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淺談唐朝人的飲食發展

  • 引言: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孔子就曾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但倉稟足而知禮儀,只有在社會繁榮經濟發展的時候,飲食文化才能得到充足的土壤來滋潤。而唐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有數的強盛時期,萬國來朝的氣度讓唐朝吸納了不少周邊各國的文化,這些也對唐朝的飲食文化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唐朝時期,先是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威服四海,政啟貞觀,後又有一代女帝武則天承上啟下,繼太宗遺風,緊接著唐高宗李隆基創開元盛世,奠盛唐之基。連續數代皇帝勵精圖治,終於才有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繁榮的盛世大唐,而飲食的發展便是這盛世的一個投影。繁榮富強的社會生活不僅讓百姓們豐衣足食,也促進了飲食的發展,百姓手中有錢有糧,不愁溫飽,才會去考慮如何吃得更好。

民以食為天——淺談唐朝人的飲食發展

唐朝宴飲圖

由於對外貿易原因,唐朝經濟極為繁榮,各大城市中店鋪林立,酒肆飯館也應運而生。酒樓之中的菜餚百種百味,極其豐富。民間百姓也對飲食非常看重,擅長廚藝的女子頗受歡迎,完全不愁嫁,可以說是等著無數人前來說親。當家主婦若是廚藝優越,在家中也更受重視。

  • 飲食風格胡化

貞觀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大破突厥,俘虜了大量胡人的同時,胡人的許多飲食文化也傳入中原,再加上唐朝皇室本身就有胡人血脈,唐朝上層貴族熱衷於胡服騎射,飲食上也沾染了胡人的習慣,上行下效,整個唐朝的飲食風格都有些胡化。

比如唐朝人的主食是各種類型的餅和饢。在這個時期稻米早已出現,但相比麵粉製作的各種餅類,米飯只是偶爾才會食用的食物,稻米的種植量和產量也遠不及麵粉。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餅和我們想象中的不同,包括饅頭包子在內的各種麵點也統稱為餅,此外還有常見的煎餅、湯餅、胡餅等等,所以看起來好像只有餅這一種主食有些單調,但其實唐朝人的主食非常豐富

民以食為天——淺談唐朝人的飲食發展

此外,唐朝人推崇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唐朝初期的朝中文武大臣都經歷過戰場廝殺,哪怕是文臣,對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習慣也並不排斥,因此唐朝的酒宴不同於其他朝代那樣拘於禮節,反而十分奔放,不拘一格,時常可以看到有人放浪形骸,有時唐太宗李世民喝高興了還會在宴會中間跳舞。民間百姓也同樣推崇這種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爽風格,這也養成了唐人彪悍的氣質。

民以食為天——淺談唐朝人的飲食發展

唐朝食物圖片

  • 飲食種類多樣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手中有閒錢的百姓也會偶爾開開葷。在唐朝,由於豬仔的閹割技術不成熟,導致豬肉的腥臭味非常嚴重,因此豬肉只是屬於小眾食物,難登大雅之堂,養豬的主要目的是獲取豬鬃和豬油作為工業原料,剩下的豬肉只有少數平民才會食用。當時主流的肉食則是羊肉,不過羊肉的羶味同樣是料理的一大難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以胡椒為代表的各種香料被大量使用,這也使得胡椒等香料有價無市,地位極高。至於牛肉則是禁止食用的,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農耕社會,耕牛對於農業生產有著極大作用,每頭耕牛都是國家的重要財產,需要登記造冊,私自宰殺耕牛算得上是嚴重犯法。只有耕牛意外死亡,當地官員仔細調查上報後,才允許將死牛食用。

不過受到胡人飲食文化的影響,各種乳製品開始走進了唐朝人的飯桌。在唐朝之前,中原人並不會食用乳製品,古人的書籍中記載過有很多人都曾嘗試食用胡人的乳製品,結果卻上吐下瀉。但是到了唐朝,不少文人的詩詞文章中都提到奶酪,這說明唐朝人已經成功學會如何製造乳製品,並且這已經進入了唐朝人的生活之中。眾所周知,乳製品富含蛋白質和鈣,有助於強生健體,唐朝人普遍生得高大威猛,和長期食用乳製品不無關係。

和牛羊肉不同,雞鴨魚蝦等禽類和水產在唐朝人的眼中並不算是肉類。此外,唐朝的山林環境尚未遭到破壞,山林中生存著許多野生動物,老虎、黑熊、鹿、野豬等也常常成為唐人的桌上美食。

民以食為天——淺談唐朝人的飲食發展

唐朝宴飲圖

不過肉食終究還是富貴人家的佳餚,平民百姓的主菜還是各種蔬菜。唐朝常見的食用蔬菜為冬莧菜和薤菜,冬莧菜也就是秋葵,這兩種蔬菜在唐朝廣泛種植,無論權貴還是平民都常常食用

