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普爸爸十多年教授自閉兒漢普走向“正常”,說明了什麼?

一位姓華的自閉症患兒媽媽為孩子苦惱:“兒子總是情緒暴躁,動不動就扔東西,也不知道該如何矯正?”

她描述道,自閉症兒子從4歲開始訓練一直到9歲。孩子13歲沒上學。就是從不會說話到會說話,壞行為太多,一無聊沒事幹就拿家裡的東西從窗戶扔下去。現在有了二胎,他一發脾氣就拿奶粉倒掉,或者打爛奶瓶。

還有一些星媽不斷地求助:“自閉症孩子應該怎麼辦?完全沒有自我。”

漢普爸爸十多年教授自閉兒漢普走向“正常”,說明了什麼?

還有更多的星爸星媽擔憂:

大部分自閉症孩子的眼神很差,少部分眼神還湊湊乎乎,為什麼是這樣的場景?

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值得所有星爸星媽思考:“為什麼十幾歲自閉症孩子變成瘋症的很普遍?”

正如很多星兒家長的憂慮一樣,他們都有一個期盼:自閉症孩子能夠迴歸正常,但是這種迴歸之路又顯得路漫漫。

該如何破解這種窘境?自閉症孩子真的無法走上“正常”之路嗎?什麼樣的境況才算是“正常”?

在自閉症圈內有名的漢普爸爸在十餘年陪伴和提升自閉症兒子漢普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不斷地和孩子一起成長,也在多年如一日的康復訓練中帶著漢普迴歸了“正常”。

他有什麼樣的方法值得推廣?能複製嗎?漢普的“正常”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究竟該如何理解漢普的“正常”,又說明了什麼?

過分糾結:如何認識孩子的行為干預?

今天,漢普爸爸帶著漢普講述了他的故事。

依然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星媽的困惑疑問。

一個很輕度的自閉症孩子,他三歲時候無善無惡無企圖打掉一個碗,後來一次,孩子和家長一起去一個機構吃飯時,孩子打掉一個碗。

對於發生在自閉症孩子身上的此種行為該如何理解呢?

也許很多星爸星媽都會把孩子說教一頓,而那個機構老師則是把孩子推在牆角控制住一段時間。

漢普爸爸十多年教授自閉兒漢普走向“正常”,說明了什麼?

當初聽到和看到這個事情後,十年過去了,這場景一直浮現在漢普爸爸眼前,揮之不去。

甚至他一度覺得看到的是以強凌弱,除此再沒有其它,好可悲。大人這樣把孩子擋在牆角控制他不讓他動彈一下,以示懲罰。

雖然摔碗的行為看似可大可小,但是十年了,家長沒有接受孩子的這個行為,孩子也就一直停留在這裡。

漢普爸爸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有多少家長多少專家在重複著這樣的故事?這是不是行為干預?從小行為干預,到大還是行為干預。干預讓孩子心亂了瘋狂了。為什麼十幾歲自閉症孩子變成瘋症的很普遍?難道是他生來就要瘋的嗎?

漢普爸爸講述他和漢普經歷的同樣的事件。

漢普小時候拿著酒瓶子玻璃從窗戶扔到樓下,碗啊盤子啊,經常從窗戶弄下去。我們家在三樓,什麼卡片紙片的從窗戶弄下去。從飯店拿酒瓶子扔到馬路邊,從商店提個酒瓶子出來扔路上,在超市拿臭豆腐罐頭瓶子砸地上。小時候生氣時趴地上碰頭,牆面上磕腦後,專門找尖硬的地方碰。

當時,漢普爸爸沒有辦法,只能不給這個行為額外增加企圖,只能把環境裡的啤酒瓶子玻璃收拾乾淨。

後來,他明白,打碎幾個碗算什麼?作為家長得能過這個坎,孩子才能過了這個坎。家長若過不了這個坎,孩子也過不去。

家長的選擇:無形與有形之間,如何減輕孩子的形式障礙?

過不了心坎的家長,害死自己的孩子,然後砸了自己的腳。恐怕許許多多十幾歲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就想著把孩子送給別人帶。誰帶呢?

漢普現在一個人出去不需要管,去到很遠的地方,自己吃吃喝喝玩玩再回來。

漢普爸爸十多年教授自閉兒漢普走向“正常”,說明了什麼?

十年了,漢普爸爸越發清晰地明白一個道路:阻止孩子向前走的,是錯誤的理念,所以家長要有辨別力。

就好比摔碗,本來沒有價值的行為,被家長弄成有價值的了,於是孩子就幹這個,因為它有了價值。打掉碗,如果家長不理他,他會拉家長的手讓家長打他,這就是這個行為的價值所在。家長賦予了一個不好的行為以價值,這個不好的行為就得以生存下來了。

家長應該在無形之處用功夫。但這是難點,因為不沾染形式。那怎麼讓孩子看到聽到呢?怎麼教孩子呢?怎麼樣減輕孩子的形式障礙?

