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新基建”中智能物流和智能供應鏈建設已是當務之急


賈康:“新基建”中智能物流和智能供應鏈建設已是當務之急

中新經緯客戶端3月13日電 題:《賈康:“新基建”中智能物流和智能供應鏈建設已是當務之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近日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如從經濟理論視角解讀,這種“新基建”的功能作用,是從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建設切入,形成新技術革命時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發展形勢下由相關硬件、軟件合成的有效供給能力,支持諸多的創新機制與科技成果應用的結合,為新制造、新服務、新消費打開廣闊的空間,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發力於科技端的“新基建”,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特定背景下,對於穩增長、穩就業、優結構、挖潛力的現實意義,也十分明顯。

在新基礎設施建設中,物流和供應鏈在智能化軌道上向智能物流、智能供應鏈情境的升級發展,及其在現代化前景中將形成的不凡作為,十分值得重視和期待。各界在近些年的經濟發展實踐中,對於物流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已形成了深刻印象。中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作為經濟總量已居全球第二位的經濟體,不論在國內,還是面對外部世界,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物流行業與企業,其聯通供需、支持發展與發揮經濟社會繁榮的基礎設施作用,正日益彰顯。千年之交後,結合新技術革命大潮,以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成果對接移動互聯、萬物互聯和人工智能時代的數字化物流平臺公司,在中國經濟全局的亮點紛呈中,表現為引人注目的異峰突起,而且是以民營企業作為領軍者的行業陣容,展現在全世界面前,為舉世所矚目。在中國現代化必定要追求的“追趕-趕超”發展過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和期待,中國正在成長中的物流業,能夠作出更加值得稱道的業績。

但與世界先進水平對比,我們必須正視,迄今中國總體而言,物流水平還有明顯的差距,業界中還存在種種不足。從當前中國物流成本佔GDP的比重為14.6%來看,高於全球平均水平11.7%近3個百分點,折為物流成本相對差距,高出了近25%;如與世界頭號強國美國7.2%比重的水平相比,則高出7.4個百分點,折為物流成本的相對差距是高了一倍以上。

結合中國實體經濟升級發展必然要把握的從“世界工廠”式“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智能製造”)升級的導向,和消費者“用戶體驗”升級也必然對接的“智能服務”大趨勢看,不論是在疫情、自然災害等造成的“特殊時期”,還是消除了疫情衝擊的“常規階段”,向智能製造和智能服務的升級發展,都必須有智能供應鏈作為保證。因此可知,響應黨中央號召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追求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結合國家人工智能戰略規劃,積極發展智能物流和智能供應鏈,已是中國客觀需要的當務之急和必然要把握好的現代化戰略重大選擇之一。

我們注意到,中國一些衝在創新發展前沿的企業,已在這個戰略方向上有所準備,並排兵佈陣作出更為積極的努力。郵政、京東、順豐等物流企業在疫情發生後,業務資金不存在停擺問題,反而更為積極進取。

以京東為例,在自營物流模式下著力打造的“數字化供應鏈”,正在體現新技術引領、大平臺架構、力求以數字化與智能化形成高速應變能力和大網絡特點,在此次疫情中表現出十分值得肯定的較高效率:在春節假期及居民隔離的雙重條件下,仍然能堅持正常服務,僅1月20日至2月28日期間,就累計向全國消費者供應了2.2億件、超29萬噸的米麵糧油、肉蛋菜奶等生活用品,在保障疫情期間的民生供應的同時也減少了線下聚集購物的風險。更推出“應急資源信息發佈平臺”,接入68個省市級政府和國家級協會官網,服務全國各界1.5萬個以上的客戶,提供的物資總量已超過6.6億件(包括應急藥品超4億盒,應急口罩1.5億個,向湖北疫情中心區域承運的應急物資約54萬件,超1.5萬噸)。京東開放的供應鏈助推滯銷農產品上行,企業業務打造的SaaS採購平臺為大量企業復工復產提供無接觸快捷物資供應,全渠道的供應鏈模式讓大量零售實體實現閉店不打烊、成功拓展了線上業務。這些案例都足以說明開放的智能供應鏈基礎設施除了服務自身業務發展、提升用戶體驗外,也可以成為大量行業中其他企業逆勢生存成長、展開數字化轉型的有力支柱。

在中央精神指引下的“新基建”發展中,我們希望中國大地上湧現出更多類似京東、順豐等企業,銳意創新,共同向智能物流和智能供應鏈升級推展,以世界先進水平為標的,更加激流勇進、奮發有為地追求卓越。

賈 康 介 紹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和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中國財政學會顧問,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一帶一路PPP項目開發委員會委員,中關村公共資源競爭性配置促進中心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市、上海市等多地人民政府諮詢委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曾受多位中央領導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被媒體稱之為“中南海問策”)。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專著、《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根據《中國社會科學評估》公佈的2006~2015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6268種學術期刊700餘萬篇文獻的大數據統計分析,賈康先生的發文量(398篇),總被引頻次(4231次)和總下載頻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綜合指數3429,遙居第一,是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