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

蒲公英


聯合國的前身是二戰中的反法西斯同盟國:1942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向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建議將原來的二戰盟國改為聯合國並將其作為戰後協調國際關係的世界性組織。1945年4月25日來自50個國家的代表齊聚舊金山參加聯合國家國際組織大會。代表們起草了有111個條款的《憲章》,該憲章草案於6月25日在舊金山歌劇院獲得全票通過。次日代表們在退伍軍人戰爭紀念堂的赫伯斯特劇院簽署了憲章。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下設有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託管理事會、國際法院、秘書處等相關的職能機構,其中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是唯一有權採取軍事行動的聯合國機構。安理會的成員由5個常任理事國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

事實上早在一戰後人們就曾設計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這一協調國際關係的組織,然而鑑於國聯因為缺乏軍隊武力而未能在制止二戰爆發的問題上發揮多大功效,作為二戰戰勝方的同盟國陣營(尤其是美、蘇兩個戰後崛起的超級大國)開始探索成立一個更強有力的國際組織來預防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作為戰後綜合國力最強的美、蘇兩國在設計聯合國的藍圖時就考慮到要增強聯合國的武裝力量以實現其維和職能,這時大國的實力就突顯出來了。按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理念:聯合國應該設立常任理事國,由世界上的主要大國充任。由於這些大國擔當了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所以享有一項小國所不具備的特權——一票否決權即當聯合國決議不利於自身時常任理事國只要投出一張反對票,即使其它國家全贊成都無法通過。

但在關於具體由哪些國家充任常任理事國的問題上美、蘇之間的意見並不一致:首先美、蘇作為二戰的主要參戰國,也是當時全世界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這兩國必定入圍常任理事國。但美國為了在聯合國事務中對蘇聯形成優勢,希望將自己的盟友英國和中國也拉入常任理事國行列。蘇聯對英國入常並無太大意見,畢竟美、蘇、英三國早已召開過多次事關戰後國際格局的會議,但對當時由蔣介石統治的中國蘇聯其實並不買賬,英國其實也不大瞧得上中國。客觀的說當時的中國的確並不強大,也難怪人家不拿咱們當回事。這時美國站出來表態了:蘇聯和英國站在本國立場上過於強調歐洲戰場了,但在太平洋戰場上和日軍激戰過的美國太瞭解中國的抗戰對同盟國的勝利有何等重大的意義,亞洲也應該有自己的聯合國代表。美國這一定調其實就是完全為中國量身打造的:雖然這時的中國剛經歷戰亂,國力並不強大,但要在亞洲國家中選出聯合國代表還有比中國更合適的嗎?本來按羅斯福總統的設計由美、蘇、英、中四國充任常任理事國就足夠了,而這四國也都是為二戰的勝利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國家。然而此時正處於國力衰退期的英國卻並不甘心僅僅扮演美、蘇小弟的角色,然而英國此時的國力早已大不如前,根本無力和美、蘇抗衡,於是英國希望拉攏歐洲大陸的國家形成美、蘇之外的第三極。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堅持讓法國也充任常任理事國,最終形成了美、蘇、英、中、法五個聯合國常任理事。

從聯合國五常的產生經過來看:五常確立的原則是對二戰的貢獻(儘管法國存疑),然而印度在二戰時期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在整個二戰過程中印度扮演的幾乎就是背景板的角色。直到1947年8月15日印度才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這時聯合國已成立兩年多了,於是印度很自然地與常任理事國地位錯過了。儘管錯過了常任理事國地位,但印度對此並不甘心——印度自獨立以來就懷著強烈的大國意識:先後自稱過世界第三軍事強國、世界最大民主國家、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對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印度其實也是垂涎已久,為此印度聯合日本、德國、巴西共同提出入常要求。然而印度同中國、巴基斯坦兩大鄰國存在領土爭端,同時孟加拉、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緬甸等國也不願意看到印度因為入常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畢竟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強有力的地緣政治勢力,如果任由印度發展其實對各鄰國而言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尤其是大家考慮到印度曾經對錫金所做的事。加之印度把自己同日、德、巴三國捆綁在一起提出入常,那麼反對其他三國的國家自然也將印度一起擋在了常任理事國的大門之外,這其中僅僅只是一個日本就能招來不少反對者。另外五常作為在現行聯合國框架下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願有更多國家加入進來分割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五常手中又掌握著一票否決權這樣的特權,因此印度要想入常幾乎不可能。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看看現在五常,那個曾經不是牛逼的國家,在聯合國都是有戰績的。

英國曾經是日不落帝國,現在很多國家是它的殖民地。

法國拿破崙力抗英俄聯軍,拿破崙在法國是英雄,雖敗猶榮啊。

美國不多說了聯合國就是他家開的。

俄羅斯讓美國很頭疼的國家,動不動拿核彈壓壓驚,是唯一能力抗美國的國家,美國只能拿出席位穩住它。

中國抗日和內戰在聯合國不算戰績,被小國侵略和打內戰不光榮,但是朝鮮戰把美國和它16個堂口打的親媽都不認識,接下來就是雙拳揍越南腳踢印度,當初這倆國都說自己世界第三,實力會弱嗎?

