肉,一直與人類最深層的情感相聯繫,肉香是靈魂散發出的香氣。這是一份釋放天性的治癒書單,就讓我們用肉來拯救你被壓抑的靈魂。

是誰?在疫情期間,剝奪了我吃肉的權利 |“世界無肉日“書單

[加拿大]瓦茨拉夫·斯米爾《我們應該吃肉嗎?》 王潔譯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7年8月

當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食肉有時也是誰富有爭議的話題。本書的核心是應對西方飲食的“大規模食肉”引發的後果,著眼於肉類生產的低效和其對土地、水、大氣及健康的巨大影響。不過,這本書也並不是一張支持或反對食肉的意識形態性的宣傳單,作者期待的願景是“理性食肉”,從而降低食肉對環保和健康的影響,動物會受到更人道的待遇,而其他種類的蛋白源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是誰?在疫情期間,剝奪了我吃肉的權利 |“世界無肉日“書單

李舒 主編 《我要吃肉》 楚塵文化·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4月

吃肉是人的天性,古往今來,各種人都在用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毫無忌憚地吃肉。本書從全世界精選25個肉食勝地,深挖出42種肉類美食,全方位為你呈現一座趣味橫生的“酒池肉林”——沒有一隻雞能活著離開的德州,沒有一直鴨能活著游出的南京,沒有一隻鵝能活著走出的廣東……作者備制了一席“肉”的盛宴,通過靈與肉、雞鵝、豬、羊、牛、內臟六道“大菜”,奉上一部肉的百科全書。

是誰?在疫情期間,剝奪了我吃肉的權利 |“世界無肉日“書單

朱贏椿 主編 《肥肉》 浦睿文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年3月

幾代人的胃,可能比世間檔案更懂中國。本書由“世界最美的書”獲獎者朱贏椿編輯設計,沈昌文、鍾叔河、蘇童、麥家、葉兆言、蔣方舟等100餘位作者共同講述關於“肥肉”的故事。一碗肥肉,“吃”透世相——肥肉的故事裡有美好,有無奈,有辛酸,有大笑,還有不為人知的感動;有物質匱乏年代的人們的味覺記憶,也有現代年輕人關於肥肉的五味雜感;濃縮時代記憶,直擊社會痛點,說盡世態冷暖。

是誰?在疫情期間,剝奪了我吃肉的權利 |“世界無肉日“書單

林江 主編 《食帖:肉!肉!肉!》 食帖·中信出版集團 2015年6月

人類“食肉”的歷史逾200萬年,對於肉類的需求與生俱來。早期人類發現吃肉是最快獲取能量的方式,逐漸開始群體性地狩獵,並激發了智力的提升,伴隨歷史發展,人們吃肉不再單純為了能量攝取,滿足口腹之慾成為最主要的目的。本書介紹全球範圍內的主要肉類品種、營養成分、風味特點和恰當的烹飪方式,並探討世界不同地域的食肉風俗、牲畜的有機飼養方式以及如何健康吃肉等話題。

是誰?在疫情期間,剝奪了我吃肉的權利 |“世界無肉日“書單

[法]亞瑟·勒凱恩 著/ [法]讓·格洛松 繪 《肉料理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周勁松譯 中信出版集團·雅信 2019年7月

松阪牛、伊比利亞黑豬、聖米歇爾山灘羊、勒芒雞、肉鴿、肥肝、雜碎……世上最好吃的豬牛羊肉和家禽野味,都有傳奇故事和料理之道。作者遍訪肉食行業的權威機構和達人,將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的科學成果與相傳五代的肉販家族、明星農場主、肉類熟成專家、米其林餐廳老闆的不傳秘技融會貫通,並用420幅手繪圖構成一場食葷者的盛宴——讓你的每一口肉,都吃得明明白白。

是誰?在疫情期間,剝奪了我吃肉的權利 |“世界無肉日“書單

[日]坂木司 《肉小說集》 山吹譯 天聞角川·新星出版社 2019年9月

本書是日本作家坂木司撰寫的美食短篇小說集,分別以豬蹄、豬排、五花肉、豬肩肉、豬裡脊和火腿肉這六個豬的部位為主題。故事用無厘頭荒誕喜劇的外殼包裹生活常態,每個部位都是人生,每場人生都別有風味。長大成人的滋味是否就像生火腿一般?可憐的自己就像咬不動肉的牙齒,又該如何迎難而上?肉食承載了世間百味,在無肉不歡的人生裡,哪一樣食物才是你生活的出口?

文末附幾則關於肉的故事,以解諸位饞意,內容整理自朱贏椿主編《肥肉》,由出版社授權發佈。

肥肉(鍾叔河 出版家)

肥肉好像只屬於豬。人們也吃肥牛、肥羊、肥雞,吃時卻不見有豬這樣厚這樣油的肥肉。這種肥肉如今已很少人吃,但在當時卻是求之不得的美食,每月還能憑券去某處食堂買一份“特供菜”。我去買時,總想要買肥的,越肥越好。

有迴風聞特供“扎肉”,此本長沙名菜,系將“肥搭精”的大塊肋條肉用席草紮緊,醬煮極爛而成。這次因為肋條肉不夠,遂以淨肥肉充之。老先生們擇肥而噬的心情迫切,來者極多,都按規定先坐好位子,連食堂旁邊放舊桌椅的雜屋也坐滿了。黃興的兒子黃一歐時已七十多歲,進了雜屋卻沒坐上椅子,只好坐在屋角的醬油罈子上。誰知罈子的口並未蓋妥,及至肥肉到手後,黃老先生起身,叨陪末座的我才發現,他的白襯衫背後一截已被醬油浸溼,顏色跟真正的醬煮扎肉差不多了。

