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湘資二水之間,丘陵綿延,地勢起伏,雨水偏少,土質疏鬆不藏水,自古被稱為衡邵乾旱走廊。這與詩篇中江南土肥、物產豐美似乎不相稱。原產拉美的紅薯自明朝傳入後,在這裡找到了最好的歸宿,地裡刨食的人們緊緊抓住了這根救命稻草,始終不肯鬆開。“澇窪種地瓜,十種九茬瞎”“山嶺薄地栽紅薯,紅薯最喜高地沙”。偏旱的土質、強烈的日照、夏季的暴雨、過水即走的地勢是紅薯最好的生存環境,是這方山水給予他最高的禮遇。搗碎成泥、沉澱成粉、加工成線後,紅薯實現了鳳凰涅槃,原本為雜糧的紅薯成為餐桌上的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從藤到薯,從薯變粉,看似沒有多大聯繫的物品,卻品味了一輪四季的變遷,見證了人們一年汗水,享受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全過程。

細雨紛飛,蓑衣斗笠,江南煙雨中,貓著腰的人們一天將紅薯藤插滿大小山崗

雨生百穀,春雨貴如油。乾旱一冬的土地,在等待一場雨水的降臨。人們早早的將乾渴的土地翻耕一遍,除去雜草,修葺水溝,紅薯種在冬天也已早早埋進育苗地,只等著一場雨水。

楊花柳絮隨風舞,雨生百穀夏將至,梨花開謝杏花殘。此時,霜雪不再,寒潮收場,正是萬物生長的最佳時節。終於,一場飄飄灑灑的雨從天而至,從山頂淋到山腳,將乾渴的土壤浸潤得軟潤飽滿,冒著氣泡。就在這一天,等待多時的人瞬間忙碌起來。天未亮,穿上衣服,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喊醒大小孩子,交代做飯事宜,便消失在煙雨中。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孩子們將飯菜擺上桌子,散發出陣陣香氣,坐在門檻上一動不動的注視著朦朧陰雨中的影子。不多時,一大擔紅薯苗伴隨嘎吱嘎吱聲和滿腳的泥進入了院子。來不及擦擦腳上的黃泥,匆匆爬扒下幾口飯,便拿起一旁的剪刀、稻草開始忙活起來,一刀下去,二十公分,絲毫不差,切口處泛著白綠色的汁液。伴隨剪刀咔咔聲,一小捆一小捆的紅薯種苗堆滿了糞箕。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留下孩子們打掃一片狼藉的戰場,大人們跳著糞箕向或遠或近的大小山頭出發。紅薯藤生命力極為旺盛,沾土即活。小捆小捆的紅薯種苗散佈地裡各處,一手拿一塊竹籤翹起一處土壤,一手迅速將種苗插入土壤空隙,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大小山頭分佈著彎腰的人,久久不見站起來休憩。大家都明白,只有伴著春雨的種苗才能散發根系,快速長大。一天之間,大小山頭的黃土上灑滿了一點一點的綠色。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在土壤的水分和上空的陽光催發下,紅薯快速成長。同時生命力如野草一般的紅薯藤給人們帶來一個麻煩。一根紅薯藤在各個節點上長出眾多根系,放任其成長,勢必影響主根系,大大降低紅薯產量。這時需要翻藤,將主根系之外的根系從土壤裡拔出來,讓其翻個身,躺在其他紅薯藤的上面,不讓他粘地,只負責光合作用,為主根系源源不斷的提供養分。同時給主根系澆上適量的肥料,便只等收穫。

人聲鼎沸,遍地火光,漫天繁星下,紅薯澱粉經沸水翻騰後浴火重生

寒露早,立冬遲,霜降收薯正當時。趕在霜降前,割完紅薯藤,一“羊角”鋤頭挖下去,再用手一拔,三五個大小不一的紅薯在半空中沉甸甸的搖晃。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製作紅薯粉是一個提取裡面澱粉,然後將澱粉加工成粉絲的過程。這不僅要選個頭大的紅薯,而且還要選一個夜晚霜降、白天豔陽的天氣。不降霜,粉絲滑溜,掛不穩,會從竹竿上滑下來;也只有白霜打在滑溜溜的粉線上,迅速凝固醬汁,再經過太陽滋烤,才是地道和唯美的粉線。看著日頭,鄉親們會推算出一個霜降的豔陽天,舉辦一場秋收後的盛宴。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將紅薯洗乾淨,去掉紅薯上沾附的泥土,是第一步。挑選一個個個頭大、飽滿、澱粉含量高的紅薯倒進一個大桶裡,用“十字架”形狀的木質工作使勁的在桶裡揉搓、倒騰,換兩到三次水,遍身傷痕的紅薯散發出一道道白光。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將洗乾淨的紅薯打磨成汁,這是第二步。挑著一大早洗乾淨的紅薯,咯吱咯吱的走上兩三里路,到村裡的加工點,將紅薯一個個放進機器上的斗篷,經過碾壓,漿糊狀的紅薯泥便流了出來,分裝在大大小小的桶子裡。看著被碾碎的紅薯,心中有種“粉身碎骨俱不怕,要留濃香在人間”的感嘆。

