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科左中旗:建在產業鏈上的生態扶貧,實現“綠色”與“富民”雙贏

科左中旗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是全國縣級區域蒙古族人口最多的旗縣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大旗。2011年,科左中旗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當年貧困戶近3.2萬戶、13.5萬人。近年來,科左中旗立足實際,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提出並實施了“抓住產業扶貧”這條主線,圍繞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作為推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之舉,通過實施建設高效節水糧食生產功能區300萬畝、退耕還林100萬畝、退耕還草100萬畝、發展特色種植基地100萬畝、肉牛養殖規模達到100萬頭的“31111”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重大戰略工程,走出了一條具有科左中旗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產業模式,使貧困村由107個減少至24個,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的30.6%下降到1.78%,實現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美麗雙贏。

通遼市科左中旗:建在產業鏈上的生態扶貧,實現“綠色”與“富民”雙贏

大力發展生態林果產業 托起百姓脫貧增收“新希望”

為保障貧困戶脫貧後的可持續增收,科左中旗深入實施天然森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森林撫育等工程,既為廣大貧困群眾從生態保護中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又為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態基礎。特別是通過大力發展生態林果產業,將造林綠化與脫貧攻堅相融合,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多贏。

通遼市科左中旗:建在產業鏈上的生態扶貧,實現“綠色”與“富民”雙贏

傾力打造中國“沙棘之鄉”“海棠之鄉”。科左中旗大力引進龍頭企業,結合全旗無立木林地恢復、退耕還林、殘次林改造,重點規劃實施了以沙棘為主的生態經濟林50萬畝、以錦繡海棠為主的果樹經濟林20萬畝;積極推廣“深秋紅”大果沙棘品種,畝均產值可達3000元以上;建設以沙棘果漿、果粉、果油等為主要產品的沙棘精深加工基地,聘用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按每畝2-3名人工計算,可輻射帶動全旗85%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戶均增收4800元以上。

著力完善林業生態補償機制。科左中旗加大貧困地區項目資金傾斜支持力度,鼓勵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生態經濟林和果樹經濟林,落實國家造林補助資金每畝200-500元,共完成人工造林28萬畝;發展生態經濟林15萬畝、果樹4萬畝、景觀經濟林5萬畝。通過生態補償機制,使貧困群眾吃了上“生態飯”,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雙贏”。

通遼市科左中旗:建在產業鏈上的生態扶貧,實現“綠色”與“富民”雙贏

做強做大國有園林綠化公司。藉助京蒙協作有力契機,與北京順義區順鑫公司合作,創建科左中旗生態扶貧國有園林綠化公司,通過北京林產業消費扶貧訂單銷售一部分,旗內小城鎮建設、“林業工程”建設銷售一部分,市場運作銷售一部分和扶持貧困戶發展林產業扶持一部分的有機結合,使之成為全旗苗木培育基地龍頭企業、銷售平臺,從而推動全旗生態林果產業發展。

建立生態護林員管理機制。科左中旗建立健全森林管護體系,根據國家和自治區生態護林員選聘辦法,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重點管護全旗範圍內國家重點公益林以外的地方公益林、商品林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森林資源,建立森林資源管護“橫道邊、縱到底”的管護網,形成旗鎮村三級上下聯動的立體式管護體系。每名護林員每年1萬元的補助標準,直接帶動431戶貧困人口脫貧,實現了林業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的有機結合,使貧困群眾既守住了綠水青山,又實現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願景。

建設生態扶貧產業園 打造百姓脫貧增收“新模式”

科左中旗積極創新生態產業扶貧方式,對生態廊道、村屯周邊採取“以育代造”板塊綠化模式,通過採取資金扶持、政策引導等措施,帶動貧困農牧民培育苗木、打造苗圃。2019年,科左中旗投入各級資金1890萬元,在全旗18個蘇木鄉鎮場和4個國有林場規劃建設27個生態扶貧產業園暨育苗基地,以果樹(海棠、李子、杏、沙果、桃、櫻桃等)、沙棘、元寶楓、糖槭、金葉榆、樟子松等苗木品種為主,建設面積達到3350畝;扦插生態經濟林、果樹經濟林、景觀經濟林苗木1500萬株,實現了造林綠化苗木全部自給。