幸運得很,我買得的也是一塊淨肥肉。肥肉不易著色,煮成了半透明的淺黃,很像煙燻臘肉的厚肥膘,更是誘人,加上油香撲鼻,害得我直吞口水。一路小跑著回家,老母已將三人的“計劃飯”蒸好,熟肉本無須再下鍋,匆匆分切成片,每月一次的家庭會餐立即開始了。母親細聲細氣講了幾句:“真沒見過這樣的扎肉,無皮無骨,也不見一點精的。”父親卻滿心歡喜:“肥搭精哪有這淨肥肉香,精肉還會嵌牙齒哩,沒有骨頭更好,可食部分不是還多了一點嗎?”

這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塊肥肉,真香。

肉與玉 (陸建芳 考古專家)

玉和肉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範疇,前者是傳統文化中心靈的高層次寄託,而後者則是普羅大眾感官的享受。

但2001年秋天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展廳,我突然發現兩者其實並不矛盾,偶爾也可合二為一。2001年9月20日,當我走進嚮往已久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廳時,那塊著名的肉形石撲面而來。真想不到自然界的造化如此精彩,這塊石頭儼然就是一塊江南的“萬三蹄”,紅潤鮮豔,使人食慾大開,口水氾濫。

是誰?在疫情期間,剝奪了我吃肉的權利 |“世界無肉日“書單

清乾隆 肉形石,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作為如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三寶之一,肉形石原出於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康熙時期供入內府,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高品位的皇帝喜愛。原物取自一塊黃玉,色澤紋理全屬天然,經藝人加工後,與真肉十分相仿。乾隆好古,喜歡讓造辦處模仿古玉,所以又用仿古玉時一種叫“琥珀燙”的手法,加以染色,使之更具魅力。如今凡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者,均希望能一睹其真面目。

吃肉的日子(蔣方舟 作家)

所有目睹我成長的親人都說,我最愛吃的菜是粉蒸肉。

每年過節,全部的親戚都會到我的一個伯伯家裡聚餐。伯伯善於做肉,一桌的食物裡一般只有幾道的素菜—是專供憶苦思甜的,其他全是各種他們小時候垂涎而不得的大魚大肉。每當吃到中場,主廚的伯伯就端出一鍋用豆腐乳的汁兒蒸的梅紅粉白的粉蒸肉,放到我面前,並且向全桌人宣佈這是我最愛吃的菜。

我被鼓勵著多吃肥肉,為了顯示自己的識相懂事,我索性夾掉所有的瘦肉,只吃大塊大塊白花花的大肥肉。眾親戚看到我完成了他們的童年夢想,總是發出一片驚歎和唏噓的誇獎聲,在嘖嘖聲中,我愈發頭腦發熱得意忘形,最後停嘴一般都是被我爸媽驚恐地強制把肉端走—親戚們紛紛表示不滿:“讓她吃,讓她吃。”我也犟頭犟腦地跟著起鬨:“讓我吃,讓我吃。”酒桌上別人都炫耀著自己的酒量,我炫耀著自己吃過量膽固醇的能力。

其實,面對那一大搪瓷鍋的粉蒸肥肉,吃到第六七塊的時候,我自己也有發膩噁心的感覺。吃肥肉的表演帶來的虛榮心滿足感,遠遠大過味蕾上的致命吸引。

而我吃過的真正好吃的肥肉,是在紹興吃的梅菜扣肉。

肥肉和梅乾菜夾在小饅頭裡,一口下肚,身上每一根脈絡就覺得瞬間得到溫柔撫摸,我一個人可以吃一大盤,覺得食物頂到咽喉了,站起來跳跳腳再接著吃。我在紹興的一個星期每頓一定要有這道菜,每次吃都有醍醐灌頂的幸福感,吃了二十幾頓竟然沒有生膩,臨走時還對這道菜戀戀不捨。

是誰?在疫情期間,剝奪了我吃肉的權利 |“世界無肉日“書單

俞潔《一碗肥肉》

吃肥肉對我來說,已經是“知逝者之不可追”了。我減肥之後,總是在開飯前向全桌宣佈“不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為了防止飯桌上被人勸肉。

我忽然對這種每一口咀嚼都換算成糖分、脂肪、膽固醇、碳水化合物以及卡路里的日子覺得沮喪。大口吃肉的日子,它已經淪為年少輕狂的童年回憶了嗎?我已經淪為只能羨慕嫉妒地慫恿飯桌上的孩子大口吃肥肉的中年親戚們了嗎

減肥滿一個月的日子,我為了慶祝,去了一家眉州餐館,我沒看菜單直接點了東坡肉。蓋子緩緩打開,我卻覺得它沒有我記憶中的肥肉那麼震撼。肥肉最大的美感,就在於它剛剛上桌時候顫顫巍巍的美姿美態,我色迷迷地欣賞了一會兒它畏葸嬌羞的顫抖,然後兩三大口把它吃掉。

在經過了很多很多的歲月之後,我終於久違地再次吃得像個少年。我一邊吃一邊半發洩半自我勸慰惡狠狠地想:“吃是罪,但不吃是原罪。”

(編 / 俎燚楠,審 / 任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