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與非典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對比

一、 在非典中崛起的行業

1、電子商務

非典期間,國內線下交易一度面臨停滯狀態,電子商務因禍得福在夾縫中開闢出了一片新天地。據中國電子商務白皮書介紹,“2003年中國企業信息化500強”中,有246家企業實現了網上交易,銷售量達4457億元。

無數企業在非典中倒下,馬雲和劉強東卻在垂死邊緣另闢蹊徑,殺出一條從線下到線上的 to C 新模式。

在電子商務的土壤中,第三方支付靠著天時(互聯網)地利(環境政策)人和(二馬)遍地開花。這一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的市場規模達到了152億元。

新冠疫情與非典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對比


2、旅遊業

當醫學權威建議人們減少出行時,全國旅行人數出現斷崖式下跌。2003年的4月下旬,11615家旅行社總體上處於歇業狀態。

國家旅遊局估算,非典一年旅遊業總收入損失了約2768億人民幣,旅遊業一片哀鴻遍野。

非典過後,在家裡憋壞了的旅遊達人們整裝待發,爭做遊山玩水第一人。2004年,國內旅遊出遊出現噴井式增長,旅遊人數達11億人次,增長26.6%,旅遊總收入4711億元,增長36.9%。

3、快遞行業

非典期間口罩和消毒用品激增,觸發了“非典”物流與供應鏈的形成,公共衛生領域的危機事件也成為中國快遞行業最大的商機。

彼時,在深圳辦公的王衛正身處重災區,快遞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隨著非典的逐漸蔓延,順豐的營業額不斷增長。

據統計,2003年快遞業務量達到1.72億件,同比增長22.81%,增速較2002年提升11.88%。

加上此時電商交易額的直線攀升,快遞迅速成為生活剛需,由順豐主導的快遞大戰拉開序幕,“四通一達”開始在快遞行業嶄露頭角。

新冠疫情與非典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對比


4、汽車行業

非典疫情發生後,人們渴望創造一個相對安全清潔的私人空間,而車價又是消費者購車時考慮的首要因素,利用非典期間汽車能隨時隔絕外界的便利性,汽車行業精準定位消費者,狠狠打了一場價格戰。由此,奧拓、福萊爾、美日、派力奧等國產車銷量也趁機走了一波。

5、餐飲行業

疫情導致餐飲行業陷入絕境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餐飲企業質量的提升,在此之前,國內餐飲行業普遍存在進入壁壘低、企業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的問題。

非典過後,餐飲行業進行重新洗牌,分餐制、消毒餐具、變菜譜(減少野味,增加營養膳食)、增加各種服務成為評價餐飲行業的新標準。

二、兩次疫情的對比

1、國際背景不同

非典時期,中國整體經濟處於恢復與上升階段;

本次疫情,逆全球化主義抬頭,中美之間仍存在經貿摩擦。

新冠疫情與非典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對比


2、疫情對第三產業衝擊程度不同

非典較為嚴重的時期在2003年4-5月;

而本次疫情高峰期發生在春節消費旺季,對第三產業衝擊最大。

新冠疫情與非典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對比


3、宏觀政策空間不同

2003年中國經濟處於房地產週期與投資週期同步回升的階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施展空間較為充裕。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結構轉型,經濟增速繼續下行,企業債與地方債高居不下,人民幣面臨一定貶值壓力,財政赤字較2003年有所上升,加之豬肉價格影響通脹水平較大等,這些因素都限制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施展空間。

4、匯率與股市走勢基本接近

2003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穩定。

目前的匯率市場化程度較高,人民幣面臨一定貶值壓力。

5、對全球溢出效應不同

2003年,中國GDP僅佔全球GDP的4%,中國經濟波動對全球影響很有限。

然而在2019年,中國GDP已佔全球GDP的17%,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度升至30%。在此情況下,疫情導致中國經濟放緩及對外貿易、投資及交流受阻,對全球經濟的溢出效應不容忽視。


新冠疫情與非典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對比


2003年的非典很多企業家扛過來了,並且乘“機”而入,相信這次疫情也有一批企業家能夠逆勢而起,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