通遼市科左中旗:建在產業鏈上的生態扶貧,實現“綠色”與“富民”雙贏

據瞭解,生態扶貧產業園項目保證每年投入的扶貧資金年收益不低於8%,年預期收益160萬元,由旗或鄉鎮制定收益資金分配及使用方案,全部用於貧困嘎查村和貧困戶脫貧。收益資金通過二次分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98個公益性崗位,每戶年增收3000元以上。至少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提供100個就業崗位,受益貧困戶年增收1萬元以上。同時,通過發展壯大林產業,增強貧困戶發展林果產業能力,使貧困戶在林果產業鏈中增收,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打造庭院經濟“三個園” 實現百姓脫貧增收“新動力”

科左中旗堅持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促進貧困群眾節支增收和改變生活習慣、精神面貌的舉措來抓,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440萬元,在所有嘎查村造林綠化全覆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農戶庭院普遍較大的特點,大力引導、支持和鼓勵群眾發展庭院經濟,通過採取“公司+貧困戶”“政府+貧困戶”的模式,推進建檔立卡貧困戶庭院經濟全覆蓋,實現戶均節支增收1500元以上。

全面建設“小果園”,讓多彩庭院“美”起來。科左中旗根據村屯地類性質,堅持“適地適樹”原則,按照戶均5-10棵栽植規模,引導所有農戶庭院規劃一處“小果園”,主要栽植李子、123蘋果、沙果、錦繡海棠等果樹。並利用果樹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發展林菜、林藥、林糧等林下種植業,逐步推動“林+草+蟲+禽+畜”複合型林果產業模式。目前,全旗已經湧現出了協代蘇木哈久嘎查、花胡碩蘇木巴彥溫都爾、門達鎮歐里村等23個村內果樹超過10000株的果園示範村。

通遼市科左中旗:建在產業鏈上的生態扶貧,實現“綠色”與“富民”雙贏

全面建設“小田園”,讓群眾口袋“鼓”起來。科左中旗瞄準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高產、高效、高收入”種植品種,引導農戶除去菜園、果園用地外,其餘全部用於種植雜糧雜豆、小麥、穀子、油葵、花生、土豆、地瓜等市場效益好、需求量大的經濟作物,並鼓勵嘎查村整村推進同種作物,推行“規模適中”、向產業化靠攏、創“左中庭院”之名,打“綠色有機”之牌。目前,全旗田園種植面積在100畝以上的村超過70個,盤活了農家小院的空間資源,真正讓貧困群眾的口袋鼓了起來。

通遼市科左中旗:建在產業鏈上的生態扶貧,實現“綠色”與“富民”雙贏

全面建設“小菜園”,讓農民餐桌“綠”起來。科左中旗引導所有農戶,特別是長期以來沒有種園子習慣的農戶,在庭院內種植茄子、豆角、辣椒、小白菜、西紅柿、大蔥、大蒜等時令蔬菜,減少買菜開銷。並組織廣大群眾把辣椒、豆角、蘿蔔、白菜等秋菜曬成乾菜,實現蔬菜全年自給自足。同時,鼓勵城中村、城邊村有條件的農牧戶,圍繞城鎮“菜籃子”需求,在庭院建設春棚、日光溫室蔬菜,全力打造節支增收之園。

通遼市科左中旗:建在產業鏈上的生態扶貧,實現“綠色”與“富民”雙贏

推進生態扶貧,不但讓達爾罕大地綠了起來,也讓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真正得到了“綠色紅利”。隨著科左中旗生態扶貧政策的進一步鞏固、思路的進一步創新、措施的進一步完善,生態與發展必將實現有機統一,科左中旗各族群眾將在“綠水青山”中攜手奔向小康。

通遼廣播電視臺記者:劉安琪 通訊員:王愛民 唐麗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