首先要儘量去掉形式,著眼於心。因為,形式灌輸毀掉了孩子的眼神。

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時,眼神聚焦於他的目標。家長逼孩子做孩子不喜歡的事情,用形式灌輸孩子時,孩子的眼神遊離飄忽。家長十年如一日進行形式灌輸,把孩子的眼神塑造成一個流離渙散的結果。

而由此導致的家長對孩子的上手輔助,對孩子的說的話,給孩子弄的步驟圖,這些都是形式,通過這些形式讓孩子心裡清楚,是妄想。而且,這些形式反而會加重孩子的障礙負擔,他本來就是不懂形式,本來就是形式障礙,而很多家長偏偏要通過形式搞他,給他增加形式負擔,這是加重障礙,這是二次傷害。

為此,減輕形式,明白意思,這是方向。

例如,孩子的加法怎麼才能會呢?他本能裡就有,在無形式的地方存在著加法。無形式的加法如何表達出來?如何促進孩子去使用各種形式呢?

思考兩個因素,一是在孩子無形式的地方,他是有加法的;二是形式是因為需要而產生。孩子對形式有需要了,形式才產生了。

不能用形式去讓孩子看形式,教孩子形式裡面的意思。形式是從意思上面長起來的,形式是從無處產生的,因為意思需要形式表達而產生形式。所以需要堅持孩子的心做一致,把他的心做一致拍照觀察,照片就是他心裡長出來的形式。

而拍照不是隨便拍拍就行,而是要拍孩子可以看得懂的照片鏈。

在此環節中,漢普爸爸先是觀察漢普,發現他內心有加法,然後拍照片鏈,把他的加法表達出來,然後他看照片鏈,會促進他去做更難的加法。當他的加法越來越難時,他就得藉助形式輔助他自己了,比如用紙和筆記錄下來,這時候形式就出現了。形式是因為他的需要而出現,也是他自己找出來的,在形式還沒有來到之前,他已經明白了形式的作用,這就是心做一致。做是因為需要而產生。

漢普爸爸說,自閉症患兒家長要做到心中有體系,那麼孩子才可能一次成型。自閉症孩子就是個瓷器,只能一次成型,可不能來回捏。

把無做好,無中生有,這個有就是活的,有靈魂的。

漢普爸爸在十餘年陪伴漢普康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孩子的心做一致,觀察和拍照孩子的心做一致,把心做一致裡面的邏輯用照片表達出來,這就是非語言表達。然後再進行圖說一致,上升到抽象符號的表達。心做圖說這四個階段全部貫穿。心做圖屬於閉嘴,重點做好閉嘴階段。

簡單說,就是閉嘴前提下做事。家長要會閉嘴,會在閉嘴裡做事。閉不上嘴的家長不是好家長。語言本身是有侷限性的,它無法表達一個意思的所有方面,也無法把一個意思精確無偏差地表達,所以並不是在嘴巴上用功夫的。家長閉上嘴巴,孩子才有好的語言。語言也必須是孩子自己突破而來的,家長所做的事情是促進這個過程。

心做獨立:如何看清形式的侷限?

正如一位和漢普爸爸學習的星媽留言:“孩子的有些行為本不是問題,是家長的過分的關注把它塑造成了真正的問題,過度的焦慮繼續擴大問題。”

自閉症孩子的目標是獨立生活,獨立出行,獨立工作,說到底就是獨立。

漢普爸爸十多年教授自閉兒漢普走向“正常”,說明了什麼?

那麼,什麼是獨立?

漢普爸爸認為,答案就是,心做一致就是獨立。

從小就要開始培養獨立性。獨立是要抓住的目標。簡單說,獨立性就是自己做主。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想說就說,不想說就不說。只要是他自己做主,那就是好事。與他能做多少,會做什麼,做的好與壞,能說多少,說的如何,沒有關係。

但是,一般家長看重的正是這些形式,而不是形式是怎麼來的,所以家長容易把孩子帶偏,這是孩子難以好起來的原因所在。

和說都是形式,形式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是怎麼來的。例如:“他在睡覺時會說,我愛爸爸,或者我愛媽媽”,孩子能說這樣的話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的話是你讓他模仿記住而說出來的呢,還是他自己憋出來的。如果是他感情體驗夠了,情滿自溢,需要用形式表達出來,他自己憋出來了這樣的形式,那麼這才是真的。

體驗、形象、抽象,這是學習的三個層次。家長提供的環境是體驗和形象,也就是多體驗多拍照。抽象的知識,不是重點,重點是抽象的知識來源於體驗思維和形象思維。要做基礎,而不是做結果。基礎做好,果實自然來。

所以如今的漢普的語文自然流暢,相比那些一直在搞文字灌輸的孩子來講,漢普是真懂文字的意思。因為很多文字是他需要寫出來才寫出來的。有需要的形式是活形式,沒有需要的形式是死形式。

“漢普不喜歡做的事情,比如叫他勞動、自己刷牙、洗臉,整理自己的東西,這些他都不喜歡做,並且做的不好,凡是精細的動作都不能順利完成,不會使用筷子,現在是使用勺子吃飯的,是用左手寫字”,對於那些孩子不喜歡的事情,能不做的就別做,堅持孩子的心做一致。不喜歡也必須做的那些事,可以逼他做,因為沒有辦法呀,兩害擇其輕。”漢普爸爸明白這個道理,也在踐行著這個道路。

