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爲什麼有些人會說「齊人多詐"?

囉嗦說兩句


在秦漢兩朝的史書中,曾數次有過“齊人多詐”的記載。那麼,為什麼古人會有這種說法呢?

齊人,顧名思義是指齊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人,或者更準確說是現在的膠東人,大體指以青、煙、威為代表的膠東半島地區的山東人。

1、“齊人多詐”想表達什麼

看字面意思就能知道,“齊人多詐”自然是說齊國人多有計謀,有心眼,擅長“詐術”,能用語言欺騙人。上溯歷史,無論是姜太公、管仲、司馬穰苴、晏嬰,還是孫武、墨子、吳子、孫臏都是權謀之士,一句話:確實心眼很多。

秦始皇一心求仙,結果被山東人徐福等方士、儒生忽悠一番,仙人、仙藥啥也沒見著,徐福也一去不返。漢武帝信奉方士,司馬遷在武帝紀中,八成篇幅都在描述漢武帝信神拜鬼的事情。這都說明齊人腦子夠活,智商超群,時人無奈以“詐”相稱。

2、古人對各地都有過評價

除了“齊人多詐”,古代對各地都曾有過評價,大體意思是:秦人強勁、晉人剛強、吳人膽小、蜀人懦弱、楚人輕狂、齊人詭詐、越人浮誇、海岱之人健壯、崆峒之人尚武、燕趙之人精銳、涼隴之人勇敢、韓魏之人厚道。

上述說法自古爭議頗多,《太白陰經》曾質疑:章邯投降使20萬秦軍坑殺,何以稱勁;夫差勝齊敗楚,何以稱怯;孔明巴蜀立國窺探中原,何以稱懦;項羽破秦稱霸,何以稱輕;田橫率500死士自殺殉國,何以稱詐……

3、自古就存在“地域黑”

熱衷於“地域黑”是一項傳統,比如先秦很多寓言主角多為宋人、陳人、杞人,因為這三國是虞、夏、商後裔為主體的國家,周人自然喜歡拿他們開涮。加之數千年的聚居和融合,各族群間文化、經濟水平不同,也給“地域黑”生長創造了條件。

從古代“齊人多詐”到現代“河南人很壞”等,都是“地域黑”的直接體現。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太過關注此類說法。最後,用一段小故事來結束這個話題:

漢武帝時齊人東方朔稱可上天取仙藥,30天能完成任務,並讓一名方士陪同。此後他天天喝酒玩樂,第30天時方士正在熟睡,東方朔叫醒他說,你大睡我叫不醒,只好自己上天,現在剛回來。方士只好拉著他去見漢武帝。

漢武帝認為東方朔一派胡言,要治他的罪。東方朔自稱冤枉,稱上天后,天帝問人間穿什麼衣服,東方朔答是“蟲皮”,說:“這種蟲的嘴上長著馬鬃一樣鬍鬚,身上有彩色斑紋。”天帝讓使者查報後得知蟲就是蠶,就放東方朔返回了人間。

東方朔說:“如果陛下認為臣撒謊,請派人上天與天帝對質。”漢武帝聽後大笑:“好吧。果然齊人生性狡詐,你只是想用這種辦法,勸朕不要信方士的話而已”(齊人多詐,欲以喻我止方士也)。

也許這個故事,可讓現代人更深刻理解“齊人多詐”的含義吧。


指動濟南


“齊人多詐”是流行於秦漢時期的一句話,表達了當時人對齊國人的整體看法,意思是齊人慣於權變詭詐。為什麼齊國人的為人處事的風格會被秦漢人看作是“多詐”呢?分析起來,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先秦時期,齊國的兵學思想和軍事理論繁榮,代表了當時兵學思想和軍事理論的最高水平。在齊國的歷史中,不僅誕生了為數眾多的彪炳史冊的兵學大家、軍事理論家和著名將領,如管仲、孫武、孫臏、田忌、田單等,也留下了很多閃耀至今的兵學和軍事理論著作。崇尚詭詐多變的兵學成了齊國的傳統,而這些對齊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無疑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由此使得齊國人在為人行事方面明顯帶有權變詭詐的印痕。