印度?你啥戰績了?打贏巴基斯坦?這不只不過是內戰而已,對外戰爭只有一場就是中印戰爭,打的差點窩都丟了!你有啥資格進五常

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實力決定一切,實力代表拳頭,誰的拳頭牛逼你就是老大,大家不要把事情想複雜


殘缺嘚記憶


首先,一個非常客觀的原因是,聯合國是在1945年10月24日建立的,而印度獨立則是在1950年1月26日。所以從歷史事實和國家概念來說,聯合國根據“憲章”所成立的這個國際組織,是先與印度這個“民族獨立”國家的存在的。而聯合國五常的改動是需要經過一系列繁瑣的程序,在印度之前,日本和德國就尋求“入常”未果。

另外,印度是有核國家,但擁有核武器並不意味著應該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當然不是當時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也不是法定允許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核能力也不能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當聯合國成立於1945年時,只有美國才有核武;蘇聯直到1949年,英國直到1952年,法國至1960年,中國直到1964年才爆炸他們的第一枚炸彈。此外,這五條國家是允許擁有核武器的唯一條約, “不擴散條約”直到1968年才簽署。

常任理事國被授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盟國。中國佔據一席之地,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戰爭中所做的一切,“四個警察”(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維繫和平與穩定的世界,美國的這種想法對戰後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法國雖然在技術上是一個獲勝的權力,但是真正只能在丘吉爾嘲弄所有人之後,讓他們放心,丘吉爾想確保他有另外一個歐洲國家會背叛,害怕美國不會總是注意歐洲的利益。

因為印度也與日本,巴西和南非,德國達成了協議,而在相互支持的地方,印度越來越難以採取外交行動為自己的利益。 一個人不能立即允許所有這些,如果印度自己的話,這可能會導致與這些國家的外交問題。


本來世界觀


首要因素是時間,印度獨立晚,沒能“上車”。聯合國正式建立是在1945年,這一年的10月24日,有51個國家簽署的《聯合國憲章》生效,聯合國正式建立。而此時印度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不存在“印度”這一國家,因此也無權加入聯合國,直至1947年8月15日成立自治領,印度才宣佈從英殖民統治中脫離。

其次,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實質上是二戰主要盟國的“軍功”。誰在二戰中出的力多,誰才有資格成為常任理事國。在這一點上,美英蘇自不必說,蔣委員長領導的中國雖屢戰屢敗,但是也在遠東戰場上有力地拖住了日本。法國雖然向來遭我國人鄙視,但是二戰剛結束時也仍是重要的殖民帝國,非洲大地的治安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丘吉爾處心積慮在歐洲搞均勢拖住蘇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佔一個是一個,拉法國進來利遠大於弊。

印度在二戰時在幹嘛呢?二戰期間英國遭受重創,丘吉爾希望在印度徵兵以補充日漸消弱的兵力,印度的民族獨立者抓住這個機會,打出“先獨立,後參戰”的旗號,堅決抵制徵兵。就因為這,蔣委員長還曾作為英國和印度的中間人前往印度調和,但也未能取得成果。從這個意義上,印度在二戰中是沒有軍功一說的。

(蔣介石、宋美齡訪印期間與甘地合影,引自維基百科)

也正因此,安理會主要設計師的丘吉爾對印度十分之厭惡,作為日不落帝國的忠實捍衛者,丘吉爾態度強硬,堅決反對印度獨立,遑論給予印度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

現在,印度和德、日、南非結成聯盟謀求常任理事國地位,這意味著要推翻二戰後“五大流氓”的地位,難,十分之難。


北海圖


先說歷史,印度1947年獨立,獨立之前是大不列顛的殖民地,印度人發揚了他們的無為政策,成功滴獨立,那時候的印度屬於半發達國家,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也成功的率先領導了第三世界,但是聯合國已經成立了十年了,聯合國是因為反法西斯聯盟而成立的,那時候印度只是大不列顛的一部分,根本沒有權利在聯合國有席位,更別談常任理事國了,到1957年左右,印度人開始膨脹,而聯合國在美英法蘇中之間尋找平衡,根本不可能有別人插足的可能性,直到蘇聯解體印度才開始了大國夢,但是印度最不希望看見的中國崛起而讓印度處處碰壁,按現在看來,誰都不可能進入常任理事國,這五個國家在今後很長時間內一樣會神一樣的阻止別的國家進入,現在只是拋出了一塊骨頭,這都是神的套路。


