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故事中的心理學現象

古代故事中的心理學

心理現象


一.射箭的訣竅

古書《列子·湯問》記載一個關於“紀昌學射”的故事。說的是紀昌拜一位名師學習射箭的本領。這位老師的教法與眾不同,他對紀昌說:“你先學會不眨眼。”紀昌回家後,躺在妻子的織機下,眼睛直瞪牽挺(織機零件)。兩年後,訓練到即使是錐刺眼眶也不眨眼的程度。他以為這下大概差不多了,於是便向老師彙報。老師說:“這還不行,還要練眼力,把小物看成大物,把模糊的看成清晰的。”紀昌回家用一根牛尾拴上一隻蝨子掛在窗戶上,整天望著它。一年後,蝨子就被看成像車輪那麼大了。這時,他用箭射它,箭穿過蝨子中心,而牛尾仍完好無損,他終於掌握了射箭的訣竅。

這位教授有方的老師,實際是從注意心理學的角度培養紀昌的。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動現象叫做“注意”像紀昌那樣,把注意力膠注在一個對象上,叫“注意穩定性”。注意的穩定是進行多種學習和開展多項工作的必要條件

。一個人如果幹什麼事情,老是分心走神,注意力渙散,就將一事無成。

中國古代故事中的心理學現象

射箭比賽活動拍攝作品

二、珍珠翡翠白玉湯

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一個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說的是朱元璋當了明代的開國皇帝后,每天山珍海味、美酒佳餚,總覺無味,只想吃他當年當和尚時雲遊病倒在破廟,肚飢口乾,一位討飯婆子做給他喝的“鮮美無比”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於是,皇后馬娘娘傳旨找來當年做湯的討飯婆子,照當年老樣用剩飯、剩菜、黑鍋巴、白菜幫煮了一碗湯。朱元璋一看,竟是殘羹剩飯,火冒三丈,正要發作,認出討飯婆子,只得舀了一匙倒進嘴裡,鹹、酸、苦、辣、焦、糊、餿、臭樣樣味道都有,就是沒有香和鮮。但為了顧全面子,只得強忍著喝了下去,然後,佯堆笑臉說:“真是珍珠翡翠白玉湯,好喝!好喝!”

朱元璋當年淪落他鄉,飢渴交加,對一頓殘羹剩飯感到好吃極了,以至終生不忘

;當了皇帝以後,天天吃山珍海味,卻總覺著乏味。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做感覺的適應。即在同一刺激物對感覺器官的持續作用下而引起的感受性變化的現象。感覺的適應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任何感覺都會有適應性變化,味覺的適應現象也很明顯。皇帝吃山珍海味不覺得香,同老病號不覺得藥湯子苦,小孩子不覺得糖甜一樣,是一種味覺適應現象。古人說:“人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就是嗅覺的適應。


中國古代故事中的心理學現象

三、裝聾作啞得活命

朱元璋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便躊躇滿志,大興土木。一日,他巡視正在建造的金鑾殿時,一時高興,不禁自言自語:“想當初,為僧我打家劫舍,沒想到會有今天,哈哈……”忽然,工地傳來一聲巨響,驚住了自己脫口而出的話頭,他抬頭一望,只見腳手架上,一個油漆工、一個雕刻匠正在做工。朱元璋自知失言,心想一旦傳出去,有失帝王尊嚴,便命御林軍將二人拿下,推出秘密處死。

御史中丞劉伯溫得知此事,很想救下這兩個無端招禍的工匠。但他知道,讓皇帝收回成命不易,必須能為皇帝隱瞞,讓皇帝放心他們。他急中生智,給兩個被抓起來的工匠示意:指指耳朵又睹睹嘴。兩個工匠把生的希望都寄託在劉伯溫的身上了,眼睛直勾勾地望著他,他們對丞相的示意,似乎也明白了幾分。當御林軍拖著他們出去砍頭時,竟沒喊一聲冤枉,沒求過一聲情。劉伯溫上前跟他們說:“皇上要處死你們。”二人一面哇哇亂叫,一面胡亂比劃,朱元璋見狀,正在狐疑,劉伯溫上前奏曰:“這二人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巴,既聽不見,也說不出,請皇上開恩饒他們一命吧。”

劉伯溫及時製造假象,擾亂朱元璋的心智,造成他的錯覺,達到了救人的目的。

中國古代故事中的心理學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