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新基建”中智能物流和智能供应链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贾康:“新基建”中智能物流和智能供应链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13日电 题:《贾康:“新基建”中智能物流和智能供应链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近日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如从经济理论视角解读,这种“新基建”的功能作用,是从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建设切入,形成新技术革命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形势下由相关硬件、软件合成的有效供给能力,支持诸多的创新机制与科技成果应用的结合,为新制造、新服务、新消费打开广阔的空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基建”,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特定背景下,对于稳增长、稳就业、优结构、挖潜力的现实意义,也十分明显。

在新基础设施建设中,物流和供应链在智能化轨道上向智能物流、智能供应链情境的升级发展,及其在现代化前景中将形成的不凡作为,十分值得重视和期待。各界在近些年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对于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已形成了深刻印象。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作为经济总量已居全球第二位的经济体,不论在国内,还是面对外部世界,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物流行业与企业,其联通供需、支持发展与发挥经济社会繁荣的基础设施作用,正日益彰显。千年之交后,结合新技术革命大潮,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成果对接移动互联、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物流平台公司,在中国经济全局的亮点纷呈中,表现为引人注目的异峰突起,而且是以民营企业作为领军者的行业阵容,展现在全世界面前,为举世所瞩目。在中国现代化必定要追求的“追赶-赶超”发展过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中国正在成长中的物流业,能够作出更加值得称道的业绩。

但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比,我们必须正视,迄今中国总体而言,物流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业界中还存在种种不足。从当前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4.6%来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1.7%近3个百分点,折为物流成本相对差距,高出了近25%;如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7.2%比重的水平相比,则高出7.4个百分点,折为物流成本的相对差距是高了一倍以上。

结合中国实体经济升级发展必然要把握的从“世界工厂”式“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智能制造”)升级的导向,和消费者“用户体验”升级也必然对接的“智能服务”大趋势看,不论是在疫情、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特殊时期”,还是消除了疫情冲击的“常规阶段”,向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升级发展,都必须有智能供应链作为保证。因此可知,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结合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规划,积极发展智能物流和智能供应链,已是中国客观需要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要把握好的现代化战略重大选择之一。

我们注意到,中国一些冲在创新发展前沿的企业,已在这个战略方向上有所准备,并排兵布阵作出更为积极的努力。邮政、京东、顺丰等物流企业在疫情发生后,业务资金不存在停摆问题,反而更为积极进取。

以京东为例,在自营物流模式下着力打造的“数字化供应链”,正在体现新技术引领、大平台架构、力求以数字化与智能化形成高速应变能力和大网络特点,在此次疫情中表现出十分值得肯定的较高效率:在春节假期及居民隔离的双重条件下,仍然能坚持正常服务,仅1月20日至2月28日期间,就累计向全国消费者供应了2.2亿件、超29万吨的米面粮油、肉蛋菜奶等生活用品,在保障疫情期间的民生供应的同时也减少了线下聚集购物的风险。更推出“应急资源信息发布平台”,接入68个省市级政府和国家级协会官网,服务全国各界1.5万个以上的客户,提供的物资总量已超过6.6亿件(包括应急药品超4亿盒,应急口罩1.5亿个,向湖北疫情中心区域承运的应急物资约54万件,超1.5万吨)。京东开放的供应链助推滞销农产品上行,企业业务打造的SaaS采购平台为大量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无接触快捷物资供应,全渠道的供应链模式让大量零售实体实现闭店不打烊、成功拓展了线上业务。这些案例都足以说明开放的智能供应链基础设施除了服务自身业务发展、提升用户体验外,也可以成为大量行业中其他企业逆势生存成长、展开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支柱。

在中央精神指引下的“新基建”发展中,我们希望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更多类似京东、顺丰等企业,锐意创新,共同向智能物流和智能供应链升级推展,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的,更加激流勇进、奋发有为地追求卓越。

贾 康 介 绍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一带一路PPP项目开发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公共资源竞争性配置促进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市、上海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曾受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