比如刷牙是怎麼做的?漢普以前就不刷牙,很少刷,他8歲前沒刷牙,漢普很擔心,沒讓他接觸過飲料,他不知道飲料這回事,只喝水,這就是漢普爸爸提供的環境,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牙齒。刷牙這件事,我能放多少是多少,前一段時間我每天折騰他刷牙,這段時間他自己也主動做到了,不用我再說了。

比如洗臉,就沒管過。多少天沒洗臉,也不知道。漢普爸爸盡我最大能力堅持他的心做一致。

至於整理自己的東西,漢普爸爸從來不管。他倒是很能霍霍,是一個垃圾製造機,一天能製造出很多垃圾,這都是活啊!他主動幹了不少活,他乾的都是他想幹的。這促進動腦。

至於精細不好,不會用筷子,用左手寫字,這與自閉症沒有關係。

漢普的“正常”:自閉症應該如何走向“康復”之路?

一是保護心裡,不要給他造成二次心裡傷害。

二是促進他表達,做圖說都是表達形式,他能把心裡東西通過做圖說而表達出來,他就通暢了,不憋屈了,心裡舒服了。

簡單說,不要把自閉症康復成精神病,就是最好的康復。其實,這樣的目標非常難,極少人能做到,因為沒人會把這當作目標。管你心裡難受不難受,你只要每天拖地擦桌子進行生活自理訓練就行了,管你心裡難受不難受,你每天必須做完作業遵守規定,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情緒爆炸了,然後家長說果不其然啊,自閉症孩子都有個青春期問題,於是終於放手了,再不逼孩子訓練生活自理和寫作業了。

漢普爸爸十多年教授自閉兒漢普走向“正常”,說明了什麼?

漢普爸爸認為,一個生命就像一個彈簧,不是輕易能被打壓下去的。越壓回彈力越大,但是你不能死不悔改一直壓到它沒了彈性。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不捨不會得。家長因為放不下形式灌輸,所以孩子心裡受到傷害。傷害多了,成了精神病。

自閉症康復是世界難題嗎?為什麼是世界難題?

因為放下形式灌輸比登天還難。如果放下形式灌輸,那做什麼?一般家長會想這沒事可幹了,失業了。其實,事情非常多,忙不過來,這是心做圖說的領域。把心通過做圖說而疏通出來,要做太多的事,而且家長還得與自己的性格作鬥爭。

“看到喜歡的東西容易興奮,還會有拍手的行為,經常自言自語說一些書中看到的內容。“這是心做一致,滋養心靈。行為順不順你的眼睛,不是問題。心裡有沒有傷害,才是問題。”

與孩子的交流方式有三種,做、圖、說。家長用說與孩子交流。自閉症本身是說障礙,你偏要用說來交流,這是加重障礙而不是減輕障礙。家長如果會用更簡單的形式甚至無形式而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意思,家長才具有與自閉症孩子交流的能力。

孩子不會交流,其實是家長不會降低交流的形式難度。“嘴上漂”是很多家長的做法,很自以為是。因為也就會這麼多,閉上嘴巴就什麼也不會了,一天就是啦啦啦嘮叨。

至於智力,這是沒個深淺的東西,是無法測評和判斷的,你應該認為每個人的智力是無窮大就對了。至於認知能力,只是家長所認為的形式能力,不是衡量孩子的標準。

漢普爸爸接的,“總體而言,我們希望兒子能在語言,社交,學習,動手能力方面有進步。這是我們作為爸爸媽媽的想法。”這證明家長看重的是形式。如果不管孩子內心難受與否,家長就會用形式灌輸去獲得更多的形式,而這些形式都是苦果。

自閉症孩子的問題不在他身上,而在於標準身上。用不同的標準去衡量他,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一個標準下的好事,在另一個標準下可能就是壞事。一個標準下的壞事,在另一個標準下可能就是好事。

內心健康是標準,形式不是標準,無是標準,有不是標準。把無做好。

漢普爸爸十多年教授自閉兒漢普走向“正常”,說明了什麼?

說到底,家長要把自己的衡量標準搞對,不要南轅北轍,這是問題所在。

如果你的標準錯誤,再好的孩子也好不了。如果你的標準正確,再差的孩子也能很好。漢普就是一個例子,重度殘疾,可以做到心理健康,可以做到生活獨立、出行獨立、算賬獨立。有圖有視頻為證,不信的話來與漢普同住幾天,請他吃幾頓飯,親自感受感受。

自閉症孩子從小就得走對路。走對路,殘疾再重也不怕。走不對路,殘疾再輕也害怕。


(注:文中圖片由漢普爸爸提供)


【本文系頭條號孤獨症網。頭條號:孤獨症網。微信號 cautism ,國內權威的自閉症(孤獨症)譜系及腦癱、智力殘疾等特殊群體服務平臺。發佈最新最全的自閉症資訊及康復訓練技巧,為星兒成長,我們一直在努力。本文為孤獨症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