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等专家在宁共议“聚焦富民”下的财税改革创新方向

贾康等专家在宁共议“聚焦富民”下的财税改革创新方向

3月31日上午,由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现代财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财税改革创新和“聚焦富民”研讨会,在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召开。十数位国内资深专家出席会议,共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聚焦富民”背景下的财政税收政策。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任院长、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认为,聚焦富民,需以创新发展带动协调、绿色、开放发展,最终落实到共享发展。这个发展理念内含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提出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延伸。当前,“一部人先富起来”的过程已经有明显体现,但对“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的追求,必须处理好“先富共富”的系统工程,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这就需要以财政功能的发挥聚焦富民,掌握好优化初次分配、合理实施再分配的思路与要领。初次分配要首先注重“把激励搞对”,以公平竞争和效率导向鼓励创新创业,保护产权,促进就业,维护起点、规则和过程的公平,而在初次分配后面的再分配应特别重视怎样扶助弱者,抑制两极分化,使得社会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经再分配使结果适当均平化。若再分配之后的结果仍存在较大不平衡,可能会威胁社会和谐稳定。财政的再分配需运用专项支出、转移支付、直接税、贴息和基金等政策工具,适当抽肥补瘦,支持社会保障,而这些又必须以改革中的供给侧制度创新为龙头,攻坚克难。今年两会提出个税改革、房地产税改革等财政税收改革议题,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应落实于有效供给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表示,在今年两会上,减税是热点议题。从个人来看,税收一分钱不收是最好的。但实际上做不到。税收政策的核心问题是,为了维持有效的财政支出,在既定税收盘子上,如何分配税收来源的问题。从过去的实践看,包括三种方式:第一种,按照人头计算,每人缴纳相同的税负,不论个人收入和消费能力。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不合适。第二种,按照消费支出分配,例如消费税、增值税等。这种税收操作简单,但大量研究已经表明,这种征收方式的税收负担是累退机制,穷人缴纳了更高比例的税收。第三种,按照收入和财产状况分配,收入较高或财富水平较高的人缴纳更多税收。这种方式显然更能体现公平性,但是操作很困难。今年两会提出了多个税种的改革建议,其中与消费有关的积累税收都已经正常启动,但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的改革至今没有成型方案。这两类税种的特点是:个税瞄准个人收入能力,房地产税瞄准个人财产水平。我们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间只剩下两年,时间越近,难度更大。如果将富民作为目标,税收的基本要求应尽可能让21万亿财政支出的分摊更偏向公平正义。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认为,当前中国收入不平衡和财富不平衡问题呈现比较复杂的特征。若仅根据住户调查数据,最近几年整体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若同时考虑一些超级富豪的收入资产状况,整体收入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在内部结构上,最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城乡内部的收入差距反而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消费不平等程度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财富差距在最近十年也在不断扩大。这是当前中国收入不平衡和财富不平衡的主要特征。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俞安平总结会议。江苏省提出的“聚焦富民”方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基本目标,并充分考虑江苏省在全国处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特点。当前,国内收入不平等程度依然存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仍存在一些弊端,贫困问题仍然没有被彻底解决。江苏省作为国内较为发达地区,同样存在苏南和苏北的地区差异问题,苏北仍存在一些贫困。在这一背景下,江苏现代财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在2017年立项的重大课题《江苏推动“聚焦富民”方略的财税政策创新研究》,旨在从多方面评估江苏省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江苏省财税政策,推动“聚焦富民”方略有效实施贡献力量。

参加会议的专家还包括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江苏现代财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赵光,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俞安平,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时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资深专家刘小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岳希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庆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云波,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石奇等,议题包括“聚焦富民”背景下的财政改革创新、税收改革创新,中国居民收入和财富不平衡问题,中国居民消费不平衡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不平衡问题,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产业政策方向,农村多维贫困问题,江苏省精准扶贫问题,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低收入群体增收问题等。这些内容的讨论有助于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收入分配、贫困、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相关政策改革创新。


贾 康 介 绍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曾受多位中央领导同志邀请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年领衔出版《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新供给:创新发展,攻坚突破》、《构建现代治理基础:中国财税体制改革40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