二是齊國田氏族人在發展田氏勢力過程中,費盡心思,機關算盡,是奸惡詭詐、機謀權變的典例。田氏在取代姜齊的過程中,以田常為代表的田氏人物,無所不用其極,其間充滿了權變和詭詐。以致於東漢的王符在評論王莽時,將他與齊國的田常相提並論,說他行事風格具有“田常之風”。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任何關於地域文化的整體判斷往往都有失偏頗。它只能說明問題的某些方面,而不能代表全部。齊國的兵家太過著名,並出了不少青史留名的歷史人物,所以人們往往以偏概全。


與書居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齊、魯是怎麼回事。

在我們一般人的眼裡,山東人的個性是自信、豪爽、重義氣、好交友、能吃苦,其實這只是個大概的分法。確切地說,山東應該分為齊、魯兩部分,齊人和魯人的個性差異很大。

山東會有齊、魯之分,這應該追溯到周朝。周朝成立後,將全國土地分封給皇親國戚和文武功臣。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旦分到內陸的魯,大軍師姜子牙分到臨海的齊。兩人都非常能幹,但治國方針不同。

周朝初期大分封之後,姜子牙問姬旦:"您怎樣治理魯國?"姬旦回答:"尊尊而親親。"意思是,尊敬尊長,親愛親人。姬旦反問姜子牙:"您又如何治理齊國?"姜子牙答道:"尊賢而尚功。"意思是,尊敬賢人,推崇功業。這個故事真實說出了齊、魯在治理國家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條道路。

周公姬旦修訂、推行周禮,是中國古代的道德楷模,在他的影響下,魯人好道義、講倫理,出過不少道德聖賢和文章高手,如孔子、孟子等等。

與周公不同的是,姜子牙向百姓灌輸的是男子應該報效國家、贏得功名的思想,使齊人較好功利,喜歡馳騁沙場,建功立業,或外出冒險尋找出路,因此齊國誕生了很多了不起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管仲、諸葛亮、晏嬰、韓信、戚繼光等人。

禮治與耕織,成功地塑造了"道德型″的魯人;像齊國這樣追求功名,逐利賺錢,禮義勢必要湮沒於"銅臭"之中,為此,古人說"齊人多詐"就不難理解了。



程勝軍3


其實這句話源於漢代的“地域黑”。

事情本身記載於《史記》,說是漢武帝覺得儒家學說有利於自己的一系列為政舉措,所以重用大臣公孫弘。

公孫弘曾經跟另一位大臣汲黯約好,倆人給皇帝提啥建議,都是汲黯先說,公孫弘跟著支持一下,這樣漢武帝就同意了。但是慢慢兒的,公孫弘為了順應漢武帝的心思,開始不遵守這個約定了。比如說大家商量好提個什麼建議,如果皇帝不高興,那公孫弘馬上就改口。(這人品也真是不咋的)

於是汲黯認為,公孫弘這個人外表老實巴交,內心卻很狡詐。因此:

汲黯庭詰弘曰:"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


在當時,齊地之人真的狡詐嗎?

當然不是這樣,自古以來都有地域黑。在秦漢時期,人跟人之間更容易因為鄉土關係而建立聯繫,因此同一地區的人很容易抱團,相互提攜幫助,同時也共同去歧視其他地區的人。這種情況在史書中並不罕見。

比如說,楚地出身的劉邦,也看不起齊人。

在著名的白登之戰以前,大臣劉敬曾經勸劉邦不要輕易進攻匈奴,但是劉邦求勝心切,對劉敬的建議不屑一顧,他罵劉敬說:

“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

意思是你這個齊地來的渣渣!靠一張嘴獲得官位,現在還敢胡說八道,動搖我的軍心!

但是呢,楚人自己也被地域黑過。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項羽,他焚燒咸陽宮室之後,覺得關中殘破,因此想要回老家楚地去稱王稱霸。別人勸他他也不聽,因此那個人說: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這楚國人,就是猴子戴帽子!幹不成大事兒!


除了楚地、齊地的歧視,在西漢時期還廣泛存在關中人歧視關東人的情況。因為關中是京畿所在,天子腳下,關中人自然覺得身份更高一籌。

自古至今,都有這樣的地域黑,看歷史遇到這樣的情況,樂一樂就行了,有的人還非要較真兒,去刨根問底探索一下為何齊人多詐,這其實就沒必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