。此外"菘菜",也就是大白菜在唐朝也有種植,不過食用不多,還不是主流食材。與此同時,隨著和西域各國的交易往來,菠菜等蔬菜也開始傳入中原,不過由於是剛剛才引入中原,菠菜的價格昂貴,只有富人才能享用得起。和菠菜一同傳入中原的還有西方的各種香料,再加上中原本土的各種香料,唐朝的調料品種類已經相當豐富,蔥薑蒜、胡椒、豆寇、桂皮等在烹飪中大量應用,並進一步衍生出了豆豉豆醬。

民以食為天——淺談唐朝人的飲食發展

佐料圖

而隨著生活富足,食材的豐富多彩,唐人也開始研究怎麼吃才能吃得更好,吃得更有藝術。唐朝的烹飪技巧基本以蒸、煮、烤這三大類為主,此外"膾"這一技法也頗受歡迎,"膾"便是生切,不經煮熟,直接將生肉切片分食,主要用於魚類等食材,日本的生魚片便是學自唐朝。


  • 飲食藝術化

相比唐朝之前朝代只是為了吃飽和吃好,唐人的飲食文化已經不僅僅只限於味覺的品嚐,而是進一步發展為一項娛樂和藝術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茶藝,日本所謂的茶道便是模仿的唐朝茶藝,而唐人將這種烹茶技藝之間的比拼和展示稱為"茗戰",烹茶所使用的茶具和原料都十分講究。不同烹茶的技藝、烹茶時各種細節都有其內在意蘊,被賦予了各種價值觀和哲學觀,烹茶過程要講究"君使臣佐",不同原料和味道都代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理念。

民以食為天——淺談唐朝人的飲食發展

佐料

唐朝也是茶藝發展變化的朝代。飲茶文化在華夏曆史上源遠流長,上可追溯到神話時代,而最初的飲茶方式是煮茶。煮茶有點像是在煮一鍋湯,烹茶人會往裡加各種配料,比如油鹽醬醋、蔥薑蒜、各種香料等等,煮出來的茶湯醇厚,根據配料的不同滋味也千奇百怪,過程複雜考究,基本只有權貴和文人才會烹茶。這種飲茶方式一直延續了數千年,得到了無數人追捧的同時,也開始有人反感這種飲茶方式。到了

唐朝,在"茶聖"陸羽的推廣下,泡茶這一技藝開始風靡唐朝,並迅速取代了煮茶這一飲茶方式。泡茶不再使用那些紛雜奇怪的配料,追求茶葉本身的清香,原滋原味的茶水看似平淡卻回味無窮,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享用。泡茶可以簡單便宜滿足平民的需求,而更講求工序手法滿足貴族和文士的品味與意境。

  • 飲食養生化

此外唐朝空前繁榮的文化也間接影響了民間的飲食。在中華千年歷史之中,儒、釋、道三脈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而唐朝時期,儒、釋、道的發展也極為繁盛。唐朝君王尊道家老子李耳為先祖,在這種情況下,道教藉助皇室的力量大力發展。與此同時,玄奘西行,鑑真東渡,佛學一片繁榮。而另一方面,科舉取仕也極大地促取了讀書人的熱情,儒家文化進一步深入人們心中。

尤其是道教,作為本土宗教,又注重養生調和,養生是最容易和飲食聯繫在一起的理念,道教的廣泛傳播讓很多小眾的養生飲食傳入了千家萬戶。

最明顯的便是藥膳和藥酒的興起,食補的理念也受到越來越多醫者的認同,桔皮湯、人參湯、蓮子粥等藥膳大量出現。除了藥膳藥酒之外,水果也開始受到追捧。唐人熱衷於吃水果,著名的楊貴妃就喜歡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便是描述的她對荔枝的喜愛。當然荔枝在當時算是高檔水果,不是普通人能吃得起的,平民常見的食用水果主要是桃、李、杏等。

  • 飲食宗教化

此外還有西域傳來的各種宗教,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的繁榮也影響了百姓了飲食習慣,很多宗教內容傳入民間,比如特定的宗教節日,不同宗教對食物的忌諱,進食時的特殊儀式和禮節等等。雖然這些宗教的信徒不多,但這些文化的傳入也讓中原的飲食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 結語

而飲食的發展同樣反過來影響了文化潮流的變化。

唐人崇尚以胖為美,追求豐滿圓潤,這便是飲食造成的影響,若是人人都餓得飢黃面瘦,又有誰去追求豐滿呢?人人都能吃飽喝足,富裕繁榮的生活自然會讓人的體型變得越來越豐滿。這種以胖為美的審美潮流恰恰反應了飲食文化的繁盛,唐朝社會的安定與富足。

參考文獻:《淺談唐朝的飲食文化》

《繁華盛唐的美食:唐朝的人都愛吃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