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等專家在寧共議「聚焦富民」下的財稅改革創新方向

賈康等專家在寧共議“聚焦富民”下的財稅改革創新方向

3月31日上午,由南京財經大學和江蘇現代財稅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共同主辦的財稅改革創新和“聚焦富民”研討會,在南京財經大學仙林校區召開。十數位國內資深專家出席會議,共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聚焦富民”背景下的財政稅收政策。

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任院長、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認為,聚焦富民,需以創新發展帶動協調、綠色、開放發展,最終落實到共享發展。這個發展理念內含的戰略思想,是鄧小平提出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延伸。當前,“一部人先富起來”的過程已經有明顯體現,但對“共同富裕”這一根本目的的追求,必須處理好“先富共富”的系統工程,在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中,這就需要以財政功能的發揮聚焦富民,掌握好優化初次分配、合理實施再分配的思路與要領。初次分配要首先注重“把激勵搞對”,以公平競爭和效率導向鼓勵創新創業,保護產權,促進就業,維護起點、規則和過程的公平,而在初次分配後面的再分配應特別重視怎樣扶助弱者,抑制兩極分化,使得社會在初次分配基礎上經再分配使結果適當均平化。若再分配之後的結果仍存在較大不平衡,可能會威脅社會和諧穩定。財政的再分配需運用專項支出、轉移支付、直接稅、貼息和基金等政策工具,適當抽肥補瘦,支持社會保障,而這些又必須以改革中的供給側制度創新為龍頭,攻堅克難。今年兩會提出個稅改革、房地產稅改革等財政稅收改革議題,在具體推進過程中,應落實於有效供給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環境下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表示,在今年兩會上,減稅是熱點議題。從個人來看,稅收一分錢不收是最好的。但實際上做不到。稅收政策的核心問題是,為了維持有效的財政支出,在既定稅收盤子上,如何分配稅收來源的問題。從過去的實踐看,包括三種方式:第一種,按照人頭計算,每人繳納相同的稅負,不論個人收入和消費能力。這種方式在實踐中已經被證明不合適。第二種,按照消費支出分配,例如消費稅、增值稅等。這種稅收操作簡單,但大量研究已經表明,這種徵收方式的稅收負擔是累退機制,窮人繳納了更高比例的稅收。第三種,按照收入和財產狀況分配,收入較高或財富水平較高的人繳納更多稅收。這種方式顯然更能體現公平性,但是操作很困難。今年兩會提出了多個稅種的改革建議,其中與消費有關的積累稅收都已經正常啟動,但個人所得稅和房地產稅的改革至今沒有成型方案。這兩類稅種的特點是:個稅瞄準個人收入能力,房地產稅瞄準個人財產水平。我們距離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時間只剩下兩年,時間越近,難度更大。如果將富民作為目標,稅收的基本要求應儘可能讓21萬億財政支出的分攤更偏向公平正義。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認為,當前中國收入不平衡和財富不平衡問題呈現比較複雜的特徵。若僅根據住戶調查數據,最近幾年整體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若同時考慮一些超級富豪的收入資產狀況,整體收入差距存在擴大的趨勢。在內部結構上,最近幾年城鄉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城鄉內部的收入差距反而在不斷擴大。與此同時,消費不平等程度沒有縮小,反而在不斷擴大;財富差距在最近十年也在不斷擴大。這是當前中國收入不平衡和財富不平衡的主要特徵。

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俞安平總結會議。江蘇省提出的“聚焦富民”方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基本目標,並充分考慮江蘇省在全國處於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特點。當前,國內收入不平等程度依然存在,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仍存在一些弊端,貧困問題仍然沒有被徹底解決。江蘇省作為國內較為發達地區,同樣存在蘇南和蘇北的地區差異問題,蘇北仍存在一些貧困。在這一背景下,江蘇現代財稅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在2017年立項的重大課題《江蘇推動“聚焦富民”方略的財稅政策創新研究》,旨在從多方面評估江蘇省財稅政策的實施效果,為進一步完善江蘇省財稅政策,推動“聚焦富民”方略有效實施貢獻力量。

參加會議的專家還包括江蘇省財政廳副廳長、江蘇現代財稅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理事長趙光,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俞安平,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時現,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資深專家劉小玄,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嶽希明,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夏慶傑,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雲波,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石奇等,議題包括“聚焦富民”背景下的財政改革創新、稅收改革創新,中國居民收入和財富不平衡問題,中國居民消費不平衡問題,農村社會保障不平衡問題,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產業政策方向,農村多維貧困問題,江蘇省精準扶貧問題,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以及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如何實現低收入群體增收問題等。這些內容的討論有助於推動江蘇省乃至全國收入分配、貧困、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等相關政策改革創新。


賈 康 介 紹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中國財政學會顧問,中國財政學會PPP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諮詢委員,北京大學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曾受多位中央領導同志邀請座談經濟工作(被媒體稱之為“中南海問策”)。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專著、《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2017年領銜出版《中國住房制度與房地產稅改革》、《新供給:創新發展,攻堅突破》、《構建現代治理基礎:中國財稅體制改革40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