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包容性发展中需要新的一轮思想解放

贾康:包容性发展中需要新的一轮思想解放

(本文系贾康先生在“海南中改院二次开放”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大政方针,攻坚克难,以开放促进转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如果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六十条的精神实质,可以浓缩出一个概念,即强调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或者简称现代国家治理,而与此相关的前沿概念就是包容性发展。这个治理不同于管理,治理是强调政府和非政府多元主体更多地充分互动、平面展开的把管理和自管理、调控和自调控、组织和自组织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调动一切潜力与活力、解放生产力,这就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带出来的包容性发展,这种包容性发展需要新一轮的解放思想解放。

再次强调思想解放,就需要正视已经形成的利益固化藩篱而求其破解。只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的“帕累托改进”空间已经用完,业已十分坚固的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局限性,相当广泛地表现在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与发展事项上,正日益凸显其惰性和阻碍作用,但是,“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要难”,因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改革开放以来的动力机制,初始就是“明确物质利益原则”而抓住发展硬道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而奋斗”,但正如邓小平晚年所说,当发展起来之后,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比如,如何针对收入差距扩大情况下部门、地方、小团体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固化,升级改造相关体制机制、优化再分配,已成为十分得罪人、十分棘手但非解决不可的难题。新一轮思想解放,势必要求在继续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反思并直言不讳指出利益格局从原来的“平均主义”向新阶段的“过度分化”的演化及其相关的新的不公正性弊端,借鉴收入再分配调节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与政策运用的国际经验,并密切结合中国实际,设计实施攻坚克难的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行基本社保的全社会统筹、“大部制”与“扁平化”和落实省以下分税制、以及从官员开始实行财产申报制度配合反腐倡廉等改革方案。对方方面面刻意回避的“得罪人”的难题要捅破其窗户纸,就是新的思想解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鼓起捅破这层窗户纸的勇气,却正是要求改革者牺牲自身利益而出以公心的—-同时中国社会必须进一步强调给改革者“有所作为”空间的极端重要性。

再次强调思想解放,更需要正视已出现的极端化思维和观点交锋中的暴戾氛围来加以矫治。信息时代的“自媒体”功能加上网上“碎片化”特征的爆炸式传播效应,正面说是使当下观点的多元化表达十分便利,反面说是使非黑即白的极端化思维最易吸引眼球和形成“羊群效应”,形成思想和舆论宣传中的挑战性问题。于是在改革“步履维艰,综合疲劳”的深水区,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中,一方面仍应在某些“贴标签”式问题上继续把握邓小平称作“一大发明”的务实明智的“少争论,不争论”来引领舆论倾向,另一方面又需在无法回避争论、亦有必要深化认识的思想领域,培育和倡导理性讨论的国民素质,充分尊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发展规律。思想讨论中“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发言的权利”,应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治理锁定“包容性发展”、国民“走向共和”的思维根基,也应构成思想解放在新阶段上文化宣传管理部门(官方)与受众(社会公众)的底线共识。习惯于官本位、行政化框架的舆论管理而行不讲道理的硬性压制,逆党心、失民心,有百害而无一利。新的思想解放,应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中共优良传统和宪法、党章、改革开放基本路线中用好用足观点交流、理性讨论的坚实政治基础和巨大思想空间,鼓励创新发展,容忍试错失误,抑制恶俗弱智,开阔国民心态,从混沌中走出澄明激越、凝聚正气、催人奋进的中国“软实力”提升之路。

再次强调思想解放,一定要正视中国官场和社会仍然流行的一些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思维定势而力求摒弃。明哲保身、因循守旧、偏狭嫉妒、固步自封、热衷于拉关系搞小圈子、讲排场重形式忽视内涵……凡此种种,都是改革创新的大敌,尤其是诸如此类的陋习积弊,一旦与公共权力结合,更是祸害连连,误事误人,伤国殃民,亟应排除。新的思想解放,正需针对性地引出官民思维特性的良化发展和社会风气的现代化改造,并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弘扬光大,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来支持改革、振兴中华!


贾 康 介 绍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等多家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2016年出版《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供给侧改革十讲》、《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