虞姬娜


聯合國是反法西斯勝利的成果!二戰前叫國聯,也不過是強國欺壓弱國的光面凰之的工具,一戰我國作為戰勝國還要被瓜分呢!二戰時國聯被以德日意倒毀,開始了二戰,其實就是為利益而戰,德日意要瓜分地球,以小日本最野心最兇惡最無恥,至今還不知悔改,更甚安倍晉三到處扇風點火,還瞄著諾貝爾和平獎!真這樣諾獎也無深刻意義了!當時日侵佔了三分之一的亞洲了!日本人犯暈了,炸了美國珍珠港,以為是天下第一了!美國慌了!英國更慌!這樣反法西斯聯盟形成!搞垮了德日意!又以美蘇為首的聯合國出爐,當然沒德日意,敗家之犬怎能登大雅之堂,更莫說印度當時是英國全殖民地,還沒國呢!更沒貢獻,當然常任領事國沒份唄!現在居然日本妄想成聯合國領事國,而且處處圍堵我國,人民怎能答應!


潭成名就


首先,要明確一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組成是根據當時各國在二戰中為抗擊法西斯戰爭所作貢獻來確定的。現在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每一個都是在二戰中的貢獻都是有目共睹的,撇開身處北美的美國不說,中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四個國家的本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尤其法國甚至都差點亡國(實際上和亡國也沒什麼區別)。

而印度,實際上在二戰中可以說是相當的幸運,其本土在二戰的整個過程中都並沒有遭受過大規模的戰爭(後期由於日本在東南亞值得是緬甸戰場,受到我國遠征軍的打擊敗退進入過印度,但並沒有發生實際的大規模戰爭),因此,印度在二戰中主要的任務還是比較傾向於外援的角色。

其次,印度是在1947年的時候獨立的,因此,在整個二戰的過程中,印度都是作為英屬殖民地的地位參與的這個戰爭,所以一定程度上印度的貢獻會有一部分算到英國的頭上。而且,由於印度本土並沒有遭受太過嚴重的侵略,同時又是屬於英國的殖民地,雖然在整個二戰歐洲戰場上都能看到印度人的身影。但試想一下,一個殖民地有怎麼會賣力的為自己的宗主國賣力呢?!所以,二戰中的印度並不是很積極!

最後,就是在當時來說,無論是英國首相丘吉爾還是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還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實際上都是相當的看不起印度這個國家。甚至於丘吉爾還表示“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想而知,丘吉爾是有多瞧不上印度。因此,印度表說沒資格進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就算有在當時來說也這些人也不會願意讓印度如願的。

後話,印度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格,天生比較懶散,做事不靠譜,還自我膨脹,這樣的國家進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說實話並沒有什麼作用,只會給世界添亂而已!、


武器論


很感謝,來回答這個問題。聯合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俄羅斯聯邦(俄羅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和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法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

印度,不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但是印度非常想加入,知道為什麼不?就是需要:否決權!!!想在國際上,有發言權和否決權,意味著國際地位和本國利益!

那麼,因為否決權。好處就是隻有五大常任理事國才有否決權。現在它沒有。中國一直以來也沒希望他加入,過去不、現在不、將來也是不。


農村小嘎子


印度要想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以下五個通關任務任選其一:

1.怒海狂濤

難度:煉獄

描述:在美國第2、第3、第7艦隊中選擇一支全部擊沉


2.凜冬將至

難度:煉獄

描述:在伏爾加格勒、聖彼得堡、莫斯科中選擇一座完全佔領並肅清全部敵對武裝


3.長城守望

難度:煉獄 描述:在38軍、39軍、27軍、54軍中選擇一支全部消滅至取消番號


4.霧都孤兒

難度:史詩

描述:消滅全部皇家海軍與皇家空軍,佔領倫敦


5.鐵塔尚在

難度:史詩

描述: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

完成任一任務:

獎勵: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獲得新技能:否定的權力(令對手100%機率沉默,無法施展技能)

新資料片《Rise of the scoundrelly》開啟

聯合國見證了民族的興起與衰落,國家的誕生與滅亡,在數不盡的戰爭背後,只有流氓的利益是永恆的,你的加入,驗證了此事。

狗命貴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不是隨便可以獲得的,印度作為人口世界第一,這一條夠格了,問題的關鍵是,你能夠在聯合國發揮出來資格與水平嗎?還有印度的發展是一個虛假的繁榮,看看印度的現實都讓人感到噁心,全國的髒亂差是出了名的,強姦女人第一是印度的特色,這怎麼能夠代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去說服別國呢?還有他們的經濟發展都讓一些野蠻所取代了,連個廁所的問題都不能解決好,還配得上解決世界上的問題嗎?天下第一髒是印度,這一點連莫迪都感到頭痛無賴,你在此時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聯合國不是丟盡臉面嗎?至少來講,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都是乾乾淨淨的,不像印度那樣,滿街都是牛屎牛尿,牛大的面子在印度已經成為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