從醬汁中過濾出澱粉,這是第三步。在房前擺放一個特大號的木桶,木桶上方搭建一個兩米左右高的支架,紗布做的網篩用繩子掛在支架上,旁邊大小不一的桶子裝滿清泉,這是過濾前的準備。過濾出澱粉的過程,有點像淘金,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將紅薯醬汁挖進網篩中,一個人澆灌清水,一個人晃動網篩子,黃白色的汁水不斷從網篩流進大木桶。網兜裡留下的紅薯渣,擰乾去水後,晾曬在坪裡,是餵豬的上好飼料。所有紅薯醬汁過濾完後,便是等待澱粉沉澱的過程。澱粉比水重,沉澱一個晚上後,紅薯澱粉便沉澱凝固到了水底,百斤紅薯大約能成沉澱出近20斤澱粉。第二天,將泛黃的水倒掉,水底一層牛奶白的澱粉在陽光裡褶褶生輝,帶給人們無比的充實和無限的遐想。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以上步驟大多一家一戶獨自完成,最後一個出粉的步驟,則是院子裡大人小孩豐收的慶賀。傍晚時分,在院子裡最大的坪,搭建好一口大灶,大灶上放置一口特大號的鐵鍋,鐵鍋旁邊堆滿了各家各戶拿出的柴火,不遠處是一排排竹竿搭成的晾曬架。天完全黑下來了,開始點火燒水,一個小時後,呼呼的旺火將大鍋裡面的水開燒得咕咕著響。掌勺大師傅扔掉手裡的菸頭,迅速將加水拌勻的紅薯澱粉揉成團,放在佈滿小孔的大勺上,拳頭不斷在澱粉團上敲打,一錘接著一錘。澱粉受到擠壓,從大勺小孔中不緊不慢的鑽出去,形成一道道雨線,滋溜滋溜滑進沸水裡,沉在鍋底晃動,不一會兒浮上來;加幾勺冷水,粉線又沉下去,不一會兒又飄上來。如此三次,掌大筷的精幹女人,用一米長的大筷子捲起粉線瞬間撈進旁邊裝滿冷水的桶裡,迅速降溫,用手拽出來,晾曬在竹竿上。於此,一根百十米長的紅薯粉線便做成了。由澱粉的純白變成半透明的純青,晾曬時透著陽光。嘴饞的孩子們最少不了這份熱鬧,在鐵鍋不遠不近處站立,脖子扯得老長,隨著粉線不停的晃動。幾鍋粉線出爐後,掌勺大師傅便會隨便抓起一團澱粉,隨意拋進沸騰的鐵鍋,等浮起來後,用勺子一挖拋向一群孩子,引發一陣哄搶、、、、、、不加任何作料的澱粉糰子被孩子們吃得滿口流油。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素食點綴油星,大肉配上粉線,尋常餐桌上,或濃或淡的清香讓人回味無窮、揮之不去

或許走不出薯半年糧的陰影,由粗糧紅薯加工成的粉絲,雖去粗存精,但還是被大家當作上不了班檯面的雜糧。婚喪嫁娶的宴席,是雞鴨魚肉的舞臺,紅薯粉線不經意間被人遺忘,總是被留下來一家團聚時“獨享”。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紅薯粉線做法繁多,可炒、可煮,可蒸可燉。在火鍋流行以前,最常見的做法是煮,像煮麵條一樣去煮。在煮前,將紅薯粉線倒進熱水中浸泡兩小時。燒火、刷鍋、放油、加水,水沸騰了將粉線放入,大火燒煮5分鐘,青色的粉線漸漸變成灰白,漂浮在水面,加點肉末、鹽,再放把小蔥,頓時香味四溢。不知哪一年,火鍋進入尋常百姓家,由大肉、蔬菜、紅薯粉線構成火鍋便成為家庭私房菜的必備,也成為吃慣油膩後,滿足味蕾、清淡腸胃、節制體重的必須。

邵陽紅薯粉線,美味嵌入味蕾,記憶纏綿今生

曬乾後的紅薯粉線耐儲藏,不變質,動輒可儲存一年,在乾燥處保存三五年仍顯新鮮。當村子裡越來越多的人走向城市,粉線總佔據著揹包的一大塊角落,讓鄉愁搭乘火車流向各大城市。當越來越多的私家車搭載著當年搶吃澱粉團的孩子回家時,粉線是每餐的佳餚,入口香融的粉線在嘴邊一溜,便進入肚裡,酣暢淋漓,大呼過癮,百吃不膩。臨走,大捆大捆的粉線塞滿車後箱,讓家的味